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6-11陈锦铭袁春辉龙定超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4期
关键词:穿孔开腹腹腔

陈锦铭 袁春辉 龙定超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的急危重症,是外科急腹症的一种,患者一旦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会导致患者出现消化道大出血、腹膜感染、进而导致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由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如果没有规范的治疗,极有可能引起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部剧痛,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一旦确诊,临床一般选择手术治疗。传统的开腹手术虽然治疗效果明确,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相关并发症较多,如果是体质较差的患者,术后康复也较为困难[1]。本文通过对本院收治的65 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下小切口手术治疗的方法,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1 月~2018 年12 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65 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2 例)和观察组(33 例)。观察组中男19 例,女14 例;年龄30~68 岁,平均年龄(54.15±8.98)岁;平均病程(5.24±1.25)h;穿孔部位:十二指肠球部19 例,胃窦部11 例,其他部位3 例;穿孔直径(0.58±0.15)cm。对照组男18 例,女14 例;年龄31~69 岁,平均年龄(57.21±8.74)岁;平均病程(5.86±1.74)h;穿孔部位:十二指肠球部18 例,胃窦部13 例,其他部位1 例;穿孔直径(0.58±0.15)cm。两组性别、年龄、穿孔部位、穿孔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可开展手术治疗方案,且采取相应的有效干预措施维护患者的知情权。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 等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予以确诊。排除标准:①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患者;②凝血功能异常患者;③严重的腹膜感染患者;④恶性肿瘤患者[2]。

1.3 方法 两组患者收治入院后完善血常规、电解质等相关检查,给予抗感染、纠正酸碱失衡、胃肠减压、维持电解质稳定的治疗。

1.3.1 对照组 采取传统开腹手术予以治疗,采用全身麻醉,取仰卧位,从患者腹部正中位作切口6~10 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清除腹内炎性渗出液以及其他液体,剥离粘连的组织,找到穿孔位置,对穿孔及周围进行缝合,缝合后大网膜覆盖,结扎固定,先使用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冲洗,直到冲洗液清亮,再使用甲硝唑溶液对腹腔进行再次冲洗,放置腹腔引流管后,逐层缝合,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转往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或者病房,术后继续给予抗感染、纠正酸碱失衡、维持电解质等治疗[3]。

1.3.2 观察组 采用腹腔镜下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气管插管后,采取全身麻醉,脐下缘处使用气腹针穿刺,打入CO2,建立 CO2气腹,腹压维持在 13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置入腹腔镜对腹腔进行探查,找到穿孔部位,确定位置和穿孔大小。在右锁骨中线肋缘约 5 cm 处与左锁骨中线肋缘约2 cm处,分别作长约5、10 mm 切口,置入手术操作器械。经腹腔镜查看腹腔组织病变,用吸引器清除腹腔内炎性渗出物与其他脓液,剥离穿孔部位周围的组织,充分暴露穿孔部位,缝合穿孔病灶的周围组织,缝合后覆盖大网膜,修补完成后用生理盐水对腹腔反复冲洗,再用吸引器吸除至液体清亮,再使用甲硝唑溶液进行冲洗,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后,退出操作仪器,缝合切口,安返病房后,术后治疗措施同对照组[3,4]。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临床常见的消化性溃疡合并症,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起病急、进展快,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腹膜感染,进而出现感染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文化对人们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且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4,5]。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治疗,及时对穿孔部位进行修补,并对腹腔炎性渗出物和脓液进行清洗,同时有效抑制胃内容物和胃酸对胃肠组织的损害,能够有效改善腹膜感染和胃肠损害情况,提高预后效果[6]。传统上常采用开腹手术方案,可快速定位穿孔部位,及时完成修补,但创伤较大,极易导致术后出现感染、伤口愈合不佳以及一些手术相关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或者体质较差的患者,为围手术期的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7,8]。近年来,随着外科内镜技术,尤其是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的突破使得腹腔镜技术可以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手术治疗中,不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愈合和术后感染容易控制等特点,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修补,还能够有效减少腹腔脓肿、肠道粘连,同时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和术后镇痛时间,目前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开腹手术[9-11]。究其原因在于腹腔镜可以近距离全面探查腹腔组织情况,腹腔镜下手术术野较开腹手术更为清晰,尤其对于较为隐蔽的感染病灶,有助于术中彻底清除病变组织[12,13]。由于腹腔镜手术术中需要建立CO2气腹,有利于粘连的腹膜与脏器分离,切除时更加精确,避免开腹手术对其他脏器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对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更佳[14]。小切口手术是基于传统腹腔镜手术发展而来的,根据研究显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部位多发生于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经右腹作小切口接近穿孔部位,这使得腹腔镜下小切口手术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治疗中更加适合,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最佳治疗方案[15,16]。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切口愈合不佳、肠粘连、肠间隙脓肿等,与文献显示基本相符[17,18],感染和切口愈合不佳情况,与开腹手术创伤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有关;而肠粘连和肠间隙脓肿的发生较少在于腹腔镜术野更加清晰,同时气腹能够有效防止脏器粘连,更易清除隐蔽的感染病灶,穿孔修补更加精细。

综上所述,应用腹腔镜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改善预后,临床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穿孔开腹腹腔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效果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褪黑素通过抑制p38通路减少腹腔巨噬细胞NO和ROS的产生
腹腔镜与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