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纪念建筑传统与现代述略

2021-06-08刘湘平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7期
关键词:纪念传播初心

【摘要】纪念建筑之所以承担着纪念意义,并不完全在于其外形,是与该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历史书写,维系主流意识形态相关。纪念建筑是联系着过去、现在、未来的建筑样式的实体化存在。了解、领会、把握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地及其纪念建筑建立的初心,将初心发扬光大,以更好地实现这些纪念建筑的社会价值,以便更广泛地传播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革命精神。

【关键词】纪念;建筑;初心;传播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7-102-03

【本文著录格式】刘湘平.中国纪念建筑传统与现代述略——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建筑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7):102-104.

纪念建筑之所以承担着纪念意义,是与该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历史书写,维系主流意识形态相关。纪念建筑是联系着过去、现在、未来的建筑样式的实体化存在。无论中外,远古时代所建造的纪念建筑,其外形必然是雄伟高大,其装饰和形制与当地建筑相类似但更辉煌壮丽,是为纪念碑式建筑,并单纯用以祭祀和教化。比如《史记·殷本纪》所记皇家祠堂:“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为德,立其庙为高宗”,以及埃及的金字塔和方尖碑。在中国,1958年5月1日揭幕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传统纪念建筑现代化的最为重要的建筑,其纪念对象不再限于某一人或某一宗族,也不是限于某一时,是包含了自鸦片战争开始到现在的所有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牺牲的人们的。现在每年国庆前夕,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以表对先烈的纪念和缅怀。

在人类历史上,有一座中国特有的纪念建筑,那便是曲阜孔庙。曲阜孔庙缘起于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鲁国鲁哀公因宅立庙,将孔子的遗物陈列于故居中,以为纪念。[1]这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首例将私人住宅改为公共纪念建筑的案例,同时它也打破了纪念建筑择地新建的惯例。自汉朝开始,曲阜孔庙经历代的改扩建,从一处私人住宅发展成当今的规模,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人类文化史中唯一的一处建筑物”[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纪念传统得到了延续并赋予了新的意义。1951年,以上海市山阴路鲁迅故居建筑为基础建立了上海鲁迅纪念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因宅立馆”的革命纪念建筑。由于上海鲁迅纪念馆这种建馆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历史事件发生地特有的纪念优势,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年经济紧张、各种资源有限的情形下,创造性的实现化小钱办大事,后来类似革命纪念建筑(纪念馆)不断地涌现于中国各地,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是其中之一。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革命业绩为中国人民所崇仰。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以及密切相关的遗址——毛泽东少年时代读过书的私塾旧址、毛泽东创办的农民夜校旧址以及考察农民运动旧址等对公众开放后,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的观众。1960年年初的一份报告说:“1949年以来,前往韶山参观访问的每年平均有4万人左右(其中有国际友人、海外华侨、国内各界、各兄弟民族代表)”。[3]日益增加的观众数量,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呼声,他们希望在瞻仰遗址的同时,能够系统地了解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革命业绩。当时,由韶山文化馆临时改用的陈列室却因场地限制,且缺乏系统的文物文献资料做陈列支撑,而难以正确地、全面地阐述毛泽东同志的成长道路,无法真正满足前来参观的群众的需求。为改变这种现实,使韶山纪念地能够更好地弘扬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业绩,中共湖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开始筹建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1982年改名为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舍(下文简称“陈列馆”)。

在当时筹建者们的心目中,陈列馆并非是纪念建筑,而是毛泽东同志旧居的附属建筑,它主要是为了向观众展示毛泽东同志革命的一生。因此,它被定名为“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这个定名强调了它的附属性。但是,即便是如此,对于该陈列馆如何建,在何处建,建成怎样的形态,在当时的筹备者心中还是无法定论的,其中主要的问题是作为旧居的附属建筑,陈列馆如何选址问题。在选址问题上无法确定,主要原因是:首先,作为附属建筑不能影响故居的风貌,即不能喧宾夺主;其次,当年国家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好,尽量不浪费农业用地成为筹建者们共同坚守的底线;再次,是选址所产生的修路占地及其费用问题。由此,筹建者们尽管进行了多次调研,还是无法定论。这些问题上报后,当时的领导同志给予了明晰而具体的五条指示:第一是“在韶山原有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也就是利用韶山文化馆建筑的基地进行改扩建,以保证尽可能少地新征农业用地,也减少了道路修建工程。第二是“要有文化气氛”,这里的文化应该是包含湖南韶山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三是“把韶山建设成一个大花园,参观者来后有看的、有吃的、有住的、有玩的、有带的(纪念品)”,这条意见是针对整个韶山地区来说的。正因为有了这条意见,在陈列馆建设的同时,开始在韶山市规划建设了一系列建筑,包括:青年毛泽东塑像、韶山火车站、 韶山汽车站、新华书店、百货商店、邮电局、车站饭店等。第四是“建设要有湖南风格;而且是湖南农村风格,不要搞成小城市,农村的风貌不能变”,这是针对陈列馆建筑而言的,韶山冲处在山野之间,新建筑外观样式与周边环境保持相对的一致性,对观众来说更有亲和力,也更能彰显毛泽东同志从普通的山间田野走向革命道路的不平凡性。第五也是针对陈列馆而言的,并有更具体的指示:“陈列馆外表要朴素,白墙灰瓦,内容可以讲究些、舒适些”。所谓内容讲究应该是与韶山毛泽东同志旧居經常接待国外首脑有关。从领导所定的“陈列馆建设预计在人民币40万元之内”金额来看,[4]所谓“讲究些、舒适些”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建成后的陈列馆给人的印象是简朴而庄严、亲切而崇高、平和而不失气度,成为当年中国纪念建筑的典范之一。从今天来看,1960—1970年代所建韶山冲的纪念设施以及韶山市的公共设施,它们的总体规划和建筑样式设计基本是遵循着这五条指示而实施的。[5]这可以说是1949年以后,国内第一个按照纪念地的要求、有目的的对纪念地所在市镇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案例。从建成后的市镇风貌来看,这个总体规划和设计,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是中国现代纪念地市镇规划建设的经典范本。

