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家庭如何规划财务
2021-06-09文熙
文熙
热播剧《小舍得》里的田雨岚让大家认识到鸡娃家长,从小就对儿子进行“精英”培优教育。
所谓鸡娃,就是“给孩子打鸡血”,不停地让孩子去学习,去拼搏。这些孩子往往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被父母安排各种培训打鸡血。
现实中,刘先生家也是典型的鸡娃代表。他和爱人都是名校毕业,然后留沪工作。好不容易通过奋斗打拼留在了上海,他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也可以更优秀,所以从小就给孩子报了许多兴趣班,目前在学的就有围棋、钢琴、跆拳道和英语。
刘先生,35岁,一个上海中产爸爸,一线城市某公司的负责人,税后年收入60万元。
刘太太,32岁,公司的人事管理人员,税后年收入18万元。
目前夫妇俩育有一对双胞胎,上幼儿园大班,就读一个私立幼儿园,费用每年8万。家庭基本生活开支约20万元,含房贷和兴趣班支出。
2年前刘先生给全家配置了保险,他本人也有50万元的重疾险,太太和小孩各有20万元的重疾险,家庭年度保费支出约2万元。
另外,家有房产1套,从开始的300多万市值,涨到现在800万元,剩余80多万元贷款未还。家用汽车1辆,价值20万元。
双方父母目前身体均健康,刘先生的父母帮忙照看5岁的孙子。
目前的房子,劃片的公立学校一般,刘先生和太太想过要么换个学区房,要么让孩子直接读不错的私立小学和初中。刘先生和太太希望通过对家庭目前的财务状况进行规划,为家庭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庭情况分析
家庭年收入:60万+18万=78万元
家庭年开支:8万+20万+2万=30万元
年度结余:7万-30万=48万元
刘先生一家已经完成了置业、购车、生孩等人生目标,事业也处于上升期,一年48万元的结余,在当下完全可以过得很富足。
但为了鸡娃,中国家长实在是太拼了。
现实中,许多学霸家长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是学渣,拼命鸡娃,不惜拿出大半家资,从幼儿园开始,拼命给孩子“拼教育”,高价购买“学区房”,上各种补习辅导班。
对刘先生来说,双胞胎儿子既是幸福,也是压力。随着他们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结婚等人生阶段的相继到来,对家长来说压力会逐渐增大。可以说,育儿就是刘先生最大的目标。
刘先生目前正处于家庭成长期,这个阶段的消费特点:支出方面,孩子的教育消费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占比越来越大。
这个阶段的财务目标:稳健,规避风险。
了解学区房政策
要不要为了孩子匕个好点的学校而去买学区房呢?我相信是因人而异的,更是根据家庭条件和当地的学区房政策来决定的。
2021年1月,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一份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规定,将在奉贤、松江、浦东3个试点率先推行教师轮岗制。
2021年3月,上海市教委公布了《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提出“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这其实就是将高中招生总计划进行了优化,通过名额分配方式,使得相关区和初中获得更多的报考和入学机会。换而言之,高中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均衡,各个初中后续可以享受更多的报考优质高中机会,进而使得初中各校的生源更加均衡。这样,热门的小学和初中自然热度会降低,进而也带动了相关学区房的降温。
各地学区房的政策不一,刘先生如果有换学区房的打算,一定需要提前了解政策。可不能像《小舍得》里的南俪一家,动用全力买学区房,结果落空了。
育儿目标
不管是打算换学区房,还是让孩子读私立,总之都和钱有关。中国太多的家长,都是苦谁不能苦了孩子,拼尽全力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网上有人估算,养大一个孩子,总费用在100万到300万不等。刘先生是一对双胞胎,所需费用是一个孩子的两倍。如果说,一个孩子需要200万元,那么刘先生就需要准备400万元。若是要负担孩子的结婚成家买房等目标,还得额外准备更多的资金。
刘先生目前每年结余48万元,孩子5岁假设培养到25岁,有20年的时间需要提供资金,这期间,每年的教育支出都需要10万甚至更多。
这期间教育费用的储备,可以直接以孩子的名义在银行开个教育储蓄专户,保证教育资金的专款专用且不被挪用的同时,还可以获得高于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的收益。
除了银行教育储蓄,还有基金定投或教育金保险产品可以选择。以基金定投来说,虽然每月或每年会有收益的波动,但从长期来看,收益都还不错,只是未来的收益部分不确定。若是选择教育金保险,则可以提前锁定未来确定需要的财富。
保障目标
刘先生一家四口都已经购买了相应的重疾保额,说明刘先生的风险意识很好,只不过对刘先生和其太太而言,50万元保额和20万元的保额与其收入不匹配。购买保险的过程是动态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刘先生需要考虑为家人适当加保。
