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涯启蒙教育的新样态

2021-06-10蒋萍丽

中国德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涯调研劳动

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是要让学生形成人人平等、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劳动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在学到的知识可以运用到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主动把追求知识与实现理想联系起来,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范畴,并肯定了“职业体验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部分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也尝试加入生涯教育的探索,但却遇到了诸多困境。对于小学生而言,职业规划离他们还比较远,一方面职业随着时代发展在变化,另一方面孩子们的未来也还有很大的可变性。因此,我校将生涯教育落脚点从规划转向启蒙,多方探索有效途径,促进学生在体验中认识自我,初步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一、情感凝聚,建立学生的生涯新图景

儿童期处于生涯知识传授的基础阶段。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但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围绕人的知识主轴挖掘儿童生涯认知内涵,可以从生涯教育过程的外部规律、内部规律和主体自身发展规律等三个层级来理解。基于此,生涯教育需要立足于个体差异和个体自主发展的特性,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学校在解读生涯教育的前提下,基于“调查探究”平台,建构了以调研为主线的生涯认知启蒙课程群,以此引导学生走近身边的职业劳动者,培养他们尊重劳动者和劳动人民的感情。

1.以平等对话代替强制灌输

现阶段,学生对职业劳动者的不尊重、对生涯选择的茫然性归根到底就是对劳动的不尊重、对职业的不了解。追其原因,现实生活中,家庭、学校、社会都自诩以儿童为中心,但却有意无意地要求儿童按照统一标准执行。这样的生涯启蒙教育从本质上就是一种不平等的教学。教育研究表明,说教式的被动性学习远不及探究式的主动性学习。

设计调研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对该类职业有一个丰富的认知和亲身的体会。为了让生涯启蒙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前期调查筹备、顶层架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哪些职业类别是学生较为熟悉,并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各年段学生的特点,我们为各年级罗列了以下生涯启蒙调研主题。见表1。

12个生涯教育调研主题贯穿了学生整个小学阶段,每个学期一个主题,上学期开展校内调研,下学期开展校外调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老师和调查对象都处于平等对话的状态,优于说教式的强制灌输,使学生能快速地融入活动中,催发其对调研活动产生兴趣。

2.以情感召唤代替强制命令

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并非是引导学生选择未来职业,而是满足他们对自己、对社会的探索欲,培养他们的职业认知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儿童生涯认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制约,这种外部环境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选择调研主题时,应该选择他们感兴趣且熟知的职业,这样,调研的过程容易让学生产生共情。这个过程要求教师全程参与,与学生共同完成调研活动。这种亲和力和示范性行为唤醒了学生的调研热情,“向师效应”提高了全班学生的认同感。调研过程中,教师还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使其乐于参与到调研中来。

3.以职业聚焦代替强制牵引

学生的身边存在着从事各种职业的人。生涯启蒙调研系列主题中,很多主题与学生家长的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很多家长的职业就包罗在调研主题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开展调研活动。系列主题分校内调研与校外调研两大板块,因此,这一策略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的配合。学校应在课时安排上为学生确保有调查研究的时间和专业的指导;家长自身也应改变自身对劳动者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各项调查研究活动中;校外调研职业机构、研学基地等应积极配合学生的调查采访。通过全方位的调查研究,让学生深刻体会各行各业的人在自己岗位上付出的艰辛。

二、聚贤育能,培养学生的生涯新技能

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是要让学生形成人人平等、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劳动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在学到的知识可以运用到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主动把追求知识与实现理想联系起来,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时所提出的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我们在解读生涯教育内涵的前提下,可以将弗洛伊德的理论与生涯启蒙教育相结合。学校基于“体验启蒙”平台,采取从单一到整合的多维实践体验策略,以尊重兴趣、多元选择、着眼发展为理念,建构了生涯体验启蒙课程。

1.组内交流,展示能力

在生涯体验启蒙课程中,将“本我”定义为原有的潜在能力。在前期的阶段中,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将各项任务初步完成。受年龄限制,学生个体的能力,即“本我”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对于在“生涯认知启蒙”阶段所获得的调研结果仍具有待完善的空间。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由小组长组织各组员在组内进行展示,展示调查研究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或一些生成性的问题,然后小组长将组内交流的还未解决的问题汇报给教师,便于教师把握生涯认知启蒙调研的学情。在这一过程中,组内各个成员展示自我的能力,并对调研结果进行补充与优化。

2.班级展示,促进学习

杜威認为:“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存在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在生涯体验启蒙课程中,我们将“自我”定义为通过小组合作所获得的新技能。小组合作中组员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本我”能力的输出,而班内展示平台则对学生展示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汇报过程中,学生既是展示者,通过小组优化将加工后的生涯体验信息通过多元方式,如数据的统计、口语的表达、信息技术的运用等,在班内展示,同时学生也是学习者,通过同伴的协助与补充,使其对职业生涯有了更深的了解。两者融通,夯实了生涯体验阶段所获得的新技能。

