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卡孔达学校建设施工中的运用
2021-06-14朱峻宏
朱峻宏
(中铁二十局集团,陕西西安 710016)
1 BIM技术概要
BIM技术可对目标特征进行动态提取,根据工程施工的进度,对各项目的细节采取可视化监管,制作可反映工程实际情况的三维立体图示和施工报表,纳入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管理、项目决策等相关信息,实现对工程的全面掌控。通过BIM技术中三维模型和时间推演模式,可精确反映施工方案的可行度,包括施工进度的演进、应急方案的模拟等,可提前识别和预防风险。BIM技术的应用,为工程施工提供了功能全面的监管系统,将工程施工的各种情况具体化后,由系统和专家共同提出协调应对方案,结合物资、制度、信息等资源情况,优化项目的具体细节和相关措施。
2 BIM技术在建设施工中的运用
2.1 工程概况
工程项目位于卡孔达12间教室学校,施工内容包括土建、装饰装修及安装,建筑主要用途为教学,由相关单位拨款建设,合同工期为6个月。工程建筑总面积为11 700 m2,房屋建筑面积1 785.85 m2,篮球场建筑面积439.53 m2。主体为单层砖混结构,吊顶高度3.0 m,饰面主要采用外墙涂料饰面,卫生间采用瓷砖贴面,所有地面采用水磨石地面,本工程屋面采用钢屋架彩钢瓦屋面。此外,还包括给排水、洁具及电气安装等。
卡孔达12间教室学校三维概图如图1所示。
图1 卡孔达12间教室学校三维概图
本工程对建设施工、管理的要求较高,工期为6个月,同时工作人员应优化设计、科学管理、降低造价、节约投资,因此,需要运用BIM技术对施工项目进行综合管控。
2.2 准备工作中的运用
在施工准备阶段,应优化工程的设计方案、相关计划,前期设计中主体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施安装设计等应高效配合。若关联设计间的衔接度和配合性不足,可采集施工人员、设计人员、技术人员等意见,并借助BIM技术,在模型中对设计的项目进行多方案预演,选定最优设计图。
优化设计方案时,可利用3D集成效果,对模型进行整体推演,且在原有的图纸或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更换或注释,加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利用BIM的配套分析系统,可有效处理设计方案的细节,融入市场价格、工期等可变信息,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预判,有效控制施工工程成本,提高施工效益。
在工程建设中,各项目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应对参与建设的图纸进行审阅分析,记录图纸中反映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细节,做好各部门或岗位间配合衔接内容的预设,明确标注涉及的精准参数和要求,将相关标准、图集、要求等进行单独注明或记载。
基本审阅分析完成后,将相关记录汇总交付公司总技术负责部门,由技术总负责人和项目经理、项目管理人员一同审核,对施工细节进行协调,备案后成为施工指导文件。成型方案要求应说明施工工程的细节,保证可对工程建设的内容形成指导,安排项目工作人员对方案中的内容进行学习,明确各自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守的规范、标准和流程。加强与设计方、业主方的沟通,或直接参与设计和业主方主持的方案会审,结合设计建设意图进一步优化方案细节。由总工程人员负责领导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落实质量与技术标准,必要时须对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单独讲解和培训。
2.3 施工实践中的运用
BIM技术运用时,除了原始设计方案外,需要使用现场实际数据,为了提高BIM技术运用效果,应对现场进行施工测量。施工人员应测定纵横各轴线,建立测量控制网,设置引桩,做好引桩的保护工作,以确保轴线控制的准确性。在现场不易被破坏、通视的位置建立4个水准点,形成水准控制网,再采用钢尺、水准仪进行高程传递。
结构施工至±0.000后,根据高程控制点,使用水准仪将+0.50 m水平线投测至底层外墙上,使用红漆予以标注。高程传递使用钢尺向上量取,再将水准仪置于施工层上,对由下量取的各点进行校测,误差在±5 mm以内。工作人员按照施工图纸要求,在±0.000以上工程的施工中,应做好该工程沉降观测控制点的布点和埋设工作。
获取现场基本信息后,根据BIM技术的特殊功能,优化施工中的各项工作。
(1)碰撞检查。
对已完成的施工项目,经过BIM模型制作成对应的格式文件,由内置碰撞系统整合所有数据信息,并进行碰撞检查,记录碰撞点输出检查报告。
(2)工艺优化。
