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政党政治属性到党的政治建设
——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渊源与实践脉络

2021-06-15

关键词:政党马克思主义党员

谭 鹏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湖南长沙410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0页。明确提出要把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要位置,并发挥其统领作用。其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是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②《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795页。这是我们党立足新时代的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创新,对于实现党的思想一致、组织一致、行动一致,形成全党团结统一,发挥党的政治领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治属性:政党运作的一般特征及理论局限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政治属性是党组织的根本属性,政治功能是党组织的基本功能。”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800页。政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是社会经济斗争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即政党是近代以来人类政治生活中,围绕着政治共同体的公共权力展开活动的相对稳定的,有确定的目标、纲领、组织、纪律的团体。自政党产生以来,人们对政党的定义纷繁复杂、莫衷一是。在政党的运作过程中,要求符合国家运行的权力结构,遵守基本的原则和规律。西方学者根据政党运行呈现的一般过程,概括出政党政治运作的普遍特征:

(一)以特定的政治倾向为价值坐标

政党的产生是因为某种一致同意的特定原则,人们通常以“左”或者“右”来对政党的政治光谱进行区分,将世界上的政党分为左翼政党或右翼政党。左、右翼政党是政党政治立场外部的表现,而其内部的表现就是每一个政党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把具有共同政治意愿的人们聚合在一起,是一个政党的黏合剂,也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另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如美国民主党在其纲领宪章中宣称其所追寻的是公正社会下的个人自由以及由全体公民有效参与的政治自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其纲领中则宣称其目标是为建立符合人尊严的、公正的社会而奋斗。

(二)以统一的组织形态为力量源泉

政党不是一盘散沙的组织,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特定的组织形态。组织是构成政党的基本要素,根据政党内部关系的亲疏远近,可以将政党的成员分为政党的骨干分子、参与者、支持者,最外围的是普通群众,政党骨干分子中的领袖是政党权力的核心。政党的凝聚力来自政治认同,即对共同目标的认同以及对领袖的认同,就这个意义来看,政党领袖的作用毋庸置疑。事实上,政党的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党领袖的能力和水平。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伯恩斯所言:“政党权力大小取决于党的各级领导者的能力,也就是其了解、激发现有和潜在的党的追随者的需求和愿望的能力,以及调动各种经济、社会和心理手段来满足——或答应满足——他们要求的能力。”①〔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72页。

(三)以面向民众的利益表达沟通为基本功能

政党之所以能够在民主政治的中心环节发挥作用,是由其基本的功能所决定的。美国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认为,把社会需求表达,同时将此类需求进行压缩和凝聚,形成了政党的基本功能。其中,政党的表达和沟通功能是一个政党最为重要的功能,这指的是政党依据自身组织原则,代表着特定阶级、基层或某个群体的利益,再将这种利益、诉求或者愿景以政治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就称之为利益表达。同时,为了让政府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意见,政党需要将其所代表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进行综合的整理,转化为公共政策。

(四)以代表公共利益为核心原则

政党起源于宗派,但宗派和派别组织的特征是私利的代表,表现为组织内部的钩心斗角。现代政党一词在19世纪随着欧美代议制的发展和选举权的扩大而产生,最初指的是与一个或更多政党竞争而赢得公职选举为目标的组织。政党的运作始终和公共权力联系在一起,为了实现维护或者参与政权的目标,就必须参与政治过程、控制国家政权,这是政党区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重要标志。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指出:“组织是通向政治权力之路,也是政治稳定的基础,因而也就是政治自由的前提”。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382页。没有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没有权力由私有化向公共性的转化,没有在自身身份标识上打上公共利益的烙印,政党不可能产生并发挥作用。

通过上述研究不难发现,西方的学者在研究政党的运作时,大部分偏重于研究政党的外部特征,回避其阶级实质。简单地将政党认为是实现某种主义的团体,或是选举工具,或是一般的社会组织和团体,或是一般的社会手段和措施。也就是说,承认政党具有政治属性是学术研究的共识,但西方的学术研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即西方学者在研究政党运作时,他们所关注的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政党的起源、政党的功能、政党的类型、政党的体制等,更重视的是其政治体制运作过程,有意无意地回避忽视政党的阶级特征。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这是资产阶级妄图掩盖其阶级剥削的骗局,是资产阶级抹杀党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的谎言。政治属性是政党政治的根本属性,是政党运作的基本特征,研究政党就必须要研究其政治属性,了解政党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不能简单地将政党政治研究局限于其外部特征,忽略其阶级属性。中共十九大提出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打破了西方话语霸权,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学说话语体系。

