APP下载

热处理温度对BN 界面涂层微观结构和相稳定性的影响

2021-06-15戴建伟刘德林牟仁德何利民许振华

失效分析与预防 2021年2期
关键词:热处理涂层高温

戴建伟,刘德林,牟仁德,何利民,王 鑫,许振华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航空材料先进腐蚀与防护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5)

0 引言

连续纤维增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Continuous fiber reinforced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CFRCMC)有望作为高温结构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核能、电力等领域,但其脆性问题亟待解决[1-3]。目前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在纤维表面涂覆一层或多层涂层(即界面涂层)可有效改善复合材料脆性断裂问题。通常情况下,界面涂层在陶瓷基复合材料中所占体积不高,体积分数小于10%[4]。但是可通过对界面涂层的材料、厚度和层数等的合理设计,在复合材料中引入“弱界面”,使材料在服役过程中因受外力或高温侵蚀产生的裂纹得到偏转,并通过界面脱粘或滑移、纤维拔出等机制延缓CMC 的断裂失效,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5-6]。

在纤维增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中,陶瓷基体通常为各向同性的均相材料,裂纹在基体中萌生后将很快扩展到纤维/基体界面位置。如果在纤维表面预涂覆具有层状结构的界面涂层,裂纹将在涂层内部大量的亚层间界面处发生偏转,从而避免裂纹过早穿透纤维导致其断裂[7-8]。目前,各国科研人员对具有层状结构、并且与纤维和陶瓷基体热物理性能匹配的材料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各向异性的热解碳(Pyrocarbon,PyC)具有石墨结构,并且制备工艺简单,最先作为界面涂层材料应用于CMC 中。研究表明,在常温或高温惰性气体环境中,PyC 涂层的引入可使CMC 的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然而,PyC 在氧化环境中温度升高到400 ℃时开始氧化,这将导致纤维和基体间形成强结合作用,严重损伤材料的力学性能[9-10]。六方相氮化硼(Hexagonal boron nitride,h-BN)与石墨结构相近,并具有更高的抗氧化性能,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同时研究表明,h-BN 晶体的结晶完善程度对其抗氧化性能影响很大,h-BN 的结晶取向度越高,其抗氧化性能越好[11];因此,在纤维表面制备出晶型结构完善的h-BN 十分关键。

本研究选择化学气相渗透法(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CVI)在SiC 纤维表面制备BN 界面涂层,该工艺的优点是沉积温度低,这对降低纤维热损伤是有利的。同时考虑到CVI 沉积温度对BN 结晶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在较低温度下沉积涂层,随后在高温下进行热处理,尽量降低对SiC 纤维的热损伤,研究不同热处理温度对BN 界面涂层微观形貌、结构和相稳定性能的影响。

1 实验

1.1 材料制备

基体为二代SiC 纤维,单根纤维直径为12 μm;将纤维束采用二维正交平纹编织方法制成纤维织布。制备BN 界面涂层的反应气体包括BCl3、NH3、H2,纯度分别为99.99%、99.99%、99.999%;热处理保护气体为N2,纯度为99.999%。

采用CVI 设备制备BN 界面涂层,沉积涂层前将SiC 纤维织布剪裁成100 mm×100 mm 的小块,预先进行超声波清洗干燥后悬挂在CVI 设备的加热区。本实验在850 ℃下沉积BN 界面涂层,反应物BCl3、NH3和H2的流量分别为3.0、3.0、15.0 L•min−1,沉积总压为90 Pa,将涂层试样在1050、1150、1250 ℃下进行30 min 热处理,试样编号为S1、S2、S3。

1.2 测试方法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经不同温度热处理过程后的BN 界面涂层的微观形貌。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几种BN 涂层的微观结构,制样时参考文献[12]中的制样方法。采用拉曼光谱仪分析BN 涂层的元素成分和成键状态,测试范围为500~2500 cm−1。采用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一步分析涂层的元素含量和化学状态,为了准确分析样品成分,测试前对样品表面进行Ar+轰击15 s;另外,对XPS 谱线进行C1s CH 污染峰(284.8 eV)荷电校正。

采用热重−差热同步热分析仪(TG-DTA)分析经不同温度热处理过程后的BN 涂层的高温相稳定性能。测试在流动的氩气气氛中进行,氩气流量为20 mL/min;测试温度范围为室温至1200 ℃,升温速率为10 ℃/min。

