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爱(外二篇)

2021-06-11姜超

西部散文选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太爷文友二胡

姜超

“妈妈,别走得这么的快,等等我,等一等……”我跟随着母亲身后大声地疾呼着。

“醒醒吧,你在喊谁?”睡在一旁的妻子推了推我说道。

我揉了揉惺忪的眼睛,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子,眼角边串挂着晶莹的泪花。

“你怎么流泪了?”妻子凝望着我的样子,迷惑不解地问道。此时的我从梦魇中惊醒,“看到了母亲走在我的前面,拼命地追赶着就是超不过她,无论怎么样地呼喊连头也不回……”

妻子笑着说:“昨天吃午饭时我们岂不是提起过妈妈生前的事儿,这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醒来后,我没有一点儿倦意,辗转难眠,母亲在世时的音容笑貌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帘,那么的鲜活,恍似如昨,历历在目。

我有两个娘亲,生母在我出生后仅一个多礼拜就撒手人寰,无情地抛弃我们姐妹五人而去,对我而言,生母只活在别人的记忆里,连名字都已淡忘,更谈不上彼此间的情感了。而抚育我成长的母亲,别人称之为“养母”,在我眼里就是生母,她含辛茹苦的付出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完的。她的名字叫———袁玉珍,平日里对我和蔼可亲,如沐春风,倍觉温馨幸福;严厉时像寒冷的冬日,使人觉得胆怯,不敢目视。我生命延续是母亲含辛茹苦付出换来的。常言道:养育之恩大如天。

据邻居家二老太回忆道:我抱到这儿,几乎天天生病,不是服药就是打针,体质状况极差。一天夜里我又一次突发高烧不退,父亲在外地教书,家中唯有母亲一人,那日晚上窗外电闪雷鸣且下起了瓢泼大雨,雨稍停,心急如焚的母亲请她为做个伴,二是壮壮胆,去邻村姓蔡的赤脚医生家中必经一段射阳河堤,两旁树木蓊郁,林丛中安葬了几座土墓,三是以防泥路坎坷不平,摔倒时有人“搭上一把手”(方言)。母亲背着孱弱的我,二奶(当时称谓)陪同我们母子俩冒着小雨朝着老中医蔡医生家里走去。一路踉踉跄跄……“请开门,我带孩子來看病的……”我母亲用手拍打着大门儿叫喊着。

“稍等,就来开门”,蔡医生回应道。他一手端着一盏煤油灯,一手系着钮扣。当母亲跨入屋内,将我放在一张木质条凳子上,蔡老医生打开包裹仔细端详眼前的婴儿:我全身皮包骨头,脸蛋像小蟹壳似的,一脸赤红,双目紧闭,哭泣的声音就如同病猫似的,真可谓是气若游丝。蔡医生对我母亲说道:“这孩子病得不轻,难以医治,你请人用一张苇席把他裹起来丢在河堤的茔地……算了。”

“———不!———不!求求您给他看一看,毕竟还有一口气,不能眼睁睁地让一条生命就这样丢弃。”母亲双膝跪地声泪俱下。

站在一旁的二奶也插了话:“实不相瞒,这个孩子从外地抱回来抚养的……”

蔡医生被我母亲与二奶这番话所打动,出于怜悯之心答应道:“我给这孩子配一副中药,吃下去如果有效是他命大,不服就会即刻死亡,第一次就在这里煎服。”

“谢谢您的大恩大德,死马只当活马医,救活是我命中有福,救不活,是我命该如此,一切听天由命。无论什么样的结局,不责怪您”,母亲心怀感激的絮叨着。

于是,蔡医生就从中药柜抽屉里抓取几种不同的药材按剂量配在一起,母亲从屋左前方抱来柴禾开始熬药,几勺子药水下肚里,过了不久,从我嘴里呕吐出几口污浊血块且伴着腥臭味,我母亲见状吓得一身冷汗,连话都说不出。

“蔡医生,快来看看这孩子的脸上怎么变得这么苍白……”站在药柜一旁的二奶也吓得木偶似的。蔡医生闻声从卧室走出来,看到地上的一滩污垢却哈哈大笑连声说道:“这孩子有救了!有救了!”

