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
2021-06-10庞伟连
庞伟连
目前,虽然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此次重大卫生突发事件的叠加影响,但在国家宏观指导下,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良性发展,但保就业工作仍面临很大压力。今年又迎来了就业新挑战,2021届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创历史新高。同时,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成为当下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关键。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困境
95后大学生群体所呈现的新特点以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使其自身的就业动机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而且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与用人单位需求也存在结构性矛盾问题。目前2021届毕业生大学生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就业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需出现结构性矛盾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及高校普遍扩招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现状最大特点是就业基数大、就业人数增长迅速。另一方面就业市场的供需能力不足,就业岗位的竞争大,大学生群体的几何式增长与就业岗位数量之间的关系失衡,更多的大学生无法成功就业,而且也存在“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需要的人才”的错位矛盾,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也是很多高校毕业生踏上职场、挥洒才智的阵地。
高校缺乏精准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目前大多数高校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专业培养趋向大众化和普遍性,针对性不强。首先与大学生最为相关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以大一和大四为主,出现学习指导“断层”,理论为主,缺乏与企业、社会联系的实践性指导,塑造性不强;其次高校中大部分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多为学工队伍,且是就业指导经验不多的年轻辅导员,由于管理学生事务的日常化和琐碎化,无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就业指导课程上,缺乏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专业性指导,甚至让相关课程弱化成学生眼中的“水课”;最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部分高校仍旧在一定程度上沿袭着精英阶段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保留“严进宽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致于学生竞争水平不高、缺乏动力,降低了大学生的整体就业水平。
家庭环境缺乏对子女就业的积极引导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愈加明显。现在的95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是在家长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生活条件优越,无生活压力,即便暂不就业,也有家庭作为坚强的经济后盾,因而缺乏就业的迫切感。而此类家长持有视子女的工作可有可无的消极性态度,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出现“慢就业”的现象,甚至出现宁愿当啃老一族,也不愿“降格以求”的“懒就业”现象,进而影响整体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良好发展。
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强
1.大学生就业抉择呈现个性化、不确定性
近几年的新增毕业大学生,大部分是95后群体,他们具备鲜明的个性和新锐的价值取向,他们的成长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多元化特征,在毕业后的就业抉择上,呈现出多元化和网络化的趋势。一,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注重个人的主观感受,“我高兴”成为就业保准,他们更喜欢自由,不被约束,有想法却又自我任性,这与他们从小相对而言更加宽松的生活环境分不开;二,是互联网、新媒体对新一代的影响,使得他们不再仅仅依照传统观念认知和行事;三是新兴职业的出现,能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但大多人仍表现出对就业选择的不确定性。相比90后而言,95后更加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新形势下更显迷茫和无措。
2.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自我认知不足
在就业过程中对岗位、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多元化要求,并且存在“眼高手低”的现实问题:如非“铁饭碗”岗位不去、非专业对口岗位不投、逃避式慢就业、懒就业等不合理就业择业观,毕业生自身职业竞争力不足及自我感觉良好,能力无法匹配相应岗位,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未能充分认识当前“先就业再择业”的重要性。新形势下的大学毕业生畏难性就业心理占上风,缺乏灵活择业意识。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应对策略
为应对新形势下的就业严峻形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下,教育部决定实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通过积极拓展政策性岗位、市场化岗位,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完善就业统计评价、加强领导和组织保障等有效举措,全面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服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学校及个人也应调整就业应对策略,共同实现“稳就业生态”。
1.高校应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式
就业形势倒逼高等教育改革,“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严进宽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时期,“宽进严出”的培养方式将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需要在大学生中引进强竞争模式,实现严格培养,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因此,各高校应该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
首先,学校应该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力度,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育人功能。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就业指导队伍,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是我们各高校应积极探索的主要内容,如完善就业指导队伍选聘机制、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培养机制、进一步健全就业指导队伍管理制度、建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名师金课”等。各高校就业指导队伍要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活动,提供职业发展咨询和就业心理咨询服务,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中,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就业思政”工作体系。通过政策形势讲座、榜样示范引领等形式,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建功立业。
3.高校应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帮扶
各高校应继续加大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推动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成长发展、落地见效,释放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蓬勃力量,使他们由求职者转变为职业提供者,带动更多毕业生实现就业。与此同时高校也更应该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帮扶,尤其是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援助。实施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少数民族、残疾等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开展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实施精准的创业就业指导。如各高校要建立建档立卡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重点帮扶,完善学校、部门、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及就业指导教师等多渠道多主体帮扶的工作责任制,细化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形成推动工作合力,帮助有就业意愿的貧困生尽快就业,确保高校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实现全面就业。
4.大学生应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有密切关系,但深层原因还是在大学生自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能力不足,理想与现实脱节。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主体,努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以增强就业竞争力才是根本,只有全面发展自己,才能满足更多、更重要岗位的需求。大学生要想成功就业必须放低姿态进入社会,甘于在平凡岗位上寻找新机遇。
总 结
尽管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仍受到一定的冲击,但随着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就业形势将总体趋于向好。大学生毕业应积极做好就业准备,不负党和国家、全社会、各地各高校的付出和期盼,争取早日成功就业投身到祖国建设和发展中去。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5号)[EB/OL].
[2]国务院.再促稳就业:对生产经营恢复慢的中小微企业加大帮扶,做好对未就业毕业生“不断线”服务[EB/OL].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5号)[EB/OL].
[4]郭立场. 改变高校严进宽出的管理理念[N]. 光明日报,2016-09-01(002).
[5]昌兵.试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6]曹东、易玉梅.新形势下的精准就业:从信息精准到能力精准[J].就业指导,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