以刘先生为例,年收60万元,重疾保额可以追加至200万元。现在各家保险公司都有相应的免体检额度,最高不超过80万元,扣除掉已有的50万元重疾,刘先生还需加保150万元,可选择3家保险公司分别进行投保,然后累积保额。至于太太,年收入18万元,重疾保额可追加至80万元。两个孩子的重疾保额各追加至50万元。
孩子从出生到完成学业的大致费用
养老目标
养老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社会养老金将来很难满足个人养老要求,还得在创造收入的阶段,自己储备部分养老金作为补充。至于养老金的储备,可以通过各种生息的理财手段进行,比如买股票、债券、基金、保险、房产等。刘先生夫妇的工作较为稳定,近期也没有明显的大额支出计划,年度结余资金可以做长期投资,提高收益率。
每种理财工具的风险、流动性以及带来的收益都是不同的,劉先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工具。如针对养老需求,有专门的养老目标基金;如通过支付宝的产品,每日或每周存下一笔钱,日积月累地投资,20年后则有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用来补充养老。至于市场上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投保后从什么时间开始领钱、领多少钱,都是投保时就可以明确和预知的。
有了孩子后,对个人来说,财务资源的积累是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那种高速轨道上去了。在很多我接触的案例,包括我自己家也是,其实占大头的并不是日常生活支出,而是孩子的教育。
教育是一件特别费钱的事,特别是素质教育。
以我家为例。
孙明展
统计学硕士,国际金融理财师、创必承理财教育平台创始人。“教育是一件特别费钱的事,特别是素质教育。”
我家老大艺术类的在学钢琴、小号,体育类的有游泳和足球,学科类的有外教线上课、奥数班;我女儿在一个私立教育机构接受小班制的幼儿园教育,又在上音乐素养课、钢琴启蒙课、芭蕾舞课、运动课。
每个月光是女儿的教育支出就要六七千元;儿子只多不少。
你们看到,我们在学科教育上的投入其实不多,最大头的支出还是在课外的素质教育。这些当下的教育支出在疫情之前,我们感觉是理所应当的,相信很多中产家庭跟我家情况差不多。
重新梳理家庭需求后,我认为除去日常生活必要开支外,在家庭规划上,先养老后教育;在孩子教育上,先满足基础教育,后课外素质教育。在财务策略上,先储蓄后消费。
养老金VS教育金
我曾经被问过无数次这个问题:到底是自己养老重要,还是孩子教育?
其实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评估过程,得从维系家庭运作中哪个更体现生存本质来衡量。
养老的目标是满足我们在活着时不给别人(孩子)添麻烦,是一个基本的生存性目标。
教育的目标是让我们的孩子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一代更比一代强,不至于最后还来啃老。
一个是求生存,一个是求发展,如果连生存都维系不了,何来发展一说呢?
所以在经济上行期,家庭收入处于快速积累期时,教育金跟养老金是并轨运行的,都很重要。但在经济下行期或者增长缓慢期,养老金更体现生存需求,优先度就要大幅提升。
教育金没存够,还有银行贷款。未来收入可能不会有大幅增长了,养老金如果不好好存够,谁也不会给你的养老贷款啊。所以,在眼下这种经济环境中,我认为养老金应该优先于教育金。
基础教育VS素质教育
提出这个问题,绝不是简单地将基础教育和课外素质教育二元对立起来,这两者的关系跟养老金和教育金的关系一样,要判断的是哪个能满足更基础的需求。
我始终认为在孩子教育中,有三个原则是不可缺少的:一是良好的体魄;二是对美的感觉(无论是音乐美术);三是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三点支撑起一个孩子美好未来的框架,但是作为父母,我们还要识别,具体哪些是能让未来孩子生存能力更强的资源。
在财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要观察孩子,找到孩子的相对特长,把资源放在能够让孩子未来更有竞争力、更有生存能力的教育上。对于某些方面的素质教育,当下要尽量控制预算,多寻找免费资源,少花钱、多办事。
目前我家每个月的教育支出占比40%左右。在教育日常支出上,精简不属于基本教育需求的项目,优化具体课程,把资源放在提高孩子专业能力/生存能力的项目上。
未来高等教育是孩子安身立命必须的,所以持续的教育金储备还是要维持的。
储蓄VS消费
最后就要回到根本的家庭财务策略上来了。我主张的策略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必须控制不合理的消费支出了,把不必要的开支都砍掉,特别是所谓提高生活品质的支出,要有省钱的概念。然后把省出来的钱为了长远目标进行储蓄。
我所强调的储蓄,绝对不是把钱存到银行,或是买××宝之类基本无风险的理财产品,而是由个人承担一定的风险,进行资产配置组合投资,从而跑赢通胀。
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储蓄”的种类也层出不穷,根据自己的需求,及时到市场寻找合适的产品,也是很考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