“孩子有救了,感恩您的大恩大德!”母亲忧悒的脸庞上顿时绽放出笑意,当母亲再次磕头致谢,蔡医生连忙拉着我母亲的手臂膀说道:“不必这样,是你仁慈之心的回报。”

回家之后,又吃了几剂药,身体日渐健硕,宛若春日里的一株幼树,在母爱的阳光下勃发生长为一顶葳蕤的华盖。

谁说往事随风飘逝无痕,其实它已烙印在我脑海之中,无法抹掉。

在我刚升上三年级时一天下午,随着上课铃声,时任班主任周文教师面带笑意走进教室,“今天是你们人生中第一次作文课,是起步,不会写不要紧,只要专心听,认真记,一定能叙述好的,写你最喜欢的人……”老师侃侃而谈,教我们怎么写,如何选择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许多同学听得头脑胀痛,一片空白,借用中国一句俗语“蛇吞大象无从下口”。奇了怪!当我看到黑板上的文题时,有话说,有事例写,叙述得有点凌乱,毕竟是第一次,虽然说写得不尽人意,但赢得了老师的表扬,心里感觉吃了蜜似的,甜滋滋。放学后我像欢噪的山雀,径直跑回家中,没有找到母亲,过了约有一个时辰,瞧见母亲背着一篮子猪草回来,刚坐下我扯着她的衣角得意道:“今天第一次写作文受到老师与同学们夸赞了。

“瞧你洋洋得意的样子,尾巴翘上天了吧。”母亲的语气里透出一种批评。在吃晚时母亲将我揽入怀中鼓励道:“在学习上不要因为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认为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骄傲是一个坏毛病,要懂得谦虚才能进步……”

母亲用慈爱的目光凝望着我,聆听她那一番意味深长话语,心里像洒满春日如瀑阳光,且飘逸着脆润的鸟鸣声。

回首孩提时曾经历过的桩桩往事,宛若夏日夜空中的繁星,有的难寻踪影,有的若隐若现,有的一直盘踞在心里,值得怀思。

生于我们那个年代里的人,食物极其匮乏,许多人家一日三餐都难以维系,孩子哪有什么零食吃,清楚记得,平日里抓一些山芋干放在书包里还限量,多拿些若被家人看到,一定勒令掏出来。夏天还有些小吃的,地里长的舒瓜,桃子……未等熟就摘下来吃,那时候不是每家每户都栽果树,一个村庄上仅有三、五户,总有人守护着,庄上一群淘气的“调皮蛋”想方设法偷摘些尝尝鲜儿。有时被人家发现还上告父母,回家时少不了一顿教训。冬天时小伙伴们常围在用淤泥制成的“火炉子”旁,找出家中的少许玉米、蚕豆或黄豆,从外面的草垛找来一截细树枝,则小心翼翼地在泥火盆中拔开草灰放入玉米,黄豆之类,烤熟后分着吃,尤其是炸出来爆米花儿,上面的草灰未弄干净,就放入嘴内,那个香味钻入鼻孔让人口里生津,香留齿唇间,那个情景真得充满了欢声笑语。

记忆木匣一旦打开,往事似落尘般涌来。一天学校操场旁摆放着一个货郎担子,只见玻璃框下面里放了许多好吃的,什么棒棒糖,麦芽糖,还有一些彩纸,看得我心花怒放。我尤其喜欢吃麦芽糖,多想买一小块放在嘴里尝一尝,口袋里却空空如也,没有半毛钱,嘴里念叨着:放学回家跟母亲要钱买……于是就对卖货的老头儿询问道:“下午来这儿吗?”

“下午,我还在这里卖东西,放学回家跟你爸爸妈妈要钱,或者找一家破旧塑料鞋,牙膏壳,鸡肫皮……来换这些好东西”。

“行!好的。”我便恋恋不舍地走开,随着上课铃声我走进教室里,连老师上课时所讲的内容也听不进去,还想着麦芽糖那怡人的甜蜜,多么热切地盼望早日放学回家,跟母亲要钱买麦芽糖,以解馋儿。一放学我飞快地奔向家的方向。一到家我就吵闹着跟母亲要钱,她追问道:“———钱,是老师要的吗?还是你没有学习用品?”。

