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夫妻情系草原:那里是永远的家

2021-06-15俞佳铖

妇女 2021年5期
关键词:阿拉牛羊夫妻俩

俞佳铖

牧马放羊,携手相伴,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毕业后,敖木希勒和阿拉腾吉如格这对“90后”小夫妻回到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当起了牧民。

神仙眷侣不是梦想,科学牧场才是初心所系。他们一改祖辈的传统畜牧方式,引进国外新品种、开拓全球新市场,在2000多亩的大草原上,续写着一段不一样的热血青春。

留俄归国:大草原就是我的家

28岁的敖木希勒从小在草原长大,追着马儿跑,牵着牛羊闹,过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活。2012年,他离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舒苏木舒图嘎查的家,前往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大学深造。

四年大学生涯,敖木希勒不仅学业上收获满满,还遇到了美丽的爱情。他多才多艺,尤其擅长射箭,在内蒙古大学生“哈日靶”比赛、“额日黑”射箭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英勇神武的形象,赢得阿拉腾吉如格姑娘的倾心,这个同样来自大草原的女孩,比敖木希勒小一岁,明眸皓齿,爽朗热情,花前月下,留下了两人携手一生的决心。

2016年大学毕业后,敖木希勒和阿拉腾吉如格一起前往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大学留学。漂泊在外,两人聊得最多的就是对家乡的思念,尤其看到俄罗斯发达的畜牧业,想到老家祖祖辈辈相对原始落后的畜牧方式,不约而同地萌发了回归牧区的念头。

“父母年纪大了,没多少精力照看牛羊,我们不回去的话,老人几十年的心血可能就没了。”阿拉腾吉如格深有同感,能陪伴在父母身边,是一件幸福的事。

结束两年的留学生涯,两人回到家乡,当起了牧民。他们的选择让很多人不解,甚至有人冷言冷语,“去国外学了两年,回来还是围着牛羊转,书白读了”“咱大字不识一箩筐,不也照样把牛羊喂得肥肥壮壮。”……

父母也想不通,但更多的是担忧,怕孩子们会走自己的老路,毕竟放牧是个辛苦活。敖木希勒宽慰老人:“放心吧,我们会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畜牧业。”他拿出一叠厚厚的方案摆在他们面前。原来,早在学校时,他就给自家牧场做了一整套发展规划,包括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调整牲畜结构、建设牲畜暖棚等等。

儿子和准儿媳创业的信心满满,做父母的稍稍安心了些,答应让年轻人闯一闯。谁知,他们的第一个决定,就让老人心惊肉跳。

敖木希勒要把自家的500头羊卖掉,引进国外肉牛新品种。这个想法颠覆传统,又有很大风险。阿拉腾吉如格帮男友安抚老人,给他们看在俄罗斯牧场拍摄的一些画面:碧绿的草原上,温室大棚连成一片,美得仿佛一座玻璃宫殿,成群的牛羊膘肥体壮,悠然散步。

“放牧的人呢?这些管道是干什么的?他们的棚怎么这么整洁干净?牛羊看上去养得很好。”老人看傻了眼,阿拉腾吉如格说:“这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建一个现代化牧场。”

引进“洋牛”:草原儿女的现代牧场

有了家人的支持,2019年开始,小情侣用卖羊的资金,从澳大利亚等国引进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尝试进行牲畜改良。

草原上来了“洋牛”,一时间老牧民都来看热闹,好奇“洋牛”会不会水土不服。“洋牛”经过长途运输、环境改变及饲养管理变化等,容易出现应激反应,机体抵抗力下降等问题,从而誘发疾病。

学校的知识暂时用不上,老牧民的经验也没多少,小情侣只能自学,从网上搜罗知识,对“洋牛”采取隔离、分群、防疫、驱虫、健胃、催肥等措施,摸索前行。

西门塔尔牛非常漂亮,毛色为黄白花或淡红白花,皮肢呈粉红色。日落黄昏之际,绿色草原在夕阳的映衬下,美得像一幅油画。敖木希勒喜欢牵着女友的手,跟在牛群后面散步,说说悄悄话:“大草原的牛羊会陪着我们慢慢变老,守着我们的孩子慢慢长大。”

