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影像学参数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跛行距离相关性研究
2021-06-09杨正洋沈皆亮郝杰
杨正洋,沈皆亮,郝杰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 400000)
0 引言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是老年人中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症为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常见原因包括退行性、先天性、医源性、外伤性、峡部裂滑脱、代谢及内分泌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软骨疾病等[1],椎管内骨质增生和软组织退变导致椎管容积减少是造成退行性LSS的主要原因。目前对LSS的诊断仍存较大争议,主要依赖于相关影像学改变来做出诊断[2]。但临床上部分患者存在影像学上椎管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不相符,影像学相关参数与主要临床症状间的相关性值得进一步探讨[3-4]。
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发展,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相较于X线和CT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是诊断LSS较好的非侵袭性工具,基于MRI技术的一些影像学参数被逐渐引入辅助定义LSS。本项研究通过影像归档和通信 系 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ommunication systems, PACS)系统对LSS患者的MRI图像进行测量,并探讨其与主要临床症状指标主观步行距离(subjective walking distance, SWD)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明确LSS发病的危险因素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脊柱外科就诊的患者,根据《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5]标准诊断为LSS,作为实验组。选取同一时间段在我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行腰椎MRI检测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纳入标准:① 年龄≥60岁,男女不限;② LSS诊断明确,具有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等典型临床表现,经MRI证实脊髓受压或椎管明显狭窄;③ 单节段椎管狭窄;④ 临床资料完整,主要包括初诊时的MRI图像和SWD参数;⑤ 既往未接受过脊柱手术。排除标准:存在影响神经功能的其他疾病因素,如先天性椎管狭窄,外伤性骨折,退行性滑脱,退行性侧弯等。对照组纳入标准:① 既往无腰腿痛病史;② 不存在神经源性跛行症状;③ 未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等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影像学检查
采用我院德国Siemens 3.0T磁共振设备对受试者进行常规腰椎MRI序列平扫,扫描参数参考既往文献,在PACS系统上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测量在腰椎T2WI横断面上测量腰椎管最狭窄处硬膜囊横截面积(cross -sectional area of dural sac, CSA);矢状位倾斜角(facet orientations,FO)同样在横断面上先画一条矢状位直线,再画一条关节突横断面切线,两者夹角即为FO;椎管矢状径(canal transverse diameter, CTD)即为狭窄节段椎体后缘后纵韧带至椎板腹侧黄韧带的最大距离;在腰椎T2WI正中矢状面上测量马尾神经冗余(redundant nerve root, RNR)相对长度,即RNR长度(a)/腰椎管最狭窄处上一椎体的高度(b)[6]。
1.2.2 临床症状评估
采用SWD评价患者跛行的最远距离,即从走路开始到出现腰腿麻木、疼痛、无力时的能够坚持行走的最远距离,当患者蹲下,坐下或平躺休息时,症状会随之消失、减轻。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收集的数据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各指标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项研究共有108例诊断为LSS的患者纳入实验组,其中男性60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69.73岁;同期共有79例无LSS症状健康受试者纳入对照组,男性45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42.65岁。实验组年龄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而性别比和BMI指数等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实验组患者SWD距离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同时影像学参数比较发现RNR相对长度在实验组中明显增加,而FO角度则在对照组中显著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SA和CTD两个参数在组间比较中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图1
表1 一般资料比较
表2 影像学参数比较
在校正了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后,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FO值与SWD跛行距离呈明显正相关(r=0.265,P=0.013);FO值与RNR相对长度呈明显负相关(r=-0.345,P=0.025);而RNR相对长度与SWD未见显著相关性(r=-0.149,P=0.311)。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LSS的诊断多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但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显示椎管的狭窄程度与LSS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并不显著相关[3-4]。本项研究表明MRI图像上FO值与LSS的典型正常SWD跛行距离呈明显相关性,为LSS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客观参数。
本项研究首先在LSS患者与正常人群比较中发现,前者年龄显著增大,提示LSS多为脊柱退行性改变。而LSS患者的SWD距离较正常人家明显缩短,符合神经源性间隙性跛行是LSS典型症状的特征。在两组影像学参数比较中发现,传统 提示椎管狭窄程度的CSA和CTD参数未见明显差异,这一结果与近年来相关报道相符[7],提示不能简单得以椎管狭窄程度推断LSS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
马尾神经冗余征(RNR)是指马尾神经在椎管内表现为松弛、迂曲以及匍行等现象,有研究认为RNR与椎管狭窄存在着明确的因果关系[8]。本项研究同样表明实验组患者RNR相对长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国内李会侠[9]等人采用MRI对RNR定量分析发现RNR相对长度越长,临床症状越重。但本研究结果确未发现RNR相对长度与临床症状SWD间的明确相关性,潜在原因可能如下:① 数据量小,存在分析偏倚;② 本项研究纳入的SWD值在LSS发病中较为典型,而上述文章纳入的是较为普遍的JOA和ODI评分;③ 没有考虑因腰椎间盘突出引 起小静脉淤滞而形成 RNR 假象的情况,可能对研究结果有一定影响。但本项研究提示另一个重要参数FO值与SWD值存在明显正相关性,提示可以将FO值视为判断LSS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风险因素。FO值是一个体现腰椎小关节空间趋向性的指标,其对维持腰椎稳定性至关重要。随着脊柱退行加重,FO值会逐渐变小,从而导致椎间关节过度运动,进而反应性骨质增生和关节面磨损,导致关节突增生内聚,进一步加重腰椎不稳。有研究表明FO值减小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椎体先前位移,即出现腰椎滑脱[10]。目前也有观点认为退行性LSS临床症状产生本质在于脊柱不稳对神经造成刺激导致。
综上所述,本项研究结果初步提示了FO值的改变与LSS临床症状密切相关,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需要加强对MRI影像学参数的测量分析,以便进一步提示LSS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