我不敢撒谎,只是摇晃着脑袋小声念叨着:“想买些麦芽糖当零食品……”未等我说完,母亲接过话茬:“一天三顿饭能吃上就不容易了,哪里还有钱买零食……”年幼且不谙世事的我怎听得进母亲的哄劝,不依不饶。此时,我朝鸡圈瞟了一眼,“咦,鸡窝里说不定有鸡蛋呢”,于是我就走到鸡圈门口,伸长脖子一瞧,只见鸡窝里一共有三只鸡蛋,刚伸手拿了两只鸡蛋放在衣服口袋里,出乎意料,母亲从房屋内走到门口看我神色慌张,两只手放在两侧裤兜里,于是将我拉到跟前追问道:“你裤袋里藏的是什么东西,掏出来瞧一瞧……”我执意不肯,此时心里真得害怕极了。

母亲见状怒火中烧大声说道:“一定是偷拿鸡蛋了吧。”

“是的,我拿了两只鸡蛋去兑换麦芽糖……”我战战兢兢地回应着。未等我把说完,走到草垛旁随手拿了一根粗柳条狠狠地打在我的手掌上,疼得“———嗷———嗷”直叫唤。

“小小年龄竟如此大胆这还得了,现在能偷家里的,长大后亦能偷别人的……”一边打一边斥责着。

“我再也不偷拿家里的东西了……”我声泪俱下地求饶着。母亲见我承认了过错,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块洁净的手帕,替我擦掉泪水,拉我坐在长形板凳给我讲了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个孩子,由于妈妈过于溺爱,刚上学时,他偷了同桌学生一支铅笔,贪图便宜的妈妈知道这件事后,不仅没有批评自己的孩子,反而怂恿。日渐长大的他,沾染上了偷窃的陋习,胆子变得越大,因盗窃且酿成人命案,最终踏上了不归之途……”

我聆听着母亲的谆谆教诲,每一个字好似一粒种子,植入她孩子的心里,几十年来,一直未敢淡忘。淳朴的母亲告诉了我:要堂堂正正做人,不要让自我灵魂沾染上污垢,一定要挺立起腰杆活出应有的尊重,仰不忤苍天,低首不愧厚土,泅渡一世红尘。

今天是母亲节,特写此文悼念一个平凡且伟大的母亲!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观海

前天一位来自北方的文友来我家里,心生惊诧且欣喜不已,借用孔子《论语》中的一句箴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落坐下不久,生性耿直的他快人快语:“我来你这里就是为了看海……”

“看海,好的。”我看了一下手腕上的钟表时针才指向八点十分,当即回应道。我问他吃过早饭没有。“在来时的路上吃过了。”于是我和文友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程。我们俩一路有说有笑,就像两只欢噪的山雀,步行不到十分钟,我和文友杨晔来到公路的站台,静候开往去海边的专程公交车,大约几分钟后一辆中巴车停在我们的跟前,只听见一位中年妇女面带微笑地说:“这是去海滨景点的直达车……”我和文友随着人流陆续地登上了开往大海方向的班车。坐上车后,我们倾诉离别情怀。提及这位文友来自河北,我和他在北京相识的,那次我们有幸应《中国作家》《女友》和《小说月报》杂志社的邀请参加了首都之夏文学笔会,在会期间同分配在一个房间里,时达六天的朝夕相处,无论是外出采风,还是听名家文学创作讲座,就连一日三餐亦形影不离,尤其在夜晚休息时,虽然有身疲力乏之感,仍为文学创作上遇到的疑惑而各执一词,争议不休,最后一笑“泯恩仇”了。相处时间不长,但真有共弹一曲《高山流水》遇知已的情缘。回忆过往的美好时光,清晰可见似在眼前,仿佛触手可及。

汽车行驶在平坦且宽阔的公路,只见文友凭窗远眺远方,看到路两旁整齐划一的楼宇,店铺门前人流如织,驶进乡镇路段收割后的田野里一望无垠,时不时老农走在田垄上指指点点,仿佛在构思新的发展图景,偶尔看到一、二只鸟儿忽上忽下地飞翔着,河水碧波荡漾潺潺地朝着大海方向流去……不时地发出一声声惊叹。

“江苏发展真的很快,远比我们那里好!……”他侃侃而谈,我听得入了迷,心中油燃般升起一种自豪感。

“你们那里一定不差,待有闲暇之余,我也去你的家乡逛一逛,看一看……”我笑盈盈地说着。

说时迟那时快,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古黄河路停车站台,我和文友随着人流下了车,天气多阴,天空布满乌云,阳光吝啬得像守财奴似的,天色阴郁一如哭伤妇人的脸。我们拾级而上,伫立海堤,目之所及前方一片云雾迷朦,海水阴森森的,海风吹乱了头发,他叉开手指,不时地梳了一梳头发,忍俊不禁道:“太调皮了海风,让我……”

