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社区人员运转起来:社会动员有效性的比较研究
2021-06-13蔡飞跃
蔡飞跃
(华东政法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的处理对我国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社会动员是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提升社会动员的有效性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根据已有研究发现,在常态化社会治理工作中,社会动员响应程度较低,而在突发情景下,应急社会动员的响应程度较高。为何在不同情景中社会动员的有效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动员的有效性?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社区在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的治理工作中的表现以及反馈的各种问题的分析,探究导致不同情境中社会动员有效性差异的原因,提出提高社会动员有效性的可行性建议,以丰富社会动员相关理论研究。
二、文献综述
学界关于社会动员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并且不同时期社会动员的特征也不尽相同[1]。根据不同的发生机制,政党和政府的动员是对社会的动员,而社会自发的动员被定义为由社会的动员[2]。社会动员在社会学中强调的是动员社会资源,在政治学中更强调的是对人员的动员,去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本文中所提到的社会动员是指:根据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和指令,基层社区工作者为完成上级任务要求,对社区居民进行人员和资源上的动员,以完成社区治理工作而采取的治理工具。
学界对于社会动员的研究多集中在党和政府对群众的社会动员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者广泛关注突发事件下应急社会动员研究领域。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动员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在突发危机事件的处理中具有显著表现[3];一方面基于突发事件的应对需要应急动员社会各主体参与,提出了在党的领导下,以政府为主导,非政府组织、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治理的策略[4]。加强和完善基层应急社会动员的体系和机制建设,是实现社区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和支撑,也是推进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综上所述,不同学者对社会动员定义的界定、特征及发生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以及对突发情境下应急社会动员的表现及动员策略也进行了系统研究。而本文主要探讨不同情景中社会动员有效性出现的差异,分析不同因素对社会动员有效性的影响,进一步理解社会动员的有效性。
三、社会动员有效性在不同情景下的对比分析
将社会动员划分为三个阶段,社会动员策略的制定阶段、执行阶段、响应阶段。社会动员有效主要体现在动员客体积极响应动员策略,动员策略各个阶段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动员有效性。
影响社会动员有效性的因素众多,因此在评判社会动员是否有效,以及考虑如何提升社会动员有效性都要以社会动员的各个阶段为着眼点,才能更好地分析社会动员有效性的问题。如图1社会动员策略各个阶段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而三个阶段共同决定了社会动员策略的有效性。
图1 社会动员有效性策略过程
(一)社会动员策略的制定阶段
1.制定主体
基层政府作为社区动员策略的制定主体,若政府和居民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动员策略不考虑居民的需求,会导致政策与实际之间的脱钩,社区动员策略难以有效执行。
而突发情景下的应急社会动员策略的制定主体一般为省政府、市政府,甚至是中央人民政府,在人民群众中享有高度的权威,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因此由中央人民政府制定的应急动员策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
2.发起频率
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区动员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常常被用于治理社区的各种事务之中。在制定社区动员策略时,必须考虑到居民的承受能力,如果频繁地发起社区动员,容易造成居民对社区动员产生抗拒心理,社区动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较少会发起应急社会动员,只有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上级政府才会发起应急社会动员。一方面发起应急社会动员的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免受损失;另一方面动员策略的时效也随着突发事件的解决而消失,不会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长远的影响。
(二)社会动员策略的执行阶段
1.执行主体
基层政府是基层社区动员策略的制定主体,具有权威性和法理性地位,控制着基层社区动员的方向、资源、形式、范围等。居委会作为基层社区组织,是社区动员策略的执行主体,在地位上不享有行政性和法理性,所需资源依靠上级政府提供。因此,居民委员会常常因为缺乏合法性地位和行政代表性,行政地位得不到居民的认可和承认,在执行社区动员策略时,常常得不到居民的响应。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的进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体、社会组织、第三部门、企业、公民等共同参与的“多中心”治理格局。在突发情境下,社会救援组织、第三部门、基金会、社会知名企业、公民等也主动参与到应急社会动员策略的执行工作之中,充分满足了应急动员策略执行工作的需要。
2.执行方式
在社区治理中,痕迹主义和内卷化成为两种共生现象。在社区动员过程中,痕迹主义和内卷化问题也十分突出。居委会作为社会动员策略的执行主体,受官僚体制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在进行社区动员时,基层工作人员往往采取形式化的手段,以看似声势浩大、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社区动员,然而却得不到居民的积极响应,其背后的原因往往是痕迹主义所造成的。如一些基层社区组织民主活动时,积极宣传,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到民主化活动中,实际上一些基层民主活动,往往是为了满足组织规定的民主化要求,并没有考虑到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只要求居民到场参加民主活动,留下活动影像。这种痕迹主义严重影响了社会动员的有效性。居民的个人建议和诉求得不到聆听和满足后,居民也逐渐失去参与的热情,使得社会动员也陷入到“动员——低效——再动员——更低效”的内卷化矛盾之中。
