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下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2021-06-11胡吉元
摘要:高校作为树立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传播先进文化的核心基地,承担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大学生党员是高等学校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和精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必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大别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皖西红色土地作为大别山精神的承载地,亦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新时代下,面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变化和红色文化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大别山精神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运用面临着教育形式单一、资源开发不足、宣传力度欠缺和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等困境。没有充分发挥大别山精神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价值,亦没有实现大别山精神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在当前对大别山革命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弘扬下,结合皖西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精神,广泛用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应用,其前景非常可观。随着文化自信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结合当地区域文化开展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趋势会更加广泛。
关键词:大别山精神;红色文化;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在中国革命史的版图上,六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战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一定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进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资源,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了深厚的革命精神。而当今高校学生党员出现奉献精神淡薄、艰苦奋斗观念不强、求真务实精神减弱等现象,基于“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万众一心、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开展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当代学生增强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质、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同时,有助于加强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认同,增强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一、大别山精神概述
大别山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大别山精神,指的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民族解放、人民独立在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建立新中国而形成的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信仰、革命行动、革命品质的革命精神总和。2012年11月7日,“大别山精神”研究组发布新闻,将“大别山精神”概括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2016年12月1日下午,六安市委四届六次常委会经过认真讨论、研究,最终确定了“大别山精神”表述语,即: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万众一心、永跟党走。
二、皖西学院的红色校史及学生党员管理现状
1.红色校史
皖西学院是六安师范学校、六安师范专科学校、皖西联合大学三所学校2000年合并升格的本科院校,其办学源头可以追溯到朱蕴山先生于1918年创办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1917年11月,朱蕴山等人决定回到皖西创办三农学校,为了节约经费,学校领导亲自率领教职工参与劳动,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于1919年秋正式开学,并确立了“质实勇毅”的三农校训。“三农”创办后,实行师生人格平等,废除一切陈规陋习,一扫以“尊孔读经”为主的陈腐教条,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反对闭门读书,引导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三农”为皖西地区培养了大批革命志士,不少人成为皖西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
在经历了五次更名和省立六安中学时期后,三农学校于1951年定名为安徽省六安师范学校,为皖西地区培养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1958年,第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六安师范专科学校成立,结束了皖西大地无高校的历史,六安师范专科学校简称六安师专,因为地处淠河西桃花坞,也就是今天的月亮岛,也被称为“河西师专”,1999年与六安师范学校合并,成立初等教育系,开始招收专科生。从三农到师专再到联大,成立之初都经历了一个共同的时期——艰苦建校,每所学校的创立都可谓“白手起家”,秉承着“艰苦奋斗”的大别山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探索出一条自力更生的路。
2000年3月,三校合并,皖西学院正式建立,结束了皖西地区没有本科高校的历史,开辟了皖西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风烟漫卷的峥嵘岁月也逐渐离我们远去,留下的是沉淀在皖西人民身体里的红色基因。经过不断的探索,皖西学院化地区优质红色资源为学校建设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教育教学资源,凝练形成了红色文化育人的皖西学院模式。2000年升本之初,学院就将“弘扬皖西红色文化”寫入办学指导思想,在深入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创新,红色文化六进、红色文化168工程,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日常管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术研究等等,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
2.学生党员管理现状
理想信念不坚定。部分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缺失,对未来发展摇摆不定,入党动机不端正,没有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组织观念不强。部分学生党员组织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散漫,不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不能按时足量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
宗旨意识不牢。部分学生党员加入党组织后角色定位不明确,个人利益盖过天,利己主义倾向严重,不能够很好地为学生为学校为社会服务。
吃苦精神缺乏。部分学生党员在学习和工作中畏难情绪严重,知难而退,忘记初心,学习成绩徘徊不定甚至出现滑坡,工作存在旧思维,不求创新。
三、大别山精神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坚贞忠诚”结合日常教育,学生党员应当持坚守、誓报国
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对党忠诚、威武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学校基层辅导员和基层党组织对岗位的执着坚守,凝结着这个队伍爱国奉献的坚定信念、情系学生的高尚师德和甘为人梯的思想品德,大别山精神也鼓舞着基层工作者勇立潮头,努力提升育人育才的素质能力,以更加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和科学务实的工作作风,把学生培养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到:“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作为青年的主力军,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奉献自己的力量。当前,新媒体多种载体方式充实着大学生生活,利用新媒体进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打破纯粹的理论宣讲等单一的学习模式,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利用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载体,宣传最新的理论思想和大别山精神专题内容,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如:党日活动以参观红色文化展厅等形式进行;开展“五个一”党日活动:读一部红书、诵一首红诗、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看一部红色经典影片、组织一场红色文化讨论会。另外可以通过红色文化宣传红色校史、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红色文化活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新生素质拓展训练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寓教于乐,让爱国爱校深入学生内心,在学生党员中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机制。
