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本位 促进“自然生长”
2021-06-10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孙惠玲
□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 孙惠玲
在批判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我们不断呼吁课改,要求回归生命本初,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乐”中成长。从总体效果来看,目前教学活动的中心主要围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展开,教师似乎成了“为学生服务”的对象。“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等理论铺天盖地地传播。学生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个体,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关注他们的自然成长,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获。由此,我们是否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顺应儿童天性发展,是不是形式大于内容?下面就来详细谈一谈。
一、避免“揠苗助长”,顺应儿童天性
哲学家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至今为人称赞,其教育思想对“尊重人本性”这一理念起到了很大的启蒙作用。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但反观今日,我们不得不自惭形秽地道句真言:现在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地被“揠苗助长”。在“学为中心”教学理念下,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起点开展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教学才是顺应儿童天性的,才是能够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然成长的。但是,部分教师在上公开课时,虽说会让学生举手发言,但几乎都喜欢点成绩好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因为这样会使其他教师观课的效果更好。但这样的教学会导致班级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不高,让未被点名的学生成了“坐着鼓掌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被教师认为的“优等生”牵着走,不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实现发展。此外,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其接受知识理论的能力被迫提高,而举一反三的能力却原地踏步,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力就被扼杀在摇篮里。其实孩子是最具有创造力的天才,我们常说要“永葆一颗童心”,这颗童心,是善良纯洁之心,亦是好奇明朗之心。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就如天上的流星,闪耀明亮,但如果不及时珍惜,就会一闪而过,最终消逝。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这些“宝物”珍藏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实践运用,启迪儿童智慧
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式,学会估计知识的价值,这都是将学生天赋转化为能力的关键,教育就是这关键的环节。简言之,教育就是要教会人如何求知、如何评价和怎样追寻真理。
(一)引导生活实践应用
教师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应用,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突显出生活性,要引导学生利用在课堂上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会求知,是要求人懂得思考,懂得在生活中攫取利于创新、利于发展的条件。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知识最本质的作用——解决生活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学生日常最频繁遇到的,比如学生在人生中遭遇的挫折,这需要哲学和文学发挥育德育心的功能来给予学生启发;也可能是学生在旅游、野外探险时所面临的困难,这需要地理、生物等自然学科予以指引……将知识和生活做紧密的联系,是教育最需要注意的重点。所谓求知,是学生在生活中懂得思考,进而探究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能使学生的课堂知识得到巩固,提升了学生对环境的观察力,是他们在今后人生路上实现自我价值必不可少的钥匙。
(二)因地制宜运用知识
学习的高级阶段就是“活学活用”,因此,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地运用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学会评价,是要求学生懂得对知识进行划分归类,懂得因时、因地制宜,运用知识。小学一二年级要求学生通过“难受”“流泪”等词语来表达自我内心情感。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接触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甚至还背诵默写了中外名句,中国古今多少名句表达凄哀之情,有悼妻之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有思乡之篇“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忧国之痛“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一些经典名句进行应用,具体而言,要引导他们运用到口语表达中,引导他们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引导他们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懂得评价知识的价值,在高级表达和日常口语表达之间选择合适的表达,利于学生恰如其分地传递内心所思。故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多起带头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口头表达,使之雅而达意,这样,自然就能够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注重德育内化,保护儿童童心
教育除了启智之外,也在于德育启心。追寻什么样的人生,追寻什么样的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作用,能使学生在文字、语言劝导的影响下,以行为去塑造品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华夏文明,绵延流长,不息不止,这世界之奇迹中必然蕴含着强大而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维系着中华之血脉,不可斩断,必得流传。于是,教师可以“从娃娃抓起”,开始要求学生记诵《弟子规》《百家姓》等中华瑰宝,希望学生铭记祖辈之礼仪道德,以此为纲,修身、立德、成人。此外,教师还可将此教育过程化为学生每周的自省课,即每周抽出一节课,让学生进行一周的自我反省,反省这一周的孝亲、爱人、尊师等各行为是否做到位,对自我行为进行点评,并邀请家长一同来参加这样的课堂,在学生提出自我批评之后可立即让学生到父母身边付诸行动。如教师可邀请家长接受孩子的敬茶,让孩子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多与父母沟通交流,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培养。这样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将口诵之传统美德转化成日常生活行为,并时常反思自省,才是对“吾日三省吾身”的传承与发展,才能真正将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学生奉行的人生准则。
四、结语
“自然教育”要求教师是尊重孩童的天性,锻炼学生掌握知识、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甄别善恶、追求真理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从社会风气、社会价值观入手开展教学。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职责,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只有社会开始转动教育的转轴,学校的改革才有实质的意义,形式才会真正服务于内容,焕发教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