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逐瘀汤对胰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水平的影响
2021-06-11王震
王震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焦作院区肿瘤科 河南焦作 454003)
胰腺癌是由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腺泡细胞等发生病变所引起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黄疸、食欲不振等[1]。胰腺癌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发病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期,病死率较高。吉西他滨对癌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其常发生骨髓抑制,影响治疗效果。中医学认为胰腺癌可归于“伏梁、胃脘痛”等范畴,治应以疏肝解郁、理气散结为主。膈下逐瘀汤有补气活血、利肝祛湿之效,还可通过刺激造血干细胞生长,促进骨髓细胞增殖。本研究旨在探讨膈下逐瘀汤对胰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水平(CA199)、自然杀伤T细胞(NKT)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2例局部进展期或转移性胰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36~72岁,平均(55.32±10.16)岁;肿瘤部位:胰头26例,胰体、胰尾10例;肿瘤类型:导管腺癌32例,囊腺癌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35~71岁,平均(54.96±10.12)岁;肿瘤部位:胰头27例,胰体、胰尾9例;肿瘤类型:导管腺癌30例,囊腺癌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西医符合《胰腺癌诊疗指南(2014)》[2]中相关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湿热瘀毒证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无手术病史及相关治疗者等。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精神疾病及认知功能障碍者;伴有重大器官损伤者;对研究药物过敏者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注册证号H20160224)治疗,第1天、第8天,剂量1 000 mg/m2,静脉滴注,滴注时间超过30 min,每3周为一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膈下逐瘀汤治疗。药方组成:黄芪18 g,桃仁、当归、乌药、白术各12 g,香附、牡丹皮各10 g,赤芍、茯苓各9 g,川芎、五灵脂、枳壳各8 g,红花、甘草各5 g。清水煎煮至200 ml,早晚服用,1剂/d,3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采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进行疗效评估,其中完全缓解(CR):治疗后患者腹痛、黄疸、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与肿瘤病灶消失;部分缓解(PR):治疗后患者腹痛、黄疸、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病灶缩小至少30%;稳定(SD):治疗后患者腹痛、黄疸、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病灶增大不超过20%或缩小不超过30%;进展(PD):治疗后患者腹痛、黄疸、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加重甚至恶化,病灶增大超过20%,或有新病灶出现。以上标准均至少维持4周。总有效率=(CR例数+PR例数)/总例数×100%。(2)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外周血CD4+、CD8+水平,并计算CD4+/CD8+比值。(3)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后,收集上清液,保存待测。使用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CEA、CA199水平,使用Expo32 ADC流式分析软件分析血清NKT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临床疗效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免疫功能与血清水平用(±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56%,高于对照组的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CD4+、CD4+/CD8+较治疗前均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外周血CD8+水平下降,治疗组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CD4+(%)治疗前 治疗后CD8+(%)治疗前 治疗后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tP 36 36 37.70±7.21 37.55±7.32 0.088>0.05 38.29±6.40*42.16±7.21*2.409<0.05 32.52±7.22 32.55±7.32 0.018>0.05 28.55±8.32*24.85±7.24*2.013<0.05 1.16±0.24 1.15±0.15 0.212>0.05 1.34±0.29*1.69±0.32*2.084<0.05
2.3 两组患者血清CEA、CA199、NKT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CEA、CA199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血清NKT水平升高,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CEA、CA199、NKT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血清CEA、CA199、NKT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CEA(μg/L)治疗前 治疗后CA199(kU/L)治疗前 治疗后NKT(%)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tP 36 36 12.36±2.17 12.45±2.24 0.173>0.05 6.58±1.36*3.76±1.28*9.060<0.05 654.16±125.32 662.46±124.84 0.282>0.05 356.24±95.92*284.55±87.89 3.306<0.05 5.97±1.31 6.12±1.26 0.495>0.05 14.64±3.27*17.45±3.44*3.552<0.05
3 讨论
胰腺癌是常见的恶性程度极高的胰腺肿瘤,且预后效果较差,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可能与长期吸烟、过量饮酒、遗传、肥胖、不良饮食习惯及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吉西他滨是唯一证实可以改善胰腺癌疗效的化疗药物,进入细胞后发生代谢,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与坏死,但其不良反应较多,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对中性粒细胞的抑制和血小板均较常见[4]。
中医学认为,胰腺癌的病机在于情绪失调,肝气郁结,气血紊乱,脾胃不畅,再加上外邪入侵,毒邪相互作用,久而久之形成肿瘤。以脾虚气滞、瘀毒内结为主,治应以利湿消肿、热毒化瘀、理气祛邪为主。膈下逐瘀汤中黄芪可利湿消肿、补气固本;桃仁有活血化瘀、润肠通便之效;当归可补血活血;川芎、赤芍有化瘀止痛、疏肝解郁之功效;香附可宽中理气、养血保肝;白术、茯苓可健脾调胃、燥湿利水;牡丹皮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效;乌药可行气止痛、散寒祛湿;红花、五灵脂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之功效;枳壳可利胆养胃;甘草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化瘀行气之功效[5]。本研究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外周血CD4+、CD4+/CD8+高于对照组,外周血CD8+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膈下逐瘀汤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免疫功能。血清CEA在健康人群中水平较低,其水平异常升高,可用于评估胰腺癌程度。在正常状态下,血清CA199水平较低,可用于诊断胰腺癌,评估疗效和预后。在抗原刺激下,血清NKT水平可升高,并介导细胞免疫,发挥细胞毒性,起到抗肿瘤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中的黄芪多糖可调节细胞免疫作用,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茯苓中的茯苓多糖可加快骨髓细胞增殖,刺激造血干细胞生长,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本研究治疗后治疗组血清CEA、CA199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NKT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膈下逐瘀汤可有效改善血清CEA、CA199、NKT水平,改善预后状况,与冯晓飞等[6]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膈下逐瘀汤可有效缓解胰腺癌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免疫细胞损伤,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癌细胞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