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也可成为侵害
2021-06-10蓝松涛
南方周末 2021-06-10
回应“未成年人保护,重在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侵害”
2021年6月3日《南方周末》评论版
朋友周末送五年级的孩子去参加一场测试,但从家里出门开始到考场,孩子一直在哭着说不想去。困于小孩子强烈抗拒,家长最后一刻只能作罢打道回府,可心里甚为愤懑,自己这是为孩子好啊,为孩子将来能够更好报读名校着想。这位家长算是很开明的了,还懂得尊重孩子意愿而迅即作出改变。近些年见证的厌学与毕业后频繁跳槽换工等心理有疾孩子,溯源寻根几乎都可窥见成长时期孩子梦想被忽略,自尊或自信被挫伤,某些时候家长为孩子好的爱,反而成为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一种侵害。
类似心理健康侵害,即便在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实施三十年后的今天仍被熟视无睹,家长希望与孩子梦想之间的亲子冲突现象仍是屡见不鲜。显而易见,当下未成年人保护,身体健康免受侵害之屏障频频筑起,但心理健康免受侵害仍待重视正视,而家长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护的第一道屏障与最后一道屏障。因为,心理学家阿德勒近百年前就有精辟论断: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广东中山❘蓝松涛❘市人大机关退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