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才振兴后继有人的“三培”途径
2021-06-11吴小荣尹小小廖轶凡
吴小荣 尹小小 廖轶凡
我国是拥有悠久农耕文明的农业大国,“三农”人才相对匮乏已成为制约农业科技进步与现代化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短腿。后疫情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可持续供给的18亿亩耕地由谁来种,又有谁能耕种好?我们迫切需要从培训、培育、培养三个不同层面,源源不断地塑造高素质农业人才,补足农村短板,打造一支以农业行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主体的“三农”人才队伍。
一、培训、培育、培养内涵及相互关系
培训、培育、培养,都有通过教育、训练促使人成长的意味,其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培训是基础
培训指通过培养、训练让人具备某种专业技术或技能。农业部门对农民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在推广普及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相关知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帮助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途径。
(二)培育是提高
培育更重视产业育人,旨在扶持农民发展、创办企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转变。培育对象是已有较高专业水平、较大种植规模、较好发展前景和较强示范作用的“精英农民”。在培训与培育之间,重“训”更重“育”。培育大量“一懂两爱”的新型农业人才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培养是升华
培养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人才培养目标,长期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使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人才是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培养的对象是经选拔的人才。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对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打造培训、培育、培养农业人才的三大平台
(一)精细培训从业人员,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因地制宜、分類培训是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有效途径。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状况不同,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接受教育水平不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同,所以培训需求也不同。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培训属于大众化的农业科技普及,培训内容以种养业科学常识及简单技术为主,培训方式以示范为主。农民技术员、农业种养能手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实践经验丰富,对他们而言,培训应以土壤肥力、种养技术、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治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主,通过小范围培训,辐射、引导更多人。开展农业领域就业、创业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有创业需求和培训愿望的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失地农民、农机农技能手、经商人员、复转军人、优秀大学生村官等,来到农业一线创业兴业。
(二)精准培育新型人才,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现代农业的建设者,还是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农民合作社骨干和村级干部致富带头人到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全面转型升级,我国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成为解决农业后继乏人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宜以岗位职责和职级标准为依托,实施分类教育,将农民培训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民需求相结合,与认定扶持相结合,不断提高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精心培养后备人才,为农业输送新生力量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中职、专科(高职)、本科、硕士、博士有机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现代农业教育体系,搭建了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加大了对农业后备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以农业高职院校为例,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50多所高职院校的1000多个涉农专业点为乡村振兴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农业类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合作开展“3+2”五年一贯制大专人才培养计划,贯通中、高等教育,培养农业类高技能人才。国家扶持涉农专业学生,为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提供了优惠政策,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农村“赤脚科技员”。
第二,探索涉农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合作开设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紧缺人才培养专业,用以探索高职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大力培养技术密集型农业领域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农业生产一线所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提高职业学校的师资水平,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创新型农业人才。
第三,校地双方定向培养基层农业农村人才。涉农高职院校可与地方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合作,“三定向”(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培养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基层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基层水利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相关专业涉农复合型人才,为社会输送有志于基层农林水利事业,肯长期扎根农村,真心实意为农民服务,技术过硬、能力全面的专业农技人才,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每个村培养一名“不走的大学生”。
第四,培养本土化农民大学生。高职院校应发挥与成人高校合署共建的优势,结合远程、函授农民教育等项目,培养本土化农民大学生,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摸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径。
第五,合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高职院校可以承办省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或与县、镇的成人职业学校合作,开展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短期技能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备考培训,为当地农民提供教育服务,帮助其提升素质、提高技能、获得职业证书。
第六,加强对年轻“准农民”的教育。加强对新生代学生的知农、爱农、务农教育是提高“农业后备军”科学文化素养的基本途径。例如,可以依托高等农业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开展一系列教育与培训工程,如“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现代农业院士工作站”“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百万中专生计划”等,对接农业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扶持、引进、培养各类农业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2020年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定向”学生党员“四维育人”培养机制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DJYB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