利用BIM技术对施工中的各项技术和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在3D模型的基础上,加入4D施工进度演化。根据监测收集的数据信息,准确找出单次或局部施工偏差带来的质量隐患,可为业主方随时展现可视模型和施工情况。优化模板安装时,可根据测量和设计数据,在BIM模型中确定比例,核对局部造型和受力构造情况等,标注特殊位置或关键点。
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梁跨度≥4 m时,模板应起拱;设计无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全跨长度的1‰~3‰。安装上层梁、板底模及其支架时,下层楼板应保持足够的强度,确保可承受上层荷载,预埋件及预留洞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规范要求。管线安装时,可借助BIM三维可视化模型,在满足设计要求和实用需求的情况下,明确管线预留洞口等,应至少提出2套方案,可避免碰撞点,运用BIM系统对剖面和局部图画,在移动端和信通工具的帮助下,完成对现场的技术交底和实时指导。
2.4 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在施工管理中,BIM技术为核心平台纳入管理、分析、存档、通信等功能,改变了传统施工管理的模式,提高了施工管理的效率及质量。BIM技术为工程项目提供可靠的数据与信息,内置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序解放了人力工作,降低了错误发生概率,在云技术、5D技术、人工智能等的辅助下,可快速完成人员定位、实时监控、快速交互等工作,保障工程在成本、安全、质量等方面的效益。
待IFC预设文件完成加载并确认无误后,质检人员开始执行质量检测工作,调用实测数据信息与预设模型数据、理论数据进行比对,查看实际数据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并应做好结果记录和报告等交接工作。图纸、细节报告等文件和信息,应同步提交工程项目的关联主体,可进行辅助性说明。专业碰撞检测需要采取模型优化策略,直至各关键点专业碰撞率降至0,若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应由系统进行综合评估后,生成专业报告文件,作为后期查阅或参考的依据。工作人员制定一种相对高效简便的检查方法,以工程验收相关规定为基础,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执行检查工作,并对现场进行摄像、拍照等,后期将检测、施工等各环节中的详细记录一并提交系统服务器,供相关工作人员直接查看或下载。
2.5 建模与优化要点
根据当前技术,施工中BIM在建模时考虑两种模式。
(1)在内置建模以及辅助软件支持下直接进行建模,如Autodesk Revit专业BIM建模软件通过内置建筑、结构、水暖等模块直接建立概样,根据现场学校工程的实际要求,增加相关的材料、技术、空间要求等具体信息,形成真实还原的现场模型。
(2)以CAD图纸为基础的建模,根据CAD图纸表示的坐标和相关信息,重新形成3D或4D模型。考虑施工环境和具体操作,工程采用两种模式灵活应对,以Autodesk Revit为基础,在相对平坦和简易的空间内,采用预设模块+人工录入数据信息的方法制作模型,在相对复杂的空间内使用CAD导入的办法辅助完成模型创设,降低人工录入的错误率。若模型输出存在异常,需要再次使用专业绘图的相关软件,对异常情况进行检查和修复,直至建模型成型无误后再由BIM终端输出设备出具概图或分解图。
3 结语
(1)使用了BIM技术后,工程获得了整体性的优化,进行了高精度的质量检测和模拟施工,合理控制了现场的质量,包括基础、墙柱等关键点的碰撞模拟,避免发生施工问题,减少施工误差。(2)建立了前期预购材料清单,通过系统对工程各部位的施工进行三维模拟,分解为各种材料规格,由系统提供材料加工的精准数值,部分加工数据被直接录入数字化加工设备中。(3)通过现场模拟,对施工现场和环境的变化进行一体化推演,并联合信息管理平台,对现场和后台进行管理互动,加强了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
通过BIM系统给予辅助,卡孔达12间教室学校的建设比预计提前了8 d完成,在节约成本、安全防范、施工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如BIM技术对信息搜集要求较高,需要在现场配置大量的信息数据搜集装置,前段信息搜集失真导致BIM分析脱节,且应增强BIM在某些项目细节上的控制能力。
BIM技术可分析建筑工程中的各项数据信息,并依据可视化、模拟化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工程各方面进行优化,有效衔接工程设计和建设施工,保障工程质量。在推广和应用BIM技术过程中,应对原始工程数据进行反复比对,并考虑选择合适的方案,且应做好应用中各步骤的记录工作,为后期技术应用提供经验和改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