“没有关系的”,我打断了他的话语拉扯了一下衣襟。

说完后,他径直地奔向大海,此时海水已退潮,留下一眼望不到边的海滩,许多游人脱下鞋袜,赤着脚行走在泥沙上,捉小蟹,我和文友亦凑一份热闹,刚下水时觉得脚有点冷,后来没有了,也许是心中盛满了一份快乐。

“小蟹机智得狠,稍不留神就逮不住了!连影子都找寻不到……”文友颔首低眉道。

“动作要快,要准,否则一只都难逮着。”我回应道。

时间过得真快呀,正午时分,不少游客各自返程,而我和文友没有。他说既然来了,就要看看大海涨潮时的恢宏气势。我怎么能说不呢?当然一口应允,早过了吃午饭时间,我和文友用水洗清脚上的泥沙,穿上鞋子,询问一个摆摊位的老人,他告诉我们离这儿不到两里路有一家便民餐馆,菜肴丰富,海产品种类多,不妨到那儿尝尝鲜,不提吃就罢,一提起真觉得饥肠辘辘。我们“按图索骥”找到这家餐馆,门牌用广告布定制的上面印写着“农家土餐馆”,下方有一行小字是用来介绍海产品的,推门走进餐馆,一位穿着时尚的少妇,一脸笑靥如花向我们打着招呼且介绍她家的特色菜肴,我点了兩菜一汤,两菜分别是:红烧锅盖鱼与青辣炒八爪鱼。一汤为:沙鱼烧冬瓜。就餐时要了一瓶古井贡酒,我们把盏畅饮,谈古论今心里有着说不尽的话儿,这验证了一句俗语:“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是灵魂知已,这一友情值得珍惜,弥足珍贵。饭后他要付帐,被我婉拒,理当尽店主之谊。

饭后,我和文友呆玩了一会儿,起身离开时,殷勤好客的女店主将我们送出门外,相互挥手道别。当我们再次走到海堤大坝时,游人寥寥无几,漫步到专卖海产品地摊前,与老人攀谈起来,经打听这位老妪姓吴,一家人以打鱼为生,用她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她已是耄耋之年,身体不差,耳不背,眼晴有点昏花,望远处模糊,看近处还好。她对我们说:“丈夫二十多年前带着大儿媳和远房侄儿一起出河打鱼,归途中突然刮起了暴风,且下起瓢泼大雨,加之船上桅杆被风折断,一个巨浪扑来,四条生命没了……现如今孙子早长大成人,又干起捕鱼这一行当了……”我们听着老人故事,眼眶渐渐地湿润起来,而老人那深邃眼神里却透视出一种坚毅与不屈,让我俩为老人乐观心态而肃然起敬。她还说上午看海退潮了,每天下午三点左右要涨潮的,时隔不久又退潮,周而复始。这时,我和文友买了几样海产品,她谢意说个不停。

“买好的东西先放这里,临走时你们拿走,再等一、二个小时海潮就来了,去玩吧……”老人边说边笑着。

时到三点左右,海涛声音至远而近的传来。

“海水涨潮了!……”我情不自禁地喊道。

定晴一看,海水一浪压着一浪滚滚而来,如同千万匹战马一路狂奔,一路呼啸,虽逊色于钱塘江大潮,但一样拥有大海的恢宏磅礴,令人叹为观止。远处大海中的船只在巨浪中滑行,颠簸。海滩上的几个游人在惊恐中以“百米冲刺”般的速度跑到堤岸上,只有海鸥欢翔在海涛之上,高唱胜利者之歌。我的文友被眼前壮阔情景所震撼,脱口吟诵起前苏联著名诗人普希金《致大海》的壮丽诗篇:“———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他被大海的雄浑气势所征服。此时此刻,他飘逸的思绪变成一只矫健的隼鹰,逍遥于云天。

