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现状与防火措施探讨
2021-06-10李镇岐
李镇岐
摘要:对于高层建筑来说,消防安全管理是较难开展的工作,一旦高层建筑发生火灾,会带来比较严重的人员和财物损失。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全面提升高层建筑的防火措施有效性,可以明显降低火灾发生的几率和破坏性。本文简要分析了高层建筑火灾特征,在探究了火灾消防安全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消防安全防火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防火措施;监督管理
新时期的建筑行业飞速发展,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多,建筑物的高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增大,但随之而来的是火灾发生概率和消防灭火救援行动难度不断增大。在构建“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下,必须要全面提升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防火水平。
一、高层建筑火灾特征
(一)火灾蔓延速度较快,火势预测难度较大
高层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有着比较明显的特殊性,建筑内部的风井、管井、电梯井、应急通道等比较多,一旦遇到突发性火灾,由于这些区域的风力普遍较大,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火势,甚至会导致火灾快速向建筑物上部蔓延。而且在高層建筑中,很多室内装饰装修材料都存在一定可燃性,比如床、沙发、窗帘、家具、书籍纸张等,一旦发生火灾,这些材料都会成为加大火势、阻碍人员疏散逃生、提升火势预测和灭火救援行动难度的重要因素。
(二)人员疏散难度大,救援行动困难偏高
高层建筑中人员数量比较多,以高层住宅建筑为例,居民数量普遍偏多,而且还有一些幼儿、儿童、行动障碍者、身体不便的老年人等人群,一旦出现高层建筑火灾,对这些人员的撤离保护和灭火救援的工作难度非常大。如果居民的火灾应对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高,再加上人们都集中在救援逃生通道,极容易在疏散撤离过程中由于喊叫、突遇明火、浓烟等因素,引发人们紧张慌乱的情绪,从而出现踩踏、吸入浓烟等情况,甚至会出现跳楼逃生等更危险的情况。
高层建筑的救援难度普遍偏大,尤其对于一些基层消防站来说,高层建筑灭火救援行动难度相对偏高。高层建筑的高度比较高,对于消防灭火救援装备的要求也比较高,但很多基层消防站缺乏云梯车、高空水炮水枪、登高平台车。即便有这些灭火救援设施,以目前的高层建筑高度来说,灭火救援设施能够达到的有效救援高度也比较有限。很多高层建筑的中层以上高度,很难通过现有的消防灭火救援装备设施进行快速有效的救援,必须要安排消防员深入火场进行灭火救援,这样不仅增加了消防指战员出现伤亡的风险几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灭火救援行动时间[1]。
二、火灾消防安全现状
(一)高层建筑消防设计规范性有待提升
虽然我国有关部门针对建筑消防防火,制定和出台了一些建筑消防设计的标准和要求。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速度非常快,高层建筑不仅高度在不断增长,其内部结构也更加复杂、建筑面积也变得更大。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筑行业发展迅速,而消防安全防火法律和条例却没能跟得上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在很多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中存在法律规定和执行标准缺失的问题,这样便容易导致消防设计规范性有待提升。个别高层建筑行业的设计人员存在消防安全防火意识薄弱问题,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并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存在比较明显的侥幸心理,例如防火距离偏短、消防通道过窄、现代化消防监控系统运用偏少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埋下消防安全隐患。
(二)监管工作不到位、监管力度有待提升
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监管工作主体单位是消防管理部门,但消防管理部门的工作量比较大,很难做到高强度的监督管理。为了提升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水平,会将日常监督管理的工作交由物业管理单位、社区街道等部门,但很多物业管理企业和社区街道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存在工作态度不认真、监督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等情况,这样便增加了高层建筑发生火灾风险的几率。而且部分物业管理单位为了降低运营和设备维护保养成本,避免消防设备丢失,会采取擅自拆除消防水带、消防水枪等情况,一旦发生建筑火灾很难在第一时间取得有效灭火救援措施。另外,日常消防器材设施的维修和养护工作不到位、不及时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很多消防安全防火门存在质量不过关、关不严或者常年关闭的情况。
(三)基层群众消防安全意识薄弱,消防安全意识水平有待提升
很多基层群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存在比较多的用火、用电不合理行为,这样便容易增加高层建筑发生消防安全火灾风险的几率,比如高层住宅建筑中违规进行电气线路改造、违规使用天然气等明火设施、在卧室和书房等易发生火灾的区域吸烟;在高层写字楼建筑中,很多群众违规使用电器和插电板,甚至存在插电板长期负载工作的情况,这样便容易引发高层建筑消防火灾事故[2]。
有关部门缺少对基层群众的消防意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很多群众对于如何预防火灾、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消火栓等不够了解。由于缺少全面、系统的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导致很多群众在遇到突发火灾时,出现慌乱、盲目自救的情况,这样无论对消防防火管理,还是顺利实施消防灭火救援行动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消防防火措施分析