二、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身份标识与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显著区别就在于我们党丝毫不隐瞒政党的阶级本质,公然申明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阶级属性是政党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

(一)阶级属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立伊始,便承担起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从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就决定了政治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阶级性是其政治属性的本质特征。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与实践中,经典作家们特别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问题,他们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一般原理,把政党和无产阶级的利益紧密相连,进而科学地解释了政党的本质,概括出政党的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彰显出无产阶级政党的特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页。强调共产党是为大多数人谋求利益的政党。他们同时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让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为了达到成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421页。提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善于进行政治斗争和政治革命。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5页。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要想彻底摆脱旧式政党的支配,就应当在每一个国家建立起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诉求,为工人阶级解放铺陈政治基础。列宁在《社会主义政党和非党的革命性》一文中指出“: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④《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6页。阐明了工人阶级的解放与政党斗争之间的关系,要求重视政党的政治功能,特别是政党的斗争功能,确保工人阶级政党在与资产阶级政党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二)阶级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身份标识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家把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政党的阶级特征,在揭示政党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工具这一本质内容上,其关注点聚焦于党的性质、宗旨、作用、目标以及纪律等问题上。工人阶级政党之所以会产生,究其根本,是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不可调和的结果。因此,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属性的本质特征,谈到阶级矛盾、阶级冲突和政党产生的关系,恩格斯指出:“这些阶级对立,在它们因大工业而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因而特别是在英国,又是政党形成的基础。”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2页。各党派之间的政治斗争又成了政治史的基础。也就是说,政党是建立在阶级利益的基础之上,目的是代表和实现本阶级的利益最大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强调政党的阶级性,就是为了突出政党在政治中的地位,就是为了准确把握政党的政治属性。从阶级性出发,我们可以推论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基本要点,即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的解放,前提就是必须把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并组成本阶级的政党,这个政党应当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实现共同价值目标的先锋队,并且是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保持高度团结统一的整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独特标志。基于此,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的本质是阶级斗争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者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阶级属性的外在表征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和参与政治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系列特性。作为政治属性中本质特征的阶级性,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科学性、组织性、原则性、人民性,政治属性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引党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并把自己的全部活动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的有觉悟的队伍。列宁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①《列宁选集》(第一卷),第312页。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活的行动理论”,党应当用革命理论把自己武装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人阶级的头脑,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阶级”,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共同的旗帜下,克服运动的盲目性,自觉参加斗争,实现组织的历史使命。

注重以严密的组织保障党的坚强领导。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质量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集体是否坚强有力。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强调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就需要从坚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开始。列宁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要维护我们党的坚定性、彻底性和纯洁性。我们应当努力把党员的称号和作用提高,提高,再提高。”②《列宁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72页。随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难免会混入一些入党动机不纯的分子,所以工人阶级政党要保持高度的组织队伍建设意识,及时筛查不合格的党员,纯洁党的组织队伍。从政党政治的角度而言,党是组织的统一整体,不仅表现为党员和组织的总和,还体现为是这些组织遵循着严密的组织原则,形成了上级与下级的领导机关,领导全党进行统一的行动。为此,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以严密的组织保障党的坚强领导。

强调以严格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战斗整体。中国共产党在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中指出:“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破坏党的团结就是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帮助敌人来危害党的生命。”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26页。我们党是按照严密的组织体系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从建党之日起便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建设,以维系党组织高效率的运转。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就必须实行严格统一的纪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纪律是平等的纪律,在党的纪律面前,上级和下级一律平等,没有高低贵贱,决不允许有超出纪律之外的“特殊人物”“特殊党员”。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是建立在目标一致、思想一致、行动一致基础上的,是高度自觉性和高度组织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纪律是民主的纪律。在制定纪律前,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

