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天气雷达建设
2021-06-14王娜童曦张应超刘伯骏李奇临
王娜 童曦 张应超 刘伯骏 李奇临
(1 重庆市渝北区气象局;2 重庆市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3 重庆市气象台;4 重庆市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南部,面积为8.24万 km,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2011年,重庆被中国气象局纳入在西部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城市,开启了重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其中以天气雷达为代表的地基遥感观测综合能力得以显著增强。
■ 历史沿革
1974年,江津(永川)地区气象台配备波长为3 cm的711型天气雷达,主要配合当地人工降雨、防雹作业。
1975年3月,为发挥天气雷达在天气预报方面的作用,永川雷达加入当时所属的四川省气象局的雷达组网联防。
1978年,涪陵地区气象局(现涪陵区气象局)配备711型天气雷达,用于人工赠雨和防雹作业。
1979年8月,重庆市气象台配备711型天气雷达,先为车载式,1980年6月改为固定式。
1980年底,万县地区气象局(现万州区气象局)配备车载式711型天气雷达。
“713”C型天气雷达
2007年8月,重庆和黔江分别建成CINRAD/SA和CINRAD/CD新一代天气雷达。
2009年2月,万州建成CINRAD/SB新一代天气雷达。
2011年12月,永川建成CINRAD/SA新一代天气雷达。
2019年8月,重庆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双偏振升级改造。与传统的天气雷达相比,新一代天气雷达除了测量雷达的回波强度外,还可以测量降水目标物沿雷达径向的运动速度和速度谱宽,双偏振天气雷达还可以提供相关系数、差分反射率和差分传输相移等偏振参量。
“711型”天气雷达
1988年,重庆天气雷达更换为波长5 cm的713型固定式天气雷达,可探测半径400 km范围内灾害性天气。
1990年3月,引进成都气象学院研制的天气雷达数据处理系统(WRDPS)。
1997年12月,改为TCL-713C型雷达。
与原713型雷达相比改进为:发射机所用的磁控管使用寿命可延长4~5倍,改进最大的是接收机和雷达终端控制部分,接收机实现了数字化,其整体化性能指标均超过713型雷达。
新一代天气雷达
■ 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
重庆地处青藏高原东侧,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75.8%,丘陵占18.2%。全市已建成4部天气雷达(重庆、万州、黔江、永川),1部天气雷达在建(涪陵)。
目前新一代天气雷达已成为全市灾害性天气,特别是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等方面极为有效的工具,极大减少了灾害性天气带来的经济损失,但同时也存在不足:
· 复杂地形使近地面1 km高度的雷达探测覆盖率不足:位于平行岭谷低丘的重庆、涪陵雷达0°仰角下受两侧地形阻挡严重;建于高海拔山区的黔江、万州雷达低空覆盖率较低;此外地球曲率导致小尺度天气系统存在监测盲区。
· 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C/S波段)对于全天气过程综合探测能力不足,三维精细探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 重庆天气雷达新时代规划
灾害性天气精密监测
新建X波段相控阵雷达组网,形成高低互补、远近结合的协同观测模式,基本消除因曲率半径、地形影响造成的探测盲区,实现30 m径向精度、1 min时间分辨率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全过程探测。
城市气象要素廓线观测
开展城市气象要素廓线观测能力建设,布设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气溶胶激光雷达、激光测雨雷达、激光测风雷达、毫米波云雷达,使以雷达为主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成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的千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