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立体化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研究

2021-06-12陈百卉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51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高校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梳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新思路,以及搭建幸福心理银行的新方法,建立一套高校内积极心理学运行的心理健康机制。回应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倡积极人性论,以提高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

1  高校心理援助的现状

1.1消极价值取向为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心理问题的学生。

关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筛查等方式,将学生简单粗暴的区分成健康与不健康。正常学生完成基本学业,异常学生得到心理援助,援助的关注点也是在心理问题上。心理援助的关注点就是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未发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势必有所忽略。

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急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扮演“消防员”的角色,希望快速扑灭心理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

1.2关注群体对象的局限性以及深度不够

高校内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25心理健康活动月等等发展性的工作以外,就是心理危机干预治疗性的工作,对于预防性的工作不够到位。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探索,自我了解并不深刻,甚至有些流于表面。高中生和大学校园的心理健康工作差别不大。

2  目标重立,理念重构

高校心理健康的目的是激发潜能,培养健全人格。不是要做灭火员,而是要在学生心里种太阳,让他们发掘自己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力量,阳光面增加,阴影面自然就减少。积极心理学重新切换关注和思考人的视角,扬弃传统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问题,从关注消极的问题,到关注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发掘人性优点。培养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潜力,积极努力的培养人的积极人格品质。考虑学生本身人格中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自身生命力量驱散阴影。

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关注积极心理品质,激发个人力量去面对解决当下问题。不仅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关注所有学生的心理状况,挖掘其自身力量,有效做好预防工作。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优势,辅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把学生区分为正常和不正常,而是好学生和更好的学生。

3  实施路径

3.1搭建顶层架构,重构积极理念

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和专任教师等学生工作、学生管理及教学一切与学生接触和有引导作用的教师进行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输入,从教师端改变教育理念和思路,进而影响学生。

3.2搭建幸福心理银行数据库

之前高校心理测试多注重心理问题和问题人格的发现,没有注重了解学生当下主观幸福感。除了进校每名学生会接受的心理普测,定期每学期期初和期末,也评估学生当下的心理状况,以主观幸福感等等为了解目标,建立一人一档的心理数据库,既可以及时预警,更重要搭建心理数据库——幸福心理银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发掘学生优势,发掘潜能,认识自己,提高心理能量,并且要在幸福心理银行中有所体现。

对于出现心理预警的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框架下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整合人际关系的积极资源,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的资源调动。同时,更要调动干预对象自身积极力量,让学生提升自己心理修复能力,并且提高心理韧性。

3.3心理健康教育各环节注入积极心理学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部指导下每所高校都要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之前课程中并未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进行教学。积极心理学不仅从新的视角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重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去思考心理问题和自身发现。以課程为积极心理学的有效切入点,在学生心中种下积极的种子,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

4  结语

除了公共基础课程,还可以开设积极心理学相关课程,哈佛大学就开始了幸福课。也可以定期举办心理讲座,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及一系列积极取向的学生心理活动。积极营造幸福、快乐、爱与希望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开发潜力,激发青春活力。

【基金项目】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校级科研专项课题,编号DJ2020Z01,项目名称“高校线上立体化心理援助实践研究—以疫情心理援助为例”。

参考文献:

[1]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03):397-399+402.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0.03.038.

[2]柳礼泉,肖冬梅.积极·希望·快乐·幸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9,32(07):171-175.DOI:10.16524/j.45-1002.2009.07.034.

[3]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32(04):151-154.

[4]栾海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9(01):62-65.DOI:10.19411/j.cnki.1007-8606.2015.01.014.

作者简介:

陈百卉(1989年8月-),女,汉,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高校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