坚定以正确的立场彰显党的政治品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共产党员的根本立场。恩格斯指出:“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社会上可以没有劳动阶级而存在的。这个阶级的名称、社会地位改变了,农奴代替了奴隶,而他自己又被自由工人所代替……因此这个阶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要的,虽然会有一天它将不再是一个阶级,而是包括整个社会。”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15页。人类历史突飞猛进发展的基本原因在于广大劳动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了人民群众,为了广大的无产阶级而存在的,政党的一切政治行为都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如果离开了阶级,离开了群众,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失去它生存、发展的必要了。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是以阶级性为源头,以科学性、组织性、原则性、人民性为主要表现的体系。正是立足于政治属性的立场,习近平指出:“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道理所在。”①《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35页。

三、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和实践规律

党的政治建设直接体现政党政治属性建设,是我们党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政治方向、路线、原则等方面进行的自身建设。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体现、维护、实现党的政治属性,使我们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从思想建党到政治建党: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纵观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文献,党的建设话语体系大致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维度展开。然而,党的十九大对此却作出了新的表述,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地位。为何党的建设的首要地位会从思想建设转向政治建设?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传承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党的政治建设并不是凭空出现,突然产生的,而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政治建设,是在古田会议的决议中,毛泽东针对红四军内部“单纯的军事观点”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强调红军是执行革命任务的武装集团,要从教育上提高其政治水平,使得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新入党的党员的政治观念要正确。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他进一步指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2页。明确了当时党的建设的三个方面,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政治建设。后来又提出了党的建设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着的著名论断。在党的七大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刘少奇在《论党》中将毛泽东建党思想概括为:“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③《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30页。这一论断明确了当时对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即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尽管自党的十三大开始,政治建设的话语很少以明确的概念提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淡化了政治建设。邓小平在1979年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不能离开现实政治的,”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9页。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想办法、干事业,确保改革开放的方向必须是正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到党的建设的最高位置,作出了明确的部署,提出了更严的要求。习近平指出:“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⑤习近平:《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推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人民日报》2017年2月14日,第1版。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明确要求将党的政治建设置于统领地位,为党的政治建设明确了定位和方向。

党的建设整体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从我们党成立伊始,党员的数量和社会成分就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从党员人数看,我们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党员人数由建党之初的50多人发展到9000万人以上,党员人数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党员的社会成分看,在党成立早期,由于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都是知识分子且人数较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党。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由于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工人运动方面,工人成分的党员较多,1927年3月工人党员曾经占党员总数的53.8%。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新发展的党组织大都建在农村,特别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内,党员成分自然以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占多数。据统计1928年党的六大召开时,党员成分中工人占10.9%,农民占76.6%,士兵占0.82%,知识分子占7.2%,其他占3.5%。六大后工人党员比例连续下降,1929年为7%,1930年9月下降为1.6%。①宋镜明、戴德铮、丁俊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58、259页。1929年5月红四军统计党员有1329人,其中工人成分311人,占23.4%;农民成分626人,占47%;小商成分106人,占8%;学生成分192人,占14.5%;其他成分95人,占7%。②宋镜明、戴德铮、丁俊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第268、269页。“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错误的。”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7页。这种情形下,迫切需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核心位置,随着党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情况也随之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员中知识分子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农民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截至2018年,党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的人数占了全体党员的49.6%(图一反映的就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党员内部农民和知识分子所占比重),这些人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接受了党的思想教育,但是却依旧出现了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都是政治上出了问题,这就要求着眼于政治信仰、政治纪律、政治立场等要素系统发力,以政治建设带动党的建设全局工作,推进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图1 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党员内部农民和知识分子成分所占比重折线图④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2012-2018年,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共党员队伍社会成分的历史考察》得出。其中1949年知识分子的数量被包括在除工人、农民、军人、职员、学生等成分外的“其他”中,“其他”成分所占比重为2%,知识分子的具体占比并未具体说明。2000年以后,知识分子占比所用数据为党内统计公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的数据。