2 结果与讨论

2.1 BN 涂层的微观形貌和结构

图1 为经不同温度热处理30 min 后的BN 界面涂层的表面形貌,从图中可以看到,在850 ℃下沉积且未经热处理的BN 涂层表面粗糙,其表面布满了形状不规则的BN 颗粒,颗粒尺寸约为1 μm(图1a)。这可能是由于较低温度下BN 在纤维表面形核后,上层的BN 颗粒由于能量原因不能及时向下迁移,因此在下层未铺满BN 颗粒时上层已开始发生形核长大过程,最终表现为以岛状生长模式生长[13]。另一方面,对850 ℃下沉积的BN 界面涂层分别在1050、1150、1250 ℃下进行高温热处理30 min,并且在热处理时以N2作为保护气体,避免该过程中由于氧的侵蚀影响BN 的相转变,最终得到的BN 涂层表面形貌(图1b~图1d)。3 种涂层的表面形貌相似,表面也分布着BN 颗粒,但其尺寸较为均匀并几乎呈圆形,颗粒直径超过1 μm;涂层表面光滑平整,BN 颗粒没有明显突起现象。结果表明,高温环境加速了BN 颗粒间相互熔合,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涂层表面趋近于形成相互连接的圆形颗粒。

图1 经不同温度热处理过程后的BN 界面涂层表面SEM 形貌Fig.1 Surface SEM morphologies of BN interfacial coatings after heat-treatment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经不同温度热处理过程后的BN 界面涂层的TEM 高分辨图像和相应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花样见图2。未经热处理试样的涂层区混乱无序(图2a),选择A 区域进行电子衍射花样分析,花样呈宽化的弥散环,证明BN 涂层为非晶态结构。经过1050 ℃高温热处理后,在BN 涂层的TEM 图像中有大片区域(B 区域)呈现出清晰的晶格条纹(图2b),测量得到晶格条纹间距为0.33 nm,该结果与h-BN 的(002)晶面间距理论值0.332 nm 非常相近[14];另外,B 区的衍射花样为较清晰的衍射斑点,这说明在高温条件下BN 涂层由非晶态转变为六方相结构。经过1150、1250 ℃热处理过程的BN 涂层均呈现出清晰的晶格条纹(图2c、图2d),条纹间距分别为0.34、0.33 nm,主要相组成为六方相BN。

图2 经不同温度热处理过程后的BN 界面涂层的TEM 高分辨图像和相应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花样Fig.2 TEM imag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AED diffraction patterns of BN interfacial coatings heat-trea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2.2 BN 涂层的化学特征

对4 种BN 界面涂层样品分别进行拉曼光谱分析,测试结果见图3。可以看到,经过热处理和未经热处理涂层样品的谱线特征峰位置相近,在1363 cm−1位置附近出现E2g模式特征峰,该特征峰代表B―N 键的平面拉伸;另外在1603 cm−1位置附近出现的特征峰也属于BN 涂层,标记为A 峰。4 条谱线的差别在于,图中从下至上谱线中的特征峰强度增加,且半高宽减小,并且特征峰向低波数偏移。将4 种界面涂层的拉曼特征峰和相应的半高宽列在表1 中。

图3 经不同温度热处理过程后的BN 界面涂层的拉曼光谱Fig.3 Raman spectra of BN interfacial coatings heat-trea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由表1 可以看到,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BN 界面涂层特征峰的半高宽呈减小趋势,未经热处理的涂层E2g模式特征峰半高宽为70.8 cm−1,而经1250 ℃热处理后的涂层E2g模式特征峰半高宽为49.4 cm−1。说明高温热处理可以促进BN 的结晶过程,并且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BN 界面涂层的结晶度随之提高。并且,热处理过程使BN 涂层的2 个拉曼特征峰均向1363 cm−1方向偏移,这说明BN 涂层与基体间的应力呈现变小的趋势。这与4 种涂层的TEM 结果是一致的。

表1 4 种BN 界面涂层的拉曼特征峰和相应的半高宽Table 1 Raman characteristic peaks and corresponding FWHM of the four kinds BN interfacial coatings

为了进一步研究BN 界面涂层的化学成分和成键情况,采用XPS 技术对经不同温度热处理过程的BN 涂层进行分析,结果见图4。从4 种涂层的总图谱(图4a)可以看到,经过热处理和未经热处理的BN 涂层均含有B、N、C、O 元素,并且4 种元素的主要特征峰位置非常相近。图4b 为4 种涂层的B1s 图谱,可以看到,每条谱线均有2 个特征峰,在190.6 eV 位置的主峰为B―N 键特征峰,表示BN 的存在;在192.5 eV 位置的较弱的峰为B―O 键特征峰,表示B2O3的存在[15]。并且,未经热处理的样品B―O 键特征峰比较强,其强度达到该样品B―N 峰强度的一半,说明BN 涂层中含有较多的O 元素;经过热处理的3 种涂层的谱线仅表现出微弱的B―O 键特征峰,说明涂层中O 含量较低。而涂层中BN 和B2O3的相对含量可以通过对B1s 谱线分峰拟合、求解分峰面积得到,得到的结果见表2。