风儿卷着海浪冲击着大堤,撞着岩石发出恐怖的笑声,令人惊诧,赞叹。人在浩渺的大海面前显得这样的极其渺小,如同飘浮在海面上的一叶浮萍……观海听涛,方能真切地感受到海之深邃、博大与磅礴。人在红尘渡口,皆为匆匆过客,几十年春华秋实,雁来燕去,只在昙花一现中灰飞烟灭,不要目空一切,过高地看待自我,懂得尊重别人,你能否被人们所崇拜?是你高尚的人格魅力决定的。不是你在位时呼风唤雨的权威,亦不是你拥有殷实的财富。大海之所以浩渺、雄浑是它懂得笑纳河川的包容,谦逊而不高高在上。

天空云朵绵薄,天明朗了,太阳把赤朱丹彤抛在海面上,那海浪被霞光染成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煞是好看至极。暴躁的海涛已觉乏力,变得温和,恬静得宛如一个腼腆的少女。

我们又赤脚行走在海水之中,只见他追逐着浪花,拍打浪花,像个“老小孩”,此刻他远离了喧嚣的尘世,忘记了一切烦恼,那爽朗的笑声被海风吹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我们赶忙从老人那里取回买好的海产品搭上了去县城的末班车。公路两旁灯盏放射出耀眼亮光,把路照得一片通明,中巴车司机播放了一首经典老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车厢里所有的乘客不由自主地跟着唱了起来:“幸福的花朵心中开放,……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观海听涛我们一路风景相伴,一路洒下欢笑,一路收获满满。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我的舅太爷

上月的一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床头柜台上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把我从恹睡中惊醒,心里嘀咕道:“是谁天未亮就把人闹醒,也太烦人了吧!”于是我拿起手机接通后只听对方说道:“我是你二表哥,三太爷于昨天晚上八点二十去世的……现在我正驾车去滨海县城去接你……”

我揉了揉眼睛连忙回应道:“好的,好的。我就到你指定地方等待。”于是,一骨碌地从床上爬了起来,推了推身旁熟唾的妻子说“快醒醒神,三舅太爷过世了,你和我一块儿去奔丧。”

妻儿醒来时回应:“你一个人去吧,儿媳们不在家里,我要接送孙女上学呢。”。

“噢,今天是星期一。”我拍了一下脑袋想起来。

我立即穿好衣服,洗漱完毕,便大步流星地赶往县人民医院门前的一个公共汽车站台。没过不久,二表哥的车子停靠在我的跟前招呼着:“快上车,还要到其它地方接人哩。”打开车门后,我躬身步入车子里的座椅上。车驶到红星桥头,只见其他三个亲友都已相约聚在一起,都上车后,车子径直地驶向目的地。一路上大家彼此间说了一句新年的祝福,心随车轮而动,车窗外的冬日景致是那么的萧瑟,公路两路树木光秃,偶尔看到一两只小鸟在凛风中发出凄厉的悲吟,心情显得格外的沉重。不到一百里路途,在须臾间到了三舅太爷家的门前。我和其他三个亲友下车,看到前来吊唁的亲友,来来往往,人流如织,尤其是几个女儿的哭声,真让人撕心裂肺,历来不易流泪的我眼眶也盛满晶莹莹的悲哀之情。此时我蓦然地想起传承千年的一句俗语: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提及三舅太爷,他的一生平凡得就像家前屋后河堤上生长的芦苇,但亦有与人不一样的经历。三舅太爷一生无儿,膝下有六个女儿,各自都早已成家立业。在计划生育从未提倡的年代,有人思想观念陈旧,不生一个男丁就不死心,有的人家还将女儿送给他人,曾听左邻右舍的人说过,在食物十分匮乏的年代,家中生活可谓是朝不保夕,有人想趁机劝慰三舅太爷将女儿送于别人家,外柔内刚的三舅太爷果断拒绝:“自己生下的骨肉,绝不送人,宁可自我累断脊梁……”,此话一出,再也没有人敢在三舅太爷面前提女儿抱养之事。

小时候,我常去三舅太家里玩,他最喜欢与鱼打交道,懂得许多鱼的习性。记得那一年放寒假,我随母亲来到三舅舅家里,正值生产队清理鱼塘,我百无聊赖地缠着三舅,母亲见状不肯,是因天气冷,鱼塘离家又远,三舅舅对我母亲说:“小外甥要去就让他随着我……”