2.“牺牲奉献”结合社会实践,学生党员应当讲奉献、有作为
皖西人民在新中国经济最困难时期,经过14年艰苦奋斗,以淹没30万亩耕地,30万亩山场,30万户移民的代价,在巍巍大别山中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工程——人间天河淠史杭灌区的牺牲奉献精神;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刘淠西,1929年他领导发动的诸佛庵兵变,在皖西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拉开了六霍起义的序幕,由于叛徒出卖,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牺牲奉献精神;“大别山师魂”汪金权老师满怀感恩之心,主动申请回到落后的家乡中学蕲春四中执教,23年如一日,坚守贫困山区,伫立三尺讲台,专注如一,教书育人,呕心沥血,任劳任怨的牺牲奉献精神,都教导着我们胸怀全局、顾全大局。高校要将奉献精神结合社会实践,以作为弘扬大别山精神的展示平台。创办红色社团,与学生党支部联合举办红色文化活动;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旧址作基地,情景作教材,建立高校与红色教育基地互动的长效机制,带领学生党员亲临革命老区,更直观地加以熏陶和感知;开展关爱革命老区留守儿童、红色文化调研、红色景区志愿服务等多项针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党员充分理解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在实践中感受革命前辈的艰辛,弘扬“大别山精神”。
3.“万众一心”结合专业学习,学生党员应当争团结、齐奋斗
诞生于金寨的红25军,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最先到达陕北;经历数百场战斗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却能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重要基础;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却走出了97名将军。殊不知,红25军的战斗员,大都是13岁至18岁的“儿童军”,每个同志都有一副铁腿铜脚。他们进攻英勇、凶猛,无所畏惧。他们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宝贵财富。六安师范专科学校建校时校舍尚未竣工,师生们露天吃饭,工棚里上课,虽然条件艰苦,学生们的求知热情也没有减退半分,这一时期学生的课外活动极为活跃,很多学生不断在报刊上发表论文和文艺作品,校园的学术气氛十分浓厚。把“大别山精神”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用“大别山精神”不断鞭策自己,弘扬科学精神,培养专业兴趣,激发学生党员的学习动力。通过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征文比赛、科技竞赛以及运动会等,帮助学生拓展眼界,提高专业技能,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从而树立团结的校风班风,形成刻苦钻研的学风。
4.“永跟党走”结合思政教学,学生党员应当共同守信念、当先锋
被称为“大别山上的不老松”的桂月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已不年轻的他时任三农学校训育主任坚持和学生们一起上街游行。后来随着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的肃反扩大,他的长子、弟弟相继被杀害,两个重大的打击使他极为痛心,但他仍然坚持以党的事业和革命大局为重,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他虽年逾花甲,仍背着行李随红四方面军日夜转战,而后的一年,不幸被杀害。要坚定不移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抓好思想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工程,结合大别山精神,使高校学生党员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其实际行动彰显一代青年的青春风采和人格力量。把学习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把传承红色基因与学习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新中国71年历史性变革和成就背后的制度逻辑、制度优势,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秉承传统,利用好大别山丰富的红色资源,严格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门槛和程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在讲好红色故事中巩固和升华大学生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在思政课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涵盖思政育人的全过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开展健康向上、品味高雅的文化活动,例如打造红色歌曲比赛、红色舞台剧、红色文化作品创作等校园文化经典品牌。
皖西学院地處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结合当下社会发展趋势,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已成为各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所以要坚持充分利用和借助学院所处地域的先天优势和师资力量,结合大别山精神的本质及内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活动,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品牌活动。结合红色基因,努力打造“战斗型、学习型、文化型、和谐型”的“四型”党支部和“五出”党支部。
1.理论学习出成效:立足理论课堂主阵地,着力筑牢思想根基,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党员教育扎实有效,注重知行合一。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三会一课”制度规范落实,支部主题党日严格规范。
2.队伍建设出人才:立足先进典型教育阵地,强化学生党员使命担当。传承红色基因,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树牢服务意识,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
3.党员管理出经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党员发展、党员培训等工作扎实有效。
4.艺术创作出成果:坚持“活动到一线、活动进支部”,着力构建爱国主义教育进支部、社会实践活动进支部、党建创新工作进支部、素质拓展训练进支部、红色文化活动进支部等“五进支部”工作格局。
5.服务地方出收获:开展文明实践,助力服务社会。积极参与“开茶节”等地方文化活动,围绕文明城市创建、理论宣讲、文艺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与党日活动相结合。
立足大学生自身发展,在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高校应大力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引领,下功夫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将学生党员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皖西学院一直坚持发展创新的理念,从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手段,优化教育教学体系、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入手,充分发挥大别山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红色文化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坚定信仰,赋予生命更有价值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方晓辉.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4):65-68.
[2] 陈培杰,聂邦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5):95-96
[3] 张新梅.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 2019(1):26-28.
[4] 杨芳.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44):92-93.
[5] 丛羽,赵安妮.红色文化涵养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教育路径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8-9.
作者简介:胡吉元(1995—),女,安徽霍邱人,硕士,助教,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皖西学院校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WXSK202015)“大别山精神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以皖西学院为例”的研究成果。
(皖西学院 安徽 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