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内外治法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2021-06-12唐利爽刘玉兰谢洁洁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0期
关键词:吴茱萸胃肠功能肌瘤

唐利爽 刘玉兰 谢洁洁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1],现腹腔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对于子宫肌瘤大小<12 cm、数目<5 个的患者,可选择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2]。近年来提出快速康复理念,妇科手术的手术范围在腹部,紧邻胃肠,影响胃肠功能不可避免,易导致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3]。近年来本科中医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较广,且应用效果得到肯定,可将中医内外联合治疗应用于患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中。本文主要分析中药内外治法应用于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中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当中抽取60 例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患者年龄26~50 岁,平均年龄(35.46±4.85)岁;手术时间64~105 min,平均手术时间(88.87±9.85)min。参照组患者年龄30~52 岁,平均年龄(34.02±6.00)岁;手术时间62~108 min,平均手术时间(88.48±9.23)min。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内容得到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同意与本院签署相关协议;患者经本院医学诊断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符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指征,并同意手术治疗;术前经临床检查显示肝、肾功能正常,电解质正常患者;患者年龄≥20 岁,≤55 岁。排除标准: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被动体位、意识模糊等患者;手术当天即肛门排气患者;合并有精神类疾病患者;对本次使用中药材存在过敏症状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24 h 内均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参照组单独应用中药封包药物治疗,中药方组成:大腹皮30 g、小茴香30 g、吴茱萸30 g、莱菔子30 g。将药物研磨成粉末状封包,使用电子瓦煲将其加热至60~70℃后装入布袋当中,顺时针热熨患者的下腹部,热熨时间为20 min,而后将中药包放置在下腹部10 min,1 次/d,接受2 d 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加自拟术后排气汤加减治疗,自拟术后排气汤基础方:枳实15 g、大黄10 g、大腹皮15 g、陈皮12 g、甘草片5 g;对于情志不畅患者可添加郁金10 g、佛手10 g;对于失眠患者可添加首乌藤10 g、炒酸枣仁20 g。确定药方之后用水浸泡30 min,由本院煎药方煎制,1 剂/d,每剂分2 次,予以早晚各1 次温服,接受2 d 的治疗。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腹胀腹痛发生情况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全血低切粘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腹胀腹痛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腹胀腹痛发生率3.33%低于参照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腹胀腹痛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全血低切粘度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生长速度比较慢,在发病初期通常不易察觉,在出现临床症状后均已经处于中晚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比较常见的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能快速清除病灶等优势,疗效得到广大患者的肯定,但是由于术中需要建立气腹,术后患者腹腔内仍然残留有二氧化碳气体,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术后嗳气、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另外,由于腹腔积血残留、术后长期卧床等因素,对患者的胃肠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最终影响到患者的手术效果,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为此,对于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术后应予以对症治疗以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降低因手术或其他因素对机体产生的应激反应。

中医认为手术对人体元气有较大的损耗,术后患者容易发生肠胃功能紊乱,胃肠功能紊乱属于“肠结”范畴,其病机为脾失健运、胃失通降、浊气上逆,因此在治疗原则上应该使用下降逆气药物,从而达到调和胃腑的作用。胃肠道的功能在中医中属于“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与“六腑以通为用”,流传至今的中医理论指导着临床如何促进胃肠运动,尽早恢复胃肠道动力。术后患者主要病机为腑气不通,因此在治疗原则上应该使用行气通腑药物,从而达到胃肠功能尽早恢复[4]。在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治疗中,应用的是中药封包药物治疗,包括吴茱萸、小茴香、大腹皮、莱菔子等,其中吴茱萸具有散寒止泻、温中止呕的作用,性热味苦;莱菔子具有透皮消胀、祛痰理气之功效,性平味辛,二者共用可达到健脾和胃、行气逆降之功效[5]。

在《神农本草经》当中有关于吴茱萸的相关记载:“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有止痛、咳逆之功效,除湿血痹,逐风邪。”采用吴茱萸实施穴位贴敷可充分发挥吴茱萸的药性,在热量的作用下导入到患者的病灶当中,达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吴茱萸当中含有吴茱萸碱等成分,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且对胃黏膜也有一定的修复与保护作用;莱菔子则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能促进胃肠运动[6]。通过中药外敷的方式给药,能通过中药产生的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7]。观察组病例的术后治疗使用中药封包联合应用中药排气汤内治,目的是提升患者术后治疗效果。本次排气汤的基础药方有枳实、大腹皮、大黄、陈皮、甘草片等,其中大腹皮具有行水消肿、行气宽中之功效,对气滞的治疗效果显著;枳实具有补益脾胃、消积食之功效,可应用于胃腹胀满、消化不良的治疗中;大黄具有泻热通便之功效,可促进患者术后排便;大黄具有清热解毒、畅通经络、通泻大便之功效,现代药理学表明:大黄具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从而形成胃黏膜的保护屏障,避免消化道出现菌群失调情况;另外,大黄还能促进肠道蠕动,对大肠水分的吸收产生抑制作用,促使患者排便通畅[8,9];陈皮为健脾理气行气要药,《本草概要》记载“青皮、陈皮有止气冲胸,疗呕哕”、“能芬香健脾驱风下气”作用,缓解脾胃气滞,使浊气得泄而不居胃中;诸药合用,可达到散瘀导滞、行气通腑之功效[10,11]。从研究结果上看:实验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28.52±3.68)h、首次排便时间(43.61±4.15)h、住院时间(8.15±0.98)d 均短于参照组的(35.67±3.59)h、(52.42±5.67)h、(10.82±1.5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腹胀腹痛发生率3.33%低于参照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全血低切粘度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内外治法对患者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对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来说,可通过中医内外治法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其中中药封包外治联合排气汤内治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吴茱萸胃肠功能肌瘤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江西道地药材技术创新现状分析与启示
——以吴茱萸为例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海扶刀对比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米非司酮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分析
术后早期促康护理措施对肝癌开放性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
种植良种吴茱萸 荒山喜变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