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术式对中等量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中GCS评分及Barthel指数的影响

2021-06-11万心军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6期
关键词:基底节开颅血肿

万心军

(河南省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信阳 464100)

高血压脑出血(HICH)好发于50~60岁人群,发病率随人口老龄化呈上升趋势,其中基底节区出血占2/3左右,是最常见的脑出血部位[1~2]。有研究报道,发病30 d内的中老年患者病死率高达50%左右,且致残率较高[3]。因此,临床治疗早期HICH主要以手术为主,通过消除血肿,恢复受压的神经元,从而减轻脑损伤,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传统开颅术虽然能够彻底清除血肿,但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对脑组织损伤较大,而微创穿刺术创伤较小,密闭性好,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鉴于此,本研究就不同术式对中等量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中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Barthel(BI)指数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3~12月在我院行微创穿刺术治疗的35例中等量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A组;另将35例同期在我院行传统开颅术治疗的中等量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纳入B组。A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7.94±6.28)岁;病程1~72 h,平均病程(28.43±3.57)h;出血量30~60 ml,平均(45.73±2.46)ml。B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7.88±6.21)岁;病程2~72 h,平均病程(28.39±3.51)h;出血量30~60 ml,平均(45.78±2.53)m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遵循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规定。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4];(2)经头颅CT或MRI确诊;(3)有确切的高血压病史;(4)出血量30~60 ml;(5)病历资料的获取及阅读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术前双侧瞳孔散大、深度昏迷者;(2)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3)存在基底节区以外脑出血者;(4)因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及血液疾病等引起的脑出血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控制血压、营养神经、降颅压等治疗,术后给予常规预防感染、对症支持治疗。B组实行传统开颅术治疗:手术开始时间(即切头皮时)定为有手术指征后2 h,行全身麻醉,患者取侧卧位,选择扩大翼点入路,颞中或颞上血肿与头皮距离最近处,逐层切开,暴露血肿位置后,将血肿清除,用双极电凝对出血点进行止血,将吸收性明胶海绵压迫渗血处进行止血,血肿腔用生理盐水冲洗至清亮后,放置引流管于血肿腔内持续引流,大多去骨瓣减压。A组实行微创穿刺术治疗:手术开始时间(即穿刺时)定为有指征后0.5~1 h,头颅CT定位血肿中心位置,并于相应体表位置进行标记,测量血肿中心、内外缘至体表距离,穿刺针长度为血肿中心至体表距离加0.5 cm;行局部麻醉后,用电钻驱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型号:YL-1,北京万特福公司)垂直矢状面穿刺定位点,注意避开皮层功能区及大血管,穿透硬脑膜后将钻心拔出,并将配套针芯插入,旋转进入血肿腔,针芯拔出可见陈旧性血液溢出;连接引流管及10 ml注射器,缓慢抽吸,当血液不易抽出时,用生理盐水冲洗,碎吸针将2万U尿激酶(国药准字H11021259)+2 ml生理盐水注入血肿腔,以溶解血凝块;引流管夹闭2~4 h后放开引流;根据头颅CT复查情况,可反复向血肿腔注入尿激酶1~2次/d,待血肿清除后(约3~5 d)拔出穿刺针。

1.4 评价指标(1)通过门诊随访至术后1个月,参照GCS评估患者昏迷程度[5],包括语言反应、睁眼反应、肢体运动,分值范围3~15分,分数越低昏迷程度越重;参照BI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6],分值范围0~100分,包括进食、穿衣、如厕、洗澡等10项,分数越高能力越好。(2)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包括肺部感染、颅内感染、颅内再出血及癫痫。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GCS评分及BI指数比较A组术后1个月GCS评分及BI指数均高于B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GCS评分及BI指数比较(分,±s)

表1 两组GCS评分及BI指数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时间 组别 n GCS评分 BI指数术前术后1月后A组B组tP A组B组tP 35 35 35 35 9.60±1.49 9.80±1.52 0.556 0.580 13.40±1.87*11.20±1.73*5.109<0.001 38.60±5.37 38.40±5.31 0.157 0.876 86.20±7.85*70.80±6.57*8.900<0.00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A组术后肺部感染颅内再出血、癫痫发生率低于B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大多是由豆纹动脉微动脉瘤破裂所致,出血量在30 ml以内时,通常可采取保守治疗,控制再出血;而对于超过30 ml的中等出血量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有研究指出,脑出血患者通常在发病20~30 min后形成血肿,而血肿周围组织可出现代谢紊乱、血供受阻,损伤血脑屏障,加重脑组织损伤,且损伤与时间呈正相关[7]。传统开颅手术虽然能在直视下进行血肿清除,并且彻底止血,但对于机体的创伤较大,易导致损伤的血管再次开放,增加再出血风险,且需全麻下进行手术,加重对脑组织的损伤。另外,传统开颅术易导致患者脏器功能急剧损害,出现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而电解质紊乱则可引起术后癫痫的发生[8]。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术后1个月GCS评分、BI指数高于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说明对于中等量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实行微创穿刺术,与传统开颅术比较,能显著改善患者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预后。微创穿刺术在出现手术指征0.5~1 h内即可进行,缩短治疗时间,尽快降低颅内压,使神经元功能尽快恢复,且在短时间防治脑疝形成;该术式使用的穿刺针具有很好的密闭性,且自带钻体,能起到预防颅内感染的作用,术中的操作也局限于血肿腔内,缓慢抽吸使血肿呈梯度减少,很大程度减弱了对血管的刺激,减小再出血风险[9]。术中、术后尿激酶的使用,不仅能够使血凝块降解,还能够对细胞毒性物质起到稀释及抑制作用,减轻对周围脑组织的损害,利于患者术后恢复[10]。另外,微创穿刺术在局麻下进行,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且费用较低,患者耐受性更好。

综上所述,中等量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实行微创穿刺术,与传统开颅术比较,能显著改善患者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预后。

猜你喜欢

基底节开颅血肿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
“机器人医生”,手速比人类医生快50倍
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