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弯弯绕,房子编出来
2021-06-10含羞草
含羞草
到南方一些地方旅游,你可能会在景区看到一些从事竹编的老师傅。各种长短粗细不一的竹篾,在他们布满老茧的手上,灵活地弯来绕去,一圈又一圈,蔑片翻飞,不一会儿就编制出各种小巧精美的竹篮、鱼筛、虫篓等工艺品来,实在令人叹服。
等等,谁说做竹编的都是老人?今天出场的这位竹编艺术家,就是位年轻的80后,他以前卫现代的艺术理念,赋予了东方传统材料和古老技艺更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与竹子的美丽邂逅
身为80后的范承宗小时候是一个特别喜欢画画、捏粘土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了一名设计师,也非常注意从身边种种事件中寻找灵感。他在街上经常看到有老人家手拄拐杖,付钱时要先把拐杖放下,付帐后又得弯腰捡起拐杖,就参考了不倒翁的原理,设计了一款永远不会倒下的拐杖;还曾经设计了一款可拆卸的脚踏板车锁,让传统的撬锁方式完全失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手工编织的过程充满神奇感,从此便爱上了用竹子为材料的编织。竹子是一种绿色、可再生的材料,柔韧又不失坚硬,可塑性极强,
范承宗不辞辛苦地深入到偏远的乡村和山区,先后拜访了做竹编、竹管家具、草鞋、造纸,甚至打铁的手艺人和老匠人,虚心向他们学习。虽然过程异常艰辛,但他一直努力坚持虚心请教。渐渐地,他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给冷硬的竹子加入奇思妙想的现代设计,让它们成为了变幻多端的独立物体。他把作品《飘》带到意大利米兰设计周参加展览,一下子把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给“震”了,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竹子也可以轻盈得像飘带一样,仿佛有风轻拂、有水在流动,又像美味可口的意大利面。
让想象力起飞
范承宗的编织工作还在继续,很快,他不满足于做竹子工艺品了,还想不断地折腾竹子,让它成为地标式的建筑。他用影像、照片来记录每一个传统手艺,用“形状、材料、方法”三个标签分类标注每一个步骤,严谨而细致。有一天,他忽发奇想,如果将这三个标签打乱,尝试换一种材料或方法来对材料进行重新制作,是不是会有很好的创意和应用?
于是,就有了很多的创新作品:他用制作蒸笼的方法创作出竹框圆镜;利用插秧工具莳田管的技术制作出一套竹盘;用制作竹管家具的方法创作出新的餐具。他甚至根据捕鱼工具的编织方法和糊灯笼的技巧制作出一座巨大的筌屋,游客们走进去,主动地被捕捉,会觉得自己是一条真正的鱼,置身水中,欣赏外面的蓝天、绿树和碧湖,体验到了换位思考的乐趣。
还有小朋友们喜爱的“百菇森林”——走进去,可以认出惟妙惟肖的金针菇、杏鲍菇、秀珍菇、鸿喜菇和香菇,仿佛进入了爱丽丝梦游的仙境里,太神奇了。
范承宗還细心地观察到,每年春天,绣眼画眉筑巢时,总喜欢挑选那些Y型的树枝,然后用细丝将树枝一圈圈地缠绕起来,再把枯枝枯叶一层层地堆叠进去。而青背山雀,会在岩石壁隙或树洞里,用苔藓、松萝、兽毛、树皮、枝叶等材料编织成一个漂亮的碗状巢。他从这些鸟类建筑师身上不断地找寻灵感,以木构与绳编相结合,一座舒服的巢状建筑就这样诞生了。如织的游人在伊达邵码头上岸,除了欣赏美景,品尝美食,还可以坐进巢里休息片刻。
传承,一直会延续
“我的作品继承了我所崇拜的那些旧器物上面的精髓和气质,和当下的时空产生了新的联结。”这是范承宗正在努力的。他还说,“有些传统会因时代变迁而逐渐变得不合时宜”,但其中仍有许多动人的智慧,甚至是可以跨越不同文化的,作为设计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其中埋藏的宝藏给‘挖出来。”
和他一起,听竹子说话,在竹子中“挖宝”,然后我们就会明白,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专注于某一个方面,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