(一)逐步完善高层建筑消防防火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为了真正提升高层建筑消防防火效果,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消防防火法律法规的内容完整性,能够跟得上高层建筑建造行业的发展速度,避免在具体工作中出现法律法规的“真空”情况。消防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高层建筑消防防火的监督与管理水平,逐渐完善管理工作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和权力,这样可以让高层建筑消防防火管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各个部门相互制约、相互配合,形成比较完整的消防防火管理闭环体系。消防管理部门应当制定详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各个消防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考核,进而确保效果管理工作能够切实落实到位,并发挥出实际作用。
为了提升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水平,要赋予物业管理企业和社区街道监督管理权力,配合消防管理部门对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监管,排除潜在的消防安全隐患。例如,针对私自在高层建筑楼道内给电动自行车充电的行为,要严厉禁止,如果屡次劝诫仍然不配合,可以交由消防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进行处理;要杜绝居民将纸壳、家具等易燃易爆物放在楼道或者消防通道中;杜绝居民擅自将消防应急通道关闭。相关部门要对物业管理企业和社区街道的这项工作进行质量评定,如果评定不合格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比如经济上进行罚款、取消年底业内评优资格等[3]。
(二)強化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管理水平
消防管理部门和物业管理企业要定期对高层建筑的消防灭火救援设施进行质量检查,并做好维护保养工作。无论是消防管理部门还是物业管理企业都需要将这项工作落实到个人。物业管理企业要定期对高层建筑内的灭火器、消火栓性能进行检查和保养,及时更换临期的灭火器,修理存在故障的消火栓等消防设施器材,替换老化的消防设施。要检查消防防火门是否能够顺利开启和关闭,如果防火门出现关不严、松动等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目前高层建筑都配备消防应急电梯,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发生火灾时提高灭火救援行动效率,为此,必须要对消防应急电梯的性能进行检查,确保可以在高层建筑停电时依旧正常启动。此外,还要对消防供水管道的水压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水压符合灭火要求。所有检查和维护保养工作都应当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后期进行调阅查找。消防管理部门要不定期到高层建筑进行抽查,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对物业管理企业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进行整改。另外,在高层建筑设计和建造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设计要求和设计标准,在高层建筑建设完毕后,需要消防管理部门对其消防安全设计合理性和规范性进行检查,这样才能确保高层建筑消防防火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三)提升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现代化水平
为了更好地推动“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真正提升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防火管理水平,应当逐渐提升高层建筑的消防防火体系的现代化水平。消防管理部门应当推进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在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和消防防火工作中的建设和应用。比如,消防灭火自动喷淋装置,一旦在设备识别到浓烟信号时,就可以自动启动喷淋装置,完成对灭火处理,这样可以显著提升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水平。例如,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增强高层建筑火灾识别预警能力,一旦在发现火灾危险时,可以及时判断起火位置、火灾类型,给消防灭火救援提供准确的决策建议[4]。
(四)做好群众宣传工作,提升基层群众的消防安全防护意识
消防管理部门应当定期下到基层,对基层群众进行消防安全警示教育,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火灾事例的方式,让群众看到违规用火、违规用电造成火灾的可怕性,让群众在内心重视消防防火,提升消防安全意识。要对群众进行灭火器、消火栓等基础消防灭火救援设备的使用指导,使群众可以正确使用灭火器或者消火栓。还需要指导群众如何正确尽快从火灾现场脱困,用正确的方式展开自救,这样可以明显提升群众的火灾自救能力。必要时还可以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增强群众的消防火灾救援和逃生的实战能力。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和火灾防控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长期落实到位并进行监督管理。高层建筑火灾发生几率比较高,而且一旦出现火灾非常容易造成建筑物的大面积过火,带来比较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为此,消防管理部门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加强管理工作力度,提升工作的全面性和实效性。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提升消防部门与物业管理企业和社区街道之间的联系,共同构建消防安全监管体系,做好消防设施的检修和维护,推进消防安全管理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并积极开展基层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教育和实战演练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志国.浅议西部某县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今日消防,2020(03):105-106.
[2]李鹏.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和火灾防控对策研究[J].今日消防,2020(07):106-107.
[3]黄岚.超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及防火对策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9):83-84+89.
[4]贾普兵,李海晓.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居舍,2020(25):131-1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