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术后行运动康复对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分析

2021-06-12刘华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0期
关键词:步行心功能距离

刘华静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类型,此类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因早期临床表现症状并不明显,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带来极大的挑战[1]。手术为重要的治疗手段,术后常规康复治疗多采取严格控制患者运动量,达到减轻患者心脏负荷的目的,但长期如此不仅严重降低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增加各种并发症的患病风险,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也是一种折磨。近些年,随着我国医疗及康复技术的不断发展,根据相关研究报道,运动康复治疗在改善老年患者心功能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2]。本文分析运动康复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手术患者术后运动耐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8 年1~12 月本院接诊的86 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手术患者,按照术后康复方式不同划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43 例。参照组中男 25 例,女18 例;年龄60~75 岁,平均年龄(67.35± 3.22)岁;病程7 个月~12 年,平均病程(6.48±1.84)年。试验组中男23 例,女20 例;年龄62~78 岁,平均年龄(68.04±3.32)岁;病程8 个 月~14 年,平均病程(6.52±2.5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②患者及其家属知晓并自觉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高血压患者;②合并脑血管后遗症患者;③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④合并恶性肿瘤及神经病变患者;⑤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及其家属。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康复。试验组患者术后采用运动康复:①患者均需通过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标准完成心功能的有效评估,并依据心功能分级实施针对性康复运动。②针对Ⅳ级心功能患者,严格监督其卧床休养,在此期间指导其完成10 min/次的关节被动训练,3 次/d;病情改善后可由主动运动逐步过渡至下床活动;康复人员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及行为,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③针对Ⅱ级心功能患者,在确保其拥有足够休息的基础上,指导其进行适量的运动,例如1 km 左右的步行训练、上楼梯练习等,2 次/d,并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加大运动时间、运动量;患者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太极、健身操等强度较低的运动项目。④针对Ⅲ级心功能患者,指导并协助其完成10 min/次的站立练习、步行练习及移动练习等内容,3~4 次/d,通过指导患者反复行走帮助其尽可能的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⑤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生活行为:对患者康复训练信心加以培养,规范其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康复工作成为常态。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6 min步行距离、心功能指标[LVEDd、CO、SV、CI]、生活质量评分。6 min 步行距离测量的方法为选取安静且空气畅通的走廊,长度为30 m,对患者6 min 完成的行走距离进行测量;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借助于心力衰竭问卷进行,涉及心理、健康、自理、活动,以满分计,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6 min 步行距离比较 治疗前,两组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6 min 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且试验组长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6 min 步行距离比较(,m)

表1 两组6 min 步行距离比较(,m)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参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试验组LVEDd 短于参照组,CO、SV、CI 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试验组心理、健康、活动、自理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冠心病患者病情发展的最终阶段。根据相关研究报道,有接近两成的患者在确诊后 1 年内面临生命的倒计时。临床参与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3]。术后常规康复中,在保护患者心功能的同时避免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的症状,对患者的各项体力活动采取简单粗暴的明令禁止措施,有利的方面是患者的心脏负荷降低,心功能得到了保护,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患者因长期卧床增加了血栓等各种并发症的患病风险,身体的各项运动功能明显下滑,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总体治疗效果不佳[4,5]。近些年,运动康复治疗作为新兴的治疗方式,经专家学者反复不断地研究发现,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运动康复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心肌收缩能力明显增强,心脏排血量明显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得到了有效抑制,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得以有效控制。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两组6 min 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且试验组(422.07±24.82)m 长于参照组的(388.15±28.28)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LVEDd 短于参照组,CO、SV、CI 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理、健康、活动、自理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与相关研究论证存在高度一致性。分析原因,因本次在针对患者展开运动康复时,首先,对心功能进行评估,依据心功能分级,展开适宜的干预,可推进相关工作的落实,使患者得到更为精准的医护。如Ⅳ级心功能患者,需卧床休养,开展关节被动训练,待具备康复条件后,再向离床活动过度,可避免加重患者病情;Ⅱ级心功能患者,可适量增加运动量,调整为户外有氧运动,在为健康提供保障同时,也使患者身心保持愉悦。针对Ⅲ级心功能患者,可加强训练,以推进好转进程。经运动康复,可帮助患者对紧张以及焦虑情绪予以缓解,同时促进患者积极性提升,在改善患者心功能、运动耐力的同时,促进生活质量提升,同时利于预后恢复。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手术患者采用运动康复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进一步增强身体的耐受能力。

猜你喜欢

步行心功能距离
魔方小区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步行回家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算距离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爱的距离
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