“洋牛”度过适应期后,小情侣齐心协力,自学牛群冷配技术,陆续接出40多头牛犊。看着它们在草原上顺利开枝散叶,两人松了口气,忙里偷闲举办了一场简单温馨的婚礼。像世世代代的牧民一样,过起了依水草而活、伴牛羊而行的草原生活。

刚出生的小牛犊十分柔弱,夫妻俩就像新手父母,从初乳到饲料的过渡、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每一步都新鲜而紧张。内蒙古的冬天异常寒冷,牛犊经常不由自主地颤抖,有些体质弱的还会拉肚子。拉肚子对牛犊来说可不是小事,一不小心还会危及生命。敖木希勒一边向老牧民打听,一边在网上找资料求对策。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有人用灯光给幼鸡取暖,借助这个灵感,他花5000多元建起一个暖棚,里面用多个灯管组成一条条灯带,看上去既暖和又温馨。阿拉腾吉如格为丈夫的创意点赞:“有了这个‘取暖神器’,小牛犊再也不怕着凉了。”

放牧成了夫妻俩的主要工作。小时候,他们没少跟在父母后面,带着一群牛羊,在大草原上一走就是一整天。记忆中,马背上的放牧生活非常枯燥,不仅要确保牛羊没有掉队,还要眼观八方,看水、看地形、看天气、看野兽出没。天暗之前,再把它们赶回棚里。

尽管如此,敖木希勒依然乐在其中,放牧归来,人还没到,歌声先传了回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循着歌声,阿拉腾吉如格迎出来,和丈夫一起把牛羊赶回棚,兴致好时两人还会对歌一段。

清晨,迎着日出朝霞和徐徐清风,夫妻俩还会背着背篓,出门捡牛粪。“小时候和同学们打闹,常‘放狠话’:谁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捡牛粪。”敖木希勒打趣道,“现在读了那么多书,照样回来捡牛粪,作为草原儿女,无论走多远,牧场永远是魂牵梦绕的地方。”

在家放牧:不再只是马背上的梦想

随着通讯网络在牧区的普及,敖木希勒改变传统的放牧方式,在自家草原上安装监控设备,只要滑动手指,就可以随时在手机上360度无死角查看草原的情况,还支持回放功能。

后来,敖木希勒又对监控作进一步改进,不仅能自动对焦调节,还支持夜视功能。夫妻俩再也不用出门放牧,避免了风吹日晒之苦。阿拉腾吉如格感慨:“要是我爸那一辈就有监控,他就不用骑着马、拿着望远镜追着牛羊跑了。”

坐在家里就能放牧?老牧民对夫妻俩刮目相看,纷纷来取经:“有文化就是不一样,把整个牧场都装进了手机,哪怕出个远门,也不用担心家里的牛羊了。”

夫妻俩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给传统畜牧业带来的极大便利,暗下决心:“等自家的现代牧场上了轨道,就带着其他牧场一起走上科技放牧之路。”

“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在哪里生活工作不重要,关键是不能落伍。”如今,他俩心目中的现代牧场已初具雏形,按照草畜平衡要求,在2000多亩的草原上,把牲畜定在20多头优良西门塔尔牛、20多头安格斯牛和200多只羊的范围内,走上少养精养保护生态的高效益畜牧业发展之路。

七八月是草原最好的季节,碧草一望无际,上面有很多五颜六色的小花。敖木希勒出门归来,常会给妻子带一束小花,是阿拉腾吉如格最爱的金露梅,黄色花瓣,玲珑雅致。在他心中,妻子也如这金露梅,在寒冷干旱的环境中,坚毅而顽强地生长着。

日复一日的草原生活并没有太多浪漫,但在飘着草香的星夜下,敖木希勒这个粗汉子也会说上几句贴心话:“谢谢你和我一起回到草原,如果你当初留在俄罗斯,或者去大城市找一份工作,肯定不用跟我在这里受苦。”阿拉腾吉如格依偎在丈夫身旁,她一点都不后悔,草原不仅是自己的家,更是实现抱负的地方,草原有多大,他们的梦想就有多大。

编辑/纤手暖

猜你喜欢

阿拉牛羊夫妻俩
阿拉更爱雪中人
找阿拉
三个哥哥
草原的牛羊
你若懂我
认错
猜猜我是谁
一双筷子
生孩子
阿拉木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