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综合英语教学实践探索
2021-06-11谢洁
谢 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5)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再次强调要解决好各类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配合问题。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所有高校、教师、课程都有育人责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应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高校研究生教学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更应当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因此,在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技能及思辨能力的基础之上,高校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成为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
“研究生综合英语”作为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必修课,无疑能够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更要在此过程中融入思政理念的教学实践,将“研究生综合英语”设计成为研究生阶段关键的思政教学环节。
1 课程思政的意涵
国内的教育研究学者普遍认为“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作为载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去挖掘高校所有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德毅(2017)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广泛吸取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中的思想元素。以其他学科知识为载体,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和说服力的有效途径”。何红娟(2017)等学者重点讨论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者的关系。
国外的研究没有给出“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解释,也少有研究这一概念的专著,但是在国外学者在有关道德教育的领域中,往往会蕴含着一些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他们所倡导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与我国提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体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综上,本文认为,高校教学是从育人价值的本位出发,重视知识与学生、与学生生活等多向维度的交融。课程思政是教师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价值引领,以育人为终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主干内容作为“两翼”,促使学生快成才、成优才。
2 课程思政与各教学环节的结合
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课程思政的各层级各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研究生阶段的教学突出的是研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和激发同学们探索新知的热情,通过资料检索、小组讨论,展示讲解等多个环节,让同学们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来,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讲解主要概念、组织课堂讨论等环节中,适时地引入思政内容,在讨论中从方法到观念逐步提升,触发同学们探索新知,自我提升的渴求。
图1:课程思政与教学环节融合
课程思政的基础是课程,就研究生英语教学关键要素,一个是教师,另一个是承载教学内容的教材。教材是抓手,是推动和引导教师提高思政意识,增强思政能力,落实思政效果的现实依据与基本保障。英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导入相关主题,灵活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3 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生综合英语”教学实践
在高等教育中,全面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始终把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始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互结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努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将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价值观念融入到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升,理想信念日趋坚定,培养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同时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研究生综合英语”是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更是我们了解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正确的价值观对每一位接受教育的学生而言更是风向标、指南针,所以,必须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
研究生自身又具有区别于本科生的一些特点,比如:更加自主,更善于思考,而且有了相对明确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在研究生综合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方式方法。“隐性教育”是以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对于具备一定独立自主能力的研究生而言,隐性教育的方式更易接受,其教育目标不对外显露,主要采用渗透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熏陶。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每一堂课将重点思政元素融于语言教学活动来实现,保证一课一得。一个单元设计一个明确的思政主题统领课文、视听说内容与活动、练习设计、最后的产出性任务。所有这些内容还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形成紧密的关联。“基于主题”(theme-based)的原则能够比较好地实现将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综合英语的要求。
3.1 探寻和利用基于教材内容的思政元素
以《硕士英语综合教程》的“Low Carbon Economy”单元为例,全球范围内碳排放对气候和环境的严重影响,是当前我国政府和联合国相关机构重点关注的问题,而碳排放问题将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020年9月,中国领导人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首个2030年后的气候目标:中国将努力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声明意义重大,可能是自2015年巴黎协议以来全球最大的积极气候发展。
课前,教师为学生引入单元主题,请学生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梳理国内和国际近两年来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理论研究成果,确定目前国内在能源消耗的现状以及未来中国能源结构的趋势,以此为基础,结合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传达环节,教师通过组织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并深入了解我国政府对于碳排放问题,进而令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碳排放问题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启迪学生真正地关心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最后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目标。
作为该单元学习的成果,教师可以布置与碳排放主题相关的任务,如课堂小组汇报,并结合研究生自己的专业领域,分享目前各自领域内相关研究的现状,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碳排放问题的本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能够真正做到成为“心怀天下”。
3.2 创建英语课堂内外的思政学习环境
(1)教师高效利用英语课堂学习的时间,紧握“课程思政”的要义。教师在讲解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在与学生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倾听,保持微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应及时反馈、客观评价,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将价值观念转化为日常行为。
(2)提升校园文化中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大学校园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价值观塑造。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融入了思政教育的社团活动。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英语演讲比赛,促使学生在备赛过程中主动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文化自豪感。
3.3 以卓越的师德师风和育人能力保障课程思政落实
教师有效落实课程思政,不但要有坚实的专业能力,更要有深厚的育人能力。
(1)卓越的师德师风。孟子曾经说:教者必以正。教师教育学生,一是知识,二是方法,三是品格,其中品格是最高层次。教育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必须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习近平2018)。教师要将爱国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团队意识、认真刻苦等品格,融入课堂、融入课题、融入文章,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深厚的“五术”育人能力。教育部长陈宝生(2018)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座谈会上指出,教师要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必须精通“五术”: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教师只有具备了让学生敬重的学问与品行,才能以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耳濡目染。
4 结语
研究生教育要培养的是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又具有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教育部所提倡的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工作一起抓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是同样重要的,研究生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挖掘专业领域里隐性思政理念,与教学环节紧密结合,用感染渗透的方式帮助学生成长为专业知识过硬,兼备家国情和怀人文素养的国家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