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痴”王福和
2021-06-15
海南海口有个“灯痴”,叫王福和。64岁的他是一名电力工作者,也是一位民间收藏发烧友,酷爱收藏灯具。
王福和的父亲是海南第一代电工。还在孩提时代的王福和就开始跟在父亲后面转,一晃眼到了10多岁,他也成了海口供电局基层变电站的基层员工,到如今大半辈子都在跟“电与灯”“光与亮”打交道。与灯的缘分,几乎就是注定的。
50多年来,王福和收藏了近千盏各式各样的灯,年代久远的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这些灯都是他通过各种渠道,从全省各地收集来的,有时候请朋友吃一顿饭、送邻居一袋米,就能换来一件心仪的宝贝。他非常珍爱这些藏品,每次搬家,都要用旧报纸把一盏盏古灯包裹好,放在纸箱里,分批保存。
朋友给王福和的灯具大展柜取了个名字,叫“灯与电历史文化馆”。藏品从遥远的战国古灯,再到民国时期的电灯,造型各异,或青铜、或陶瓷、或竹木,形形色色,古朴大方。
“海南第一盞电灯就在我家。”关于“海南第一盏电灯”的故事,他是从父亲那儿听来的。
这是一盏白色琉璃罩铜质电灯,灯罩宛如白玉,1914年在海口海甸河亮寮小岛第一次被点亮,至今尚可通电,非常珍贵。
1914年,海口市有一台英国制造的柴油发电机,在电房里安装了海南第一盏电灯。随着电灯公司的迁址,这盏电灯也就弃用了。后来,一位电工想把这盏灯拆卸下来保存,由于螺丝钉生锈,难以拆卸,那位工人便打算用锯条切割。当时,那一幕恰巧被王福和的父亲王书林看到,他及时阻止并亲手将灯小心翼翼地拆卸了下来。
王福和介绍道,比如海南特有的海棠树果子灯,多以青蛙为造型,这是因为自古以来,青蛙就有“吉祥”的寓意,而采用“一叶有蛙”造型的谐音,意味着这是对一个家庭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
收集过程中,令王福和印象最深的是一盏“元宝形防风防水油灯”,它是海南人经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的一个有力证明。这种灯是以前南海商船的航行用灯,形似元宝,它在腹部开有一个小孔,灯盏就从这里放入,这种造型让这盏灯有了防风防雨的功能。后来经海口市收藏协会鉴定,这盏灯的出产年份可追溯到宋代。
2018年,王福和将收藏的近千盏灯具毫无保留地全部捐赠给海口供电局,成立了灯博物馆。(综合《海南日报》、海南头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