破解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实践表明,党内存在的很多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有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讲政治、不重视党的政治建设的问题依然存在。问题之一是党内存在形形色色的“两面人”“两面派”,这种人谋求的是一己之私,没有原则、没有立场、不守规矩,奉行我行我素的自由主义、不讲原则的好人主义、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游戏人生的享乐主义,严重败坏党的形象,恶化党内政治生态。解决“两面人”问题,仅靠惩治只能治标,依赖教育难以触及根本,这就要求从严肃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树立正确选人用人方向入手,多措并举形成治理合力,把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提高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高度去对待。问题之二是党内存在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形成的利益集团,败坏党的形象,损害人民利益,危害党的执政安全,连带产生一系列政治风险和社会危机。党的十九大指出“坚决防止党内产生特殊利益集团”,切中了党内政治生活的要害,突出了从经济反腐向政治反腐的现实转化,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保证党的领导地位不放松,制定出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度和政策,坚决铲除各种经济政治问题交织的利益集团存在的土壤和环境。问题之三是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的非组织活动,一些人通过各种利益勾连,形成牢不可破的关系网,甚至相互提携、近亲繁殖,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挑战党的执政地位。聚焦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单靠重拳出击治理不行,全凭组织管控命令不够,必须在政治上高度重视,从政治生活的基础性工作抓起,从政治纪律的基本规范严起,从政治文化的培育涵养做起,形成政治建设的系统合力,彰显党的建设的良好效果。

(二)从实践创新到制度整合: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逻辑

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是我们党实现自身主张、完成自身任务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建设。我们党高度重视自身的政治建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强调党的阶级性、政治性,纵观党的建设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建设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得到了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我们党积极面对机遇与挑战,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所在,理解何谓、为何、如何的基本问题,紧紧聚焦于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各项要求,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贯穿始终,使全党同志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增强政治意识,促进全党的团结统一。

实践要求全党必须坚定政治信仰,始终对党忠诚。坚定政治信仰要求我们党要按照党的纲领、章程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把所有的党员干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起来,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统一全党的思想,真正达到全党的思想统一。实践要求全党必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内在要求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强化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形成组织的整体合力,要求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全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落实“两个维护”,坚决防止和纠正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严格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做人做事。实践要求全党必须提高政治能力,始终保持本色。提高政治能力,要在坚持分类施策、抓住“关键少数”、主动担当作为上下功夫。坚持分类施策就是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党组织和党员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要自觉服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自上而下的强大合力。继而,还要抓住“关键少数”,盯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使之发挥“头雁效应”,示范带动更多的党员干部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自律,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彰显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主动担当作为的根本途径是加强政治历练,自觉把讲政治与学习教育、党性锻炼、工作任务有机结合。此外,领导干部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敢于负责、敢于斗争。实践要求全党必须净化政治生态,始终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关键是要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起,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摆在重要位置。与此同时,还要发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把党的政治建设落到实处,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注重从思想推进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倡导全党同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全党同志的理想信念,使全党同志明晰“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最后要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庸俗文化的侵蚀,做到严格自律、慎独慎微、怀德自重、清廉自守。要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建立健全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结合起来,确保相关主体和责任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政治建设不仅仅体现在实践创新上,更体现在我们党的制度整合中。党的制度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效途径,对增强党的战斗力和生命力有着重要作用。革命时期,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在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方面通过了一系列制度。党的二大通过了我们党的第一个党章,为全党同志制定了最高的政治行为规范。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我们党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党的民主集中制这一基本组织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各级党委的政治生态。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明确指出坚持将制度方面的革新作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切入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和规定,丰富了党的制度体系的政治意涵,有力地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我们党的政治建设要通过制度来明确标准。制度是确定的,具有科学性,可以将党内政治生活量化,避免党的政治建设成为“过场戏”。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每项环节和内容都要用制度去衡量,制度为政治建设的运行提供着程序上的保障,所以,党和国家在权力配置和使用过程中必须增强制度意识,将一切行为置于制度允许的框架之下。也就是说,加强制度建设是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保障,也是党的政治自觉的重要推手。这就要求我们党从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追求出发,不断完善制度框架,推进制度运行,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严密的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推动反腐败斗争机制的创新等制度体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坚定性,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猜你喜欢

政党马克思主义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员之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第二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第一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