而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严重的危害性和紧急性,使党中央高度重视,党中央明令要求各级地方政府严肃对待此次疫情防护工作,不得消极懈怠应对抗疫措施。对没有有效履行自身应尽的职责,消极应对疫情工作,防疫工作不到位,造成疫情迅速传播,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的行为,中央对待此类行为零容忍,严肃处理,并对此类人员革职查办,追究其相关责任。因此,在此次疫情的应急社会动员中,自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尽职履责,认真执行应急社会动员策略,从而保证了应急社会动员策略的有效性。
3.物质资源
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动员的执行主体,但居委会受上级政府的管制,可动用的资源较少,执行社区动员策略的手段单一,缺乏组织活动的资金和物资,居民无法从活动中得到切实利益,大多不愿响应居委会的动员,致其无法有效开展各种社区动员活动。在地位缺乏法理性和资源匮乏的双重困境下,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到社区工作之中,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普遍不高。
执行应急社会动员策略时,一方面有中央人民政府发放了专项抗疫资金和物资;同时,各级人民政府也特别支出部分资金用于抗疫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等也捐献和动用自身资源用于抗击疫情工作,如各级媒体电视台,移动通信商,知名企业等利用自己庞大的网络媒介和知名度,纷纷报道疫情消息,宣传应急社会动员的各项策略;公民之间口口相传,以及通过自媒体等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并捐献资金用于抗击疫情工作的支出,有效满足了执行应急社会动员策略所需的各项资源。
(三)社会动员策略的响应阶段
1.被动员者态度
在日常的社区治理中,居民的参与度普遍不高。居委会采取各种策略进行社区动员,希望居民能够积极踊跃地参加社区举办的社区活动,为社区治理贡献力量。然而,居民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不足,认为社区治理工作是其他人的事情,与己无关,只想享受社区服务而不愿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这种普遍存在的“搭便车”心理使居民响应社区动员的积极性降低。
中国人民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在面对重大民族公共危机时,总是能站出来与党和国家共同应对突发危机事件,响应党和政府的动员,听从党和政府的安排,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中国人民正是受到家国情怀的鼓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支撑,才能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事件到来时临危不惧,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动员和号召,贯彻执行“群策群力,联防联控”策略,主动捐献物资,志愿参加疫情防护工作,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危机事件的应对之中,才能实现如此有效的应急社会动员。
2.响应效益
古典管理理论提出了“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利,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进行活动的主体。在社区治理中,居民是否积极响应社区动员参与社区活动,往往也会出于“经济人”动机的考虑,无法从中获得利益的社区活动都不参加,同时受到社区活动形式单一陈旧,毫无新意的影响,不愿响应社区动员参与社区事务的治理之中。
梅奥提出了“社会人”假说,认为人不仅仅是“经济人”,除了经济需要之外,还有安全、友谊、尊重和归属感的需要。而在重大公共危机发生时,人们往往不再只受经济人的自利动机所影响,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为重,甘愿奉献自身,来响应国家的动员号召。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在疫情肆虐时,全国各地的医生护士奔赴疫情的震中地带湖北武汉等地,参与疫情救助工作,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也纷纷响应国家的应急动员,捐献抗疫物资,积极参与抗击疫情工作,表现出人们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计个人得失,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高尚品质,才能实现有效的社会动员。
3.回应机制
当社区居民积极响应社区动员参与社区治理之中,并为社区治理捐资赠物,对于踊跃参与的居民以及获得的各种物资应有完善的处理机制,应将参与的居民安排妥当,有序推进社区活动,对于居民捐赠的物资,应建立透明的收支明细,并及时公开,向居民们讲解。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由于社会动员的回应机制出现问题,严重损害了应急社会动员的有效性。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弦,武汉疫情尤其严重,抗疫物资告急,党和政府便发动应急社会动员,号召全国各地人民支援武汉。因此,全国人民向湖北武汉的红十字会捐赠物资,一方面来自全国各地的抗疫物资数量巨大,此前也未遇到过如此严重的状况,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回应机制,导致无法有效处理这些物资,物资发放混乱,出现一线物资紧缺而红十字会仓库大量物资存放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动员的有效性。
四、建议与总结
社会动员不仅在常态化社会治理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中,应急社会动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治理压力不断增大,只有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发挥社会动员在社会治理中的工具性作用,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社会突发事件的考验。在不同情景下,社会动员都应该有序进行,按照社会动员不同阶段的特征和性质,针对影响社会动员有效性的因素,制定妥善的社会动员策略,对于提高社会动员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一)以人民为中心,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合理合法发起社会动员策略
要不断提高社会动员策略制定主体的公信力,巩固权威地位,使人民充分信任政府;不能随意地发起社会动员,制定的社会动员策略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二)完善社会动员执行方式,切实保障社会动员策略有效执行
要保证社会动员的有效性,必须保障社会动员策略得到有效执行,首先要有足够的人员参与社会动员策略的执行工作之中,同时也要分配合理的资源用于执行工作,最后社会动员策略的执行人员要认真推进社会动员工作,尽职履责,切不能将动员工作形式化、痕迹化。
(三)引起共鸣,建立共识,完善社会动员响应机制
社会动员策略必须引起被动员者在情感上的共鸣,使其认识到响应社会动员不是其他人的事情,与自己息息相关,并能够从响应社会动员中获得回报。同时,必须完善社会动员响应机制,将社会动员而来的人员和物资都安置妥当,得到被动员者的认可,才能保证社会动员的有效性。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不同情景中社会动员有效性的差异,而对不同情境下社会动员策略是如何转变尚未探讨;同时在影响因素上,没有穷尽影响社会动员的因素,只罗列了最主要因素,其他因素对社会动员有效性的影响研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