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运动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2021-06-13刘庆华
刘庆华,何 金,王 萌
(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 江苏徐州 221006)
帕金森病是临床老年患者常见的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其中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等,非运动症状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睡眠障碍等[1-2]。该疾病是由于中脑内的黑质多巴胺神经变性受损,使脑内缺乏多巴胺介质,导致胆碱与多巴胺失去平衡。临床对治疗帕金森病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终身用药物维持[3-4]。尽管药物治疗能够延缓病情发展,但仍有大部分患者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出现运动迟缓、易跌倒等危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5]。因此,实施有效的训练对延缓病情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常规运动训练中只注重手部关节及面部训练,效果有限[6]。康复运动训练是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更注重对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及生活自护能力的训练。2017年1月1日~2020年6月1日,我们对32例帕金森病患者实施康复运动训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61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自愿参加者;②符合2016年帕金森病诊断标准,接受过正规帕金森病药物治疗者。排除标准:①认知功能、沟通障碍者;②脑损伤性影响肢体功能者;③近3个月内接受康复治疗者;④存在严重肌肉萎缩、小脑功能障碍者;⑤临床资料不全者;⑥依从性较差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男14例、女15例,年龄55~78(62.98±5.64)岁;Hoehn-Yahr分级:Ⅰ级8例,Ⅱ级11例,Ⅲ级6例,Ⅳ级4例;病程2~8(5.32±1.23)年;受教育年限8~12(11.32±0.54)年;合并症:高血压17例,糖尿病12例。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56~80(63.74±5.19)岁;Hoehn-Yahr分级:Ⅰ级10例,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7例;病程1~7(4.98±1.17)年;受教育年限7~13(10.98±0.67)年;合并症:高血压15例,糖尿病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如下。①用药指导:告知患者遵医嘱服药,并做好服药类型、服用时间、剂量、服药后病情缓解情况等记录情况。②心理支持:安抚患者情绪,保证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③安全防护干预: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衣服、拖鞋,保持房间清洁、地面干燥,做好床边护栏防护,避免发生坠床、跌倒等[7]。④常规康复训练指导:指导患者进行步态训练,告知在行走时步调与上肢协调合拍,跨步宜慢不宜快,且适宜进行面部运动,如皱眉、大笑、鼓腮等面部表情训练[8]。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康复运动训练,住院期间护士带领患者及家属共同学习训练方式及动作的要领,并针对患者制订训练计划,一般每周训练3~5次,每次训练30~45 min,连续训练3个月,并指导在出院后坚持运动,逐渐减少每周2~3次,每次训练60 min[9-10]。①身心放松练习阶段: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或坐卧位进行腹部呼吸训练,手部分别放在胸前及腹部,可感知胸腹部起伏状态,首先进行鼻自然吸气,在呼气时缩拢嘴唇,缓慢地将肺内气体全部排出,再缓慢地用鼻吸气,且呼气与吸气时间比为2∶1,重复训练上述过程3次[11]。②面部康复训练:a.皱眉练习。指导患者两眉毛向中间集中训练练习,抬眉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前额吃惊或惊恐等动作。b.眼部肌肉练习。指导患者不断做睁眼、闭眼练习。c.皱鼻。指导患者进行向上拉鼻练习训练。d.微笑练习。引导患者进行嘴角向外上方运动。e.漏牙齿与吹口哨练习。首先张口漏出牙齿,舌部弯曲,嘴唇微拢,做吹口哨练习。③肢体康复训练练习:a.上肢。指导患者做肩上举、后伸的牵伸练习,在完成训练后,护士帮助患者做好肌肉放松按摩。b.头颈部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做头部上下运动,先后仰再低头,直至下颌部出击前胸部,并告知患者需反复练习[12-13]。在该动作完成后,指导患者进行头部左右移动训练,反复练习。c.头部摆动。指导患者头部左右摆动,头部向左肩部逐渐靠拢后再向右侧肩部缓慢靠拢,直至耳朵碰到肩部[14-15]。d.姿势与步态练习。指导患者先起立,再坐下,反复交替练习训练。e.转身练习。指导患者先向左转身,遵照头、颈、肩、下肢顺序依次反复练习。f.步态练习。指导患者原地踏步练习、缓慢行走、高抬腿跨步练习,并告知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最大幅度地摆动上肢,并反复练习[16]。
1.3 评价指标
1.3.1 肢体功能状态 采用帕金森病评分-Ⅲ量表(UPDRS-Ⅲ)[17]及Berg评分量表(BBS)[18]对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评分。UPDRS-Ⅲ量表包括语言、静止性震颤、身体缓慢动作减少、手面部表情、肌僵直、姿势震颤、手的运动功能、手的快速交替运动、手指捏合、膝关节屈曲状态下腿的灵活性、无扶手状态下站立、姿势、步态以及姿势的稳定性14个项目,每个项目包括5个选项,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56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肢体功能越差。BBS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的身体平衡功能,包括单独坐、坐到站、单独站、单独转圈、依靠桌椅转移、单独站、单独双脚并拢站、单独站立前伸上肢、单独转身1周、单独下肢交替踏台阶、独立单脚站立等14个条目,每个选项评分为4分,总分56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肢体功能状态越好。
1.3.2 生活自理能力 采用Barthel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步行、上楼、下楼、进食、转移、步行、修饰、洗澡、大小便控制等13项内容,总分100分,91~100分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良好;69~90分表示存在轻度的日常生活功能障碍;41~68分表示存在重度功能障碍,需要帮助才能够完成生活活动;21~40分表示存在重度功能障碍,且大部分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协助;≤20分表示存在极重的功能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他人帮助。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UPDRS-Ⅲ、BB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UPDRS-Ⅲ、BB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帕金森病患者发病率明显升高。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存在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及步态异常等特征,继而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经统计,帕金森病已成为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第三大神经系统性疾病,对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目前,医学界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方式是医学模式,注重药物治疗,改善临床症状,继而忽略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其他重要因素,导致治疗效果不佳。非药物治疗方式如康复运动训练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取得较满意的应用效果,可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纠正不良的运动状态及运动姿势,改善患者肢体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UPDRS-Ⅲ评分、BB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Barthel评分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康复运动训练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现代康复训练疗法理论认为,在患病初期不断实施被动刺激,通过刺激机体内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不断地向脑细胞内输入刺激性信息,促进帕金森病患者大脑内神经元轴突的发芽以及延长,不断形成新的突出,加重反复的训练刺激促使大脑接受感觉刺激,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重新组合,从而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康复运动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对延缓病情具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