“不怕冷,不怕路远。”我用手拭擦掉眼角的泪水,高兴得连蹦带跳地喊道。

到了鱼塘边,三舅舅和其他村民一齐排水,费了几个时辰才将鱼塘里的水排到见底,剩下的水用人戽,此时,鱼塘里的魚儿欢蹦乱跳,有的鱼在水里摇头晃脑,有的鱼拼命地往淤泥里钻,有的鱼纵身跃起激溅起一大片浪花……站在岸上我乐不可支,闹着要下鱼塘里学抓鱼,三舅舅非常生气板着脸儿,那样子可吓人了,“你人还小,天又冷,学捉鱼,以来再说……”他声音不大,望着他的眼神我真的不敢顶撞。

“不下鱼塘里去了,站在岸上看呗”,我嘀咕着。

“做个听话的好孩子,不要过于任性……”他抚摸着我的脸庞微笑道。他的话一直镌刻在我记忆里,从三舅太爷的劝告里得到了人生的启迪:一个人若过于任性,不听逆耳忠言极容易误入歧途。

走到三舅太爷生前的卧室,看到一把二胡,我随手拿了下来,仔細一瞧,非常陈旧,油漆早已掉花,二胡被手磨得十分光滑,此时,我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提及此事已度有四十余个春秋。在我上三年级时的一个暑假期间,母亲带我去娘舅家玩,本以为开开心心,意想不到母亲叫我跟三舅舅学拉二胡,执拗不过,只得乖乖言听计从,他利用劳动后的空闲时间教我,他从墙上搦起一把油光可鉴的二胡,不谙世事的我随口说道:“二胡仅二根有什么可学的?不会很难的。”

“别小看它,想学精可难了。一年琴二年箫,一把二胡拉断腰”,我迷惑不解地摇了头。他先从教我识曲谱开始,然后指导我练拉二胡,总是学不会,但三舅舅不厌其烦。在学拉二胡时,他常对我说:“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要畏畏缩缩,贵在坚持……”,愚不可及的我总是前学后忘,一拿到二胡手指就显得僵硬不灵活,像失去知觉似的,也许天生无音乐细胞,从而对二胡产生了一种厌恶感。他教我时,我心不在焉,东张西望,前学后忘,教了一段时间,三舅舅见我喜好阅读,那个年代识字人不多,而我三舅念过几天私塾,十分勤奋,后来由于家庭突发变故而辍学,在家放牛割草,孱弱的双肩过早的担负起生活的担子,在放牛时常站在学堂外面聆听老先生上课。回家后他找同村进学堂念书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请他们教他识字,用现代人的说法,走自学成才之道。三舅舅家里倒私藏了许多书,他每次拿书给我时,千叮咛万嘱咐:“不要把书拿出来让别人看到,如果……书会被没收的……甚至于我也遭罪的。”

“记住了,看完一定放在原处。”我站在三舅舅跟前表白着。

“我这外甥不喜欢声乐,他兴趣在读书,说不定长大后能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人生成功来自因人而异的正确选择……”他对我母亲笑道。

回到家时,妈妈将我跟学三舅舅学拉二胡之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爸爸。事后妈妈一直未提学二胡之事,但三舅对母亲说的那番话倒让父亲信以为真了。一天放晚学回家,爸爸将我叫到身旁:“……跟三舅舅学拉二胡你对它不感兴趣,那你喜欢什么?”

“喜欢阅读,喜爱文学……”我连忙回应道。

“学文学,也是一项极其艰辛的事,亦要你为之付出一生”,他神情专注地对我娓娓而谈。

“我不怕……”我的语气里透出坚毅。

岁月如一江逝去的春水,一去不复,我从未放弃对文学事业的追求,为此付出了最好的青春时光,今生无怨无悔。在跟三舅太爷学练三胡这一经历中,让我深深地懂得:人生中的成功来自于正确的选择。

哀乐又一次奏响,我似从梦中醒来,走近冰棺凝望着三舅太爷的遗容是那么的安详,恬淡且从容,仿佛无牵无挂,在心满意足中告别这个世界……“生如夏花之绚灿”是活在世上所有人的追求!权力、地位、财富、美色……心乱,即会生无尽贪婪。人生一世似梦幻一场,走时两手空空如也。随后化作云空一缕灰烬,在轻风中飘散。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猜你喜欢

太爷文友二胡
二胡悠悠
那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
有些将就,可能就是一辈子
一把二胡
我的二胡情结
种菜风波
“低头一族”制造车祸,婚姻交易引发无辜杀戮
画中迷雾
名人
去镇上喝牛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