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高中招生新政的标杆意义

2021-06-10刘远举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源新政学区

刘远举

上海公布了《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把优质高中的招生名额,根据科学、均衡的分配方法,分配到上海每一所不挑生源的初中。也就是说,在一个不那么好的初中,即便应试能力、综合能力低于好的初中的学生,由于名额分配到校,也可以上好高中。在教育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下,这一新政引发社会热议。

当下,想上一个好大学,就得上好高中;想上好高中,就得读好初中;依此類推,就得上好小学、好幼儿园。所以,现在小孩子从小就要考幼儿园,幼升小竞争,小升初竞争,还有中考、高考,竞争更加激烈。

一个学生,如果父母没钱买学区房,也没有能力送他去昂贵的课外培训班,那么,这个学生就会进入一所不择生源的小学。由于生源未经挑拣,老师要照顾大多数人,教的内容更简单,这些学生在应试上就会比不过好小学的学生,哪怕他的天资更聪慧。然后,他会进入一所不择生源的初中,进一步拉大和好初中的学生的差别。最终,他无法进入好的高中,进而无法进入好的大学。

在这样的结构下,一方面,竞争压力被传递到童年,减负自然就成了镜花水月。另一方面,家长的经济实力很大程度影响了最后的结果,这就产生了教育领域的贫富分化。

这样的结构存在诸多坏处。

学区房把好处给了开发商与业主。中国高价学区房的收益,并没有给教育系统,也不能转移给经济落后地区,支持那里的教育。购买学区房的家长,也不是为教育消费,孩子毕业后,房子卖掉还能赚一笔。

在这种结构下 ,一个小孩就可以依靠爸妈花钱培训,进好幼儿园和好小学、初中的优势,挤掉出身普通但也许更聪明的小孩进入好高中、好大学。国家选拔人才,选到的就是买得起学区房、上得起课外班的学生,而不是出身普通但也许更聪明好学的学生。

所以,重点学校制度伴生的学区房制度,是公平与效率的双输。而上海的高中新政,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个现象,顶级初中和一般初中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这个新政还能釜底抽薪地减负。了解学情的网友在论坛吐槽:“浦东某中学某年只有8人有资格中考,但按照新规可以分到5个市重点名额。这可以上热搜了。”所以,家长可能就不会选择尖子扎堆的学校,而改为选择一般的初中。初中升学的压力消失了,自然没必要在小学阶段加码了,负担就能真正减下来了。

当家长如此选择,初中的生源就会更均衡,生源决定了学校的好坏,生源的均衡,会促使学校进入一个正反馈的循环,从而达到初中教育服务均衡化的目的。

上海作为一线城市,素以城市管理精细化著称,上海此次的新政策,具有标杆意义,未来很可能会影响到全国其他城市的政策。

实际上,上海此次的高中招生新政,并不是突发制定的。此前,上海推出过“公民同招”政策,不让民办小学选择生源,从而抑制幼儿园阶段的升学竞争。

从政策沿革看,此次上海高中新政,是2018年《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配套文件。再往前推,则源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所以,教育公平大势所趋之下,类似上海的政策会在全国逐渐出现,还孩子一个愉快的童年,也让家长松一口气。

猜你喜欢

生源新政学区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13城整顿学区房炒作
学区房还能买吗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跨省生源调控
房贷新政能否锻造楼市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