3.小城体验,感受魅力

生涯发展过程是“人—世界”在价值观方面的主观调整、不确定预期、动态调整与改变、期望实现的过程。如果小学阶段的生涯启蒙教育仅仅停留在调研、班内展示上,显然有违生涯的发展原则,即社会性。因此,我校每学期组织开展“小城体验日”的活动,涵盖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体验日的开展与调研主题相结合,如小城美食体验日、小城快递体验日、小城物业体验日等,旨在学生在近距离的职业观摩与亲身参与的实践体验中充分感受职业的性质。

以“小城快递体验日”为例,在新电商时代,学生对于快递的接触非常频繁,但小学生对于快递职业的理解却是片面的。例如什么是快递、快递行业有哪些技术等这些概念是模糊的。所以学校在设计“快递体验日”之前,首先要尽可能去了解快递的相关概念,比如通过资料搜集和采访快递员,确定快递不仅仅是送东西的职业,它的运行既包括导航、扫描仪等技术流,还包括分工、规划等计划的商讨。活动结束后,教师适时引导,用正面管教理论中的“特别时光”抒发自己对快递行业的体验感受,让学生真正走近职业劳动者的生活,明白劳动的不易,学会尊重每一位劳动者。

三、养习立德,发展学生的生涯新素养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各方面都处于学习模仿的阶段,尤其是习惯的养成,更是德育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因此,校内课程构建以“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养习立德”样态,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发展学生的生涯新素养。

1.生涯手册导行,技能操作助职业意识培养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生涯比较陌生,对生涯技能与规划更是感觉“遥不可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编写生涯实施手册,主要围绕创建“生涯启蒙实施建议”“常规职业岗位劳动流程”等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家庭、学校生涯劳动实践及自我服务性生涯劳动,强调在亲身经历中习得生涯知识、学会生涯技能、培育生涯情感、提升生涯素养。

2.生涯情感激发,家校共育助劳动习惯养成

生涯启蒙归属于新劳动教育,而新劳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情感,学会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新劳动教育以“玩”的形式融入实践体验活动,针对不同时期的劳动教育重点,可精心设计职业劳动技能活动、举行职业技能考试等,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亲眼见证孩子职业技能的提升过程,见证孩子劳动的收获与生命的成长,充分感受劳动对于孩子成长的价值所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家长也达成了共识。

3.生涯意识内化,劳动育德促生涯素养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和家长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家长对子女生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更强。很多家长具有某种技艺特长,且具有专业性强、类型多样等特点。为此,将家长资源引入学校,优化师资结构,构建校内外联动的生涯启蒙教育课程资源网络。通过系列活动拓展生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成就家长,促进生涯意识根植于每个家庭中。与此同時,家校合作的生涯启蒙教育,更能有效帮助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并促进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四、进阶测评,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力

1.制定量化细则表

我校通过制定“量化细则表”来规范评价的内容,包含生涯教育学习内容、过程性评价等,对学生的体验过程、体验态度、体验成果等进行多角度评价。该评价不再是注重结果的纸笔测试,而是更多地倾向于学生对生涯的兴趣、参与课程的热情、完成的情况、展示中的表现等。我们通过由点到面的评价、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不断肯定每一位学生的劳动成果,巩固学生职业兴趣,从而养成劳动习惯。每学期,我们开展一场劳动技能大比武,如职业推荐会、包水饺赛、美食烹饪节、学军活动等等,人人参与,并记录在评价记录卡上。劳动技能平台的搭建既是学生体验成果的汇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辨析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后的生涯规划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2.创建FTP资源包

教师是立教之本,强教之源。《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关注师资共享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职业体验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一门顺应时代发展的新生课程。小学阶段,学生的各项能力还处在学习和模仿的阶段。基于此,我们借助网络平台,创建FTP资源包,包括生涯启蒙教育活动的过程性资料,如劳动技能指导与学生展示视频、学生作品、活动照片、研究报告等,要求教师将资源包上传至学校FTP服务器。FTP资源包的共享特性,可以为教师减轻重复备课的压力,为课程的开展与优化提供了平台;可以使教学体验经验得到更有效的沟通;可以使学生和教师之问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搭建学习媒介。同时,这些资源包的收集不仅方便也有利于学校对课题实施进行有效管理。

3.创立多元评价体系

学校还需要对评价体系进行系统规划,重视家校联系。教师负责校内引领,家长关注校外体验,研学基地提供生涯体验实践平台,三者合一,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形成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助推学生生涯规划力的形成。实施中,我们从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社会评五个维度,共同来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我们让孩子们自己记录职业体验内容,写下感想,自我评价体验成效,并鼓励学生把记录自己劳动过程的照片、视频与班级同学分享,同学间互相评价。家长则评价学生在家开展的劳动情况,对孩子的劳动进行评价。社会评价则结合研学和每年寒暑假组织的“万名学生下村落”等活动,让社会机构对其在活动中的情感、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

【蒋萍丽,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袁花镇谈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孙格格

猜你喜欢

生涯调研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教书生涯
16 Years in the Mines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手残党的厨艺生涯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