表2 4 种BN 界面涂层中B―N 键和B―O 键的相对含量(原子百分比/%) Table 2 Relative contents of B―N bond and B―O bond in four kind of BN interfacial coatings (atomic percentage/%)

图4 经不同温度热处理过程后的BN 界面涂层的XPS 图谱Fig.4 XPS spectra of BN interfacial coatings heat-trea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XPS 分峰拟合结果显示,未经热处理过程的涂层中BN 的含量(原子比)只有67.81%,B2O3含量达到32.19%;其他3 种涂层中BN 含量均超过了90%。结合前文的试验结果,未经热处理的沉积态BN 界面涂层为非晶态结构,该结构化学活性较高,容易与涂层表面吸附氧发生反应,并且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加速BN 的氧化反应;因此,在XPS测试前非晶态的BN 界面涂层已经发生了较严重的氧化,在Cofer 等[16]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结果。另一方面,经过热处理过程的BN 界面涂层中的O 元素含量不超过10%,说明BN 发生了轻微氧化或者涂层表面吸附氧杂质等。对比3 种经过热处理过程的涂层B1s 图谱可知,1050~1250 ℃的热处理温度对BN 涂层的化学成分影响不大。

从XPS 图谱的N1s 谱(图4c)来看,4 种涂层均在398.1 eV 位置出现N―B 键特征峰,也证明了涂层中BN 的存在。并且,未经热处理的涂层在401.8 eV 位置出现微弱的特征峰,表示涂层中存在少量的N―O 键;而经过热处理的3 种涂层在该位置没有峰出现。图4d 为O1s 图谱,可以看到,未经热处理样品图谱在532.6 eV 位置的O―B 键特征峰强度很高,而另外3 种样品在该位置有很微弱的峰出现。以上结果也说明未经热处理的BN 涂层中含有较多的B2O3,而经过热处理的涂层几乎全部为BN。

2.3 BN 涂层的相稳定性

为了研究经过不同温度热处理过程后的BN 界面涂层的相稳定性,对4 种涂层在室温至1200 ℃进行热重−差热分析,结果见图5。从图5a的TG 曲线可以看到,4 种界面涂层在室温至400 ℃温度时重量急剧下降,尤其是未经热处理的涂层试样失重现象严重,可能是由于涂层表面吸附水汽和其他污染物挥发所致。在400~1200 ℃时涂层减重趋于缓慢,最终,未经热处理的BN 涂层在1200 ℃时减重约2.5%,而在1050、1150、1250 ℃下热处理后的BN 界面层在1300 ℃时减重分别为0.5%、0.7%和1.5%。

图5 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BN 界面涂层在室温至1200 ℃氩气环境中的热重-差热曲线Fig.5 TG-DTA curves of BN interfacial coatings heat-trea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 argon from room-temperature to 1200 ℃

图5b 的DTA 曲线显示,经过高温热处理的3 种BN 界面涂层在150.4 ℃位置附近出现一个吸热峰,对应于表面杂质的挥发,并且吸热峰较平缓。未经热处理的BN 界面涂层DTA 曲线中出现2 个吸热峰,分别在219.3、387.0 ℃位置并且峰强度很高,在219.3 ℃的吸热峰可能对应于结晶水的解吸附,而387.0 ℃的吸热峰对应于BN 的结晶转变;这说明该涂层中无定形态的BN 含量更高,有更多的无定形BN 发生了相变。由于BN 相变过程重量不变,因此结合TG 曲线分析,无定形BN 更容易吸附杂质从而导致更大的重量变化。

3 结论

1)在850 ℃沉积的BN 涂层进行1050、1150、1250 ℃热处理,将使BN 发生有序化转变,部分非晶态的BN 转变为六方相,并且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BN 结晶度增加。

2)未经热处理的涂层易氧化,部分BN 和空气反应生成B2O3;并且在室温至1200 ℃时相稳定性差。经过热处理的涂层中几乎全部为BN,在室温至1200 ℃时无相变,另外热处理温度对涂层成分影响不大。

3)考虑高温环境对纤维的损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选择在1050 ℃下进行BN 界面层的热处理。

猜你喜欢

热处理涂层高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高温季蔬菜要如此培“根”固本
全球高温
民用飞机零件的热处理制造符合性检查
新型“刮刮乐”涂层在牙膏盒上的应用研究
第四代核电 高温气冷堆
Cr12MoV导杆热处理开裂分析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金属材料热处理节能新技术的运用研究
SABIC创新LEXAN树脂和EXATEC涂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