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研究

2021-06-11朱丽娜任莹

锦绣·上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反贫困贫困马克思

朱丽娜 任莹

摘要:马克思一生可以说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他的反贫困思想为解决人类贫困这一亘古不变的社会问题而指明方向。通过马克思的著作,显而易见地说明“反贫困”思想是从诞生到发展到成熟,这一理论体系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的深入研究,通过资本逻辑批判揭示无产阶级贫困缘由,以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同时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在物质财富,精神也为我国的扶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贫困,反贫困,资本逻辑批判

马克思主义作为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全人类解放以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而马克思反贫困思想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其中一部分同样具有指导人民大众摆脱贫困这一行动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反贫困这一思想所表现得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完整的批判逻辑体系更是给无产阶级提供脱离贫困的方向,从而实现人类的“反贫困”。

一,马克思反贫困时代渊源

贫困是人类历史上每个人都需要面临的生存境况,而富足的社会是人类本身对于现下的生活追求。“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并不是处于精耕细作,轮种套种这种农业文明的时代下,也不是自然经济下的一元传化的传统社会,而是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化大生产下的工业文明以及是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的现代社会。

(一)贫困的出生、再生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年代也就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由于“小块土地被大地产侵占和吞并。”“大租佃者的竞争把小租佃者和自耕农从市场上排挤出去,使他们穷困潦倒,于是他们就变成了雇农和和靠工资生活的织工……”[1]这使得农民与生产资料分离,而人民大众在其本身就存在贫困(穷困潦倒)的现象后,不得不被迫大批量转投向大城市谋生,不得已出卖劳动力。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在挣钱的欲望的驱使下从事奴隶劳动,这就缩短了工人的寿命。”[2]工人们几乎是牺牲自己所有时间,来赚取微薄的工资,在一次又一次的用自己劳动力,換取自认为是与资本家“平等”地交换薪酬,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事实是,工人所赚取薪酬仅仅是维持自己和家人最基本和一小部分生活保障,甚至不能给子女后代提供教育保障,后一代也极大可能替换旧的工人成为新的工人参与生产劳动。相比较于当代的资本主义制度,当时的社会资本主义制度下并不存在对工人的教育,医疗之类福利保障制度,贫困在旧工人和新工人之间依然永恒存在着。

(二)反贫困理论体系逐渐成熟

反贫困理论逐渐成熟是基于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的原始积累,发现虽然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特色,但是资本积累过程的手段都是一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就是资本从无到有的过程,“劳动者的奴役状态是产生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发展过程的起点。这一发展过程就是这种努力状态的形式转变就是封建剥削转化为资本主义剥削。”资本主义制度也同时为这种剥削提供以自认为“合理”的庇护伞。回归到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它的中心理论就是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通过消除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达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想消除无产阶级的贫困,就必须做到自我解放,建立属于无产阶级自己专政的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反贫困资本逻辑批判理论

前面已经说到,马克思是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越工作越“贫穷”,呼吁无产阶级寻求自我解放。但是这一制度下资本家是如何让资本在进行自我增值与对外扩张中使工人变得越来越“贫困”的?首先不得不提到资本逻辑,所谓资本逻辑指的是资本作为占支配地位的现代生产关系,作为“资本基本主义”原则,它以资本为中心构造出的一种社会基本组织和经济权力,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作为社会经济主导地位,所以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就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关系的批判。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多方面展示了资本扩张除了带来更大程度的剥削,加剧无产阶级贫困,还展现了资本扩张中限制无产阶级的发展,让无产阶级难以摆脱贫困。

三,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带来的启迪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在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统一的逻辑中使工人摆脱贫困,所以这也就给我们提供物质财富和精神层面两个方面的启示,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个人来说也是赖以生活的基础。其次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让无产阶级脱离精神上的贫困,向人类文明更高的程度迈进。

(一)物质财富的“反贫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能为反贫困事业奠定基础。随着资本逻辑展开的全球化,资本扩张所伴随的资本主义国家矛盾越来越尖锐化,“贫困”更多存在于生产的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民族国家,这些国家被迫依附于发达国家,虽然发达国家给予的科技能够带来一定经济,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依附者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甚至是民族独立都会受制于人,这种情况下这些民族国家民众生活问题会变得更困苦。更应该做的是统筹协调好本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利用资本手段发展科技,从而发展生产力,同时规定约束资本权利,实现均衡发展的可能,又要超越和引导资本。

(二)精神层面的“反贫困”

马克思精神层面反贫困思想具有多方面研究价值,从资本逻辑方面来看,精神贫困的表现大都是资本逻辑构建下,以私有制为基础剥削阶级思想——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对人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错误的影响,这种剥削阶级带来的思想表现出自己的狭隘性,常常导致人们用这一狭隘性的思想来束缚自己和他人。因此,如果想摆脱精神的贫困,就需要通过文化建设来克服资本理性带来的信仰迷失,从而达到“反贫困”最终倡导目标——人的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按照我国目前发展来看,社会主义矛盾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显可以看出我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物质富裕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物质贫困状况总体上得到很程度的缓解。从精神层面来说,首先无产阶级长期的贫困状态,磨灭了想要摆脱贫困的心理,从而无法自主寻求发展。其次落后的先天环境带来的教育缺失,导致贫困思想一代代地传递。结合以上两点,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中以文化建设摆脱贫困方法,依旧是可循的。发挥好文化扶贫的作用,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通过形成内生动力、激发人民群众发展的潜力,从而摆脱贫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p9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p129

猜你喜欢

反贫困贫困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