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1-06-11汪英嫣春喜彭涵智
汪英 嫣春喜 彭涵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以外周血流异常分布、心功能低下为主要特点。近年来,在多因素的联合作用下,该病临床发病率、病死率居高不下,对患者身心健康、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尚未有特效疗法,仅能通过药物干预来控制病情发展并改善预后。经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方面颇具优势;他汀类药物属于临床典型的调节血脂类药物,用药后可在有效调节血脂水平的同时预防动脉粥样硬化[1]。为进一步体会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价值,特择本院2018 年3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7 例进行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3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77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37 例)及观察组(40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52~89 岁,平均年龄(70.05±8.15)岁;病程5 个月~5 年,平均病程(2.75±1.36)年。对照组:男28 例,女9 例;年龄52~89 岁,平均年龄(70.15± 7.55)岁;病程6 个月~5 年,平均病程(2.96±1.4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①临床资料完整;②符合临床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③耐受性较好、生命体征稳定;④患者、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晓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此研究征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3]:①存在精神意识障碍疾病;②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③存在原发性肿瘤病史者;④呼吸困难严重者;⑤心脑血管合并存在严重疾病者;⑥脏器穿孔者;⑦肺部大咳血者;⑧伴有慢性感染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严格以患者病情发展为基准,指导其口服0.25 mg 地高辛(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1 次/d;10 mg 贝那普利(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1 次/d,14 d 逐渐增加剂量;12.5~ 25.0 mg 氢氯噻嗪(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 次/d;1 片(50 mg)酒石酸美托洛尔片(阿斯利康药业有限公司),1 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口服10 mg 瑞舒伐他汀(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1 次/d。两组共用药2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效控制,心功能改善幅度>2 级;有效: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出现改善,心功能改善幅度>1 级;无效:临床症状、心功能无明显改善,部分患者症状加剧[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 心功能 比较治两组疗前后的LVEF、LVEDD、LVESD 改善情况:在治疗前后借助超声心动图进行测量[5,6]。
1.4.3 血管内皮功能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EGF、CGRP、ET-1、NO 改善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n(%)]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LVEF、LVESD、LVEDD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SD、LVEDD均短于对照组,LVEF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CGRP、VEGF、ET-1、NO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EGF、CGRP、NO 均高于对照组,ET-1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临床常见疾病,调查发现,该病常与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等症状合并存在,增加心肌耗氧量的同时还会对已受损的心脏射血功能产生影响,个别情况较严重者,甚至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此类疾病患者,开展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7,8]。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示,截止2016 年,全球心力衰竭患者高达9000 万,占总人口7%,同时该病也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经研究证实,左心房压力升高会导致肺静脉压以及肺动脉压明显升高,降低肺泡顺应性的同时导致机体出现体循环动脉低氧血症,因此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症状。临床研究发现,在该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对心功能产生直接影响,并介导心肌重塑。而酒石酸美托洛尔的使用,可直接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减轻心肌损伤的同时有效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对左室收缩以及舒张功能进行改善,所以现已被临床广泛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9]。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对慢性心力衰竭实施他汀类药物治疗疗效显著,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最有效的降脂药物,经用药后可有效降低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等,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有效抑制[10]。且他汀类药物用药后可对粘附因子表达进行有效降低,减轻炎性细胞粘附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内皮细胞活化,从而显著改善机体血管内皮功能。
此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LVEF、LVESD、LVEDD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SD、LVEDD均短于对照组,LVEF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GRP、VEGF、ET-1、NO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EGF、CGRP、NO 均高于对照组,ET-1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价值。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①抗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参与了动脉硬化的整个过程,而使用他汀类药物开展治疗,可有效改变机体血小板膜胆固醇含量,对血小板聚集发挥抑制作用。同时借助他汀类药物,还可减少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对凝血因子、血小板纤溶性进行抑制,减少血液流变学[11];②抗炎:借助阿托伐他汀药物对心脏衰竭疾病实施治疗,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水平均会明显降低;③抑制心肌重塑:在临床实验过程中,瑞舒伐他汀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发挥抑制作用,减轻机体心脏重量的同时增加左室缩短分数,从而对心肌重塑发挥抑制,并减少心肌细胞凋亡[12]。使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后,机体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活性降低幅度较大,抑制氧化应激的同时防止左室重塑。
综上所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开展药物治疗,建议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开展他汀类药物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