从古到今,粗略的将中国专建的纪念建筑加以区分,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界线,辛亥革命后的纪念建筑如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其建筑样式、纪念内容是古代所没有的,完全是创新的形制和内涵,虽然,外形上比较多地借鉴了西洋(外国)建筑样式,但是,其建筑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中国民族气息。之后,中国公共纪念建筑经历了较多地借鉴西洋建筑到中西糅合的转变。1949年后,公共纪念建筑则开始从中国传统建筑出发,因地制宜,兼采西方纪念建筑的良规,逐步塑就了中国现代纪念建筑的范式,1964年建成的陈列馆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纪念建筑的陈列馆,其建筑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是大于最初的建造目的的。陈列馆的建立是具有极强的功能性的,即作为旧居的附属建筑,用以全面展示毛泽东同志的革命业绩的功能。不过,自从它建成之后,在其最初功能得到实现的同时,其实际的建筑社会功能也由辅助性转变为纪念性,最终转变为一座具有纪念碑性的建筑。这种转变首先是得益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它虽然离旧居有段距离,然而在韶山冲整个区域内,历史建筑,除了民居,旧居、私塾、祠堂等建筑都已经成为纪念建筑,新建的建筑都是为旧居等建筑而建立的,这些建筑的建立虽说是承担辅助功能,但最初设计时就已经考虑到它们成为纪念建筑的可能,如前文所提及关于陈列馆建设的五条指示中,尤其是关于建筑样式的指示,使陈列馆成为与旧居等建筑在外观上融为一体。对于这项指示的落实,陈列馆在实现其展示的辅助功能的同时,不仅在建筑外观上宣示了与旧居等建筑的一致性,同时也赋予了这些新建筑的新内涵,使之具有了强烈的纪念意义。

陈列馆在建成后,其建筑样式曾被概括为“乡村外貌、红砖铺地、白壁回廊”[6],这个概括正指明了中国现代纪念建筑范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陈列馆建成之前,无论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是于1958年决定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在北京兴建的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十大建筑,都体现了当时决策者和设计师对中国现代纪念建筑的认知。陈列馆作为中国现代纪念建筑的范式的一个典型案例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不在城市而在山间田野中——是最早建在农村田野间的现代纪念建筑之一,且是最为成功者。首先是建筑与自然达成和谐,陈列馆建筑“采用当地常见的小青瓦坡形屋面,挑出轻巧刚劲的屋檐,外墙用较大片的墙面,局部贴预制面砖,砌石勒脚,使陈列馆的外型与当地环境及建筑物协调统一”。[5]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现实体现。其次是建筑各组成部分因地势而具有节奏般的演绎:“陈列馆建筑地段,自东南向西北倾斜,面向道路,背负群山,建筑物掩映于山林之间,与旧居周围自然朴实的环境相协调,充分保持了韶山原有风貌……平面布置,采取内庭单廊形式,建筑结合地形,利用坡地,组成高低错落、形式与大小各不相同的内庭。室与室之间,以开朗的内庭与明快的单廊作过渡,既紧凑,又有变化”。[5]这种内部样式显然是非湖南农居所具有的,但它又不突兀于其建筑外观,更重要的是建筑随地基的变化而变化,形成曲折蜿蜒向上的态势,正与毛泽东同志从艰难走向辉煌的革命生涯相映衬,而其中的庭院,则象征性地演绎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浪漫情怀。

20世纪60年代陈列馆建筑的设计理念,在进入21世纪后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首先,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道路建设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碎石路被漂亮而坚实的沥青路所替代,与经过数十年经营的道路绿化相得益彰;其次,农居建筑也发生了变化,从茅草平房变为两层瓦房,农民宅院中的生产物资也从耙犁篓蓑变成了汽车拖拉机;再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发展,发生于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也被引入到乡村,并产生了融合,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农村风貌和文化氛围。在这种前提下,韶山的纪念建筑样式也跟随时代的进程发生了变化。在2013年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改建中,新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追求多种因素的和谐共生,以恰当的手法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找寻到新旧建筑及建筑与环境之间一种自然的过渡与衔接,使其自然而然地处于同一环境中,实现了建筑与核心景区周边建筑及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和谐共生,体现韶山特色和时代精神。”[7]从改建后的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建筑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和谐共生并非是外表上的简单仿制,而是在达标新时代博物馆建筑要求的前提下,利用了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形式,设计建造出符合当今农村风貌和文化氛围的建筑。

2016年12月,持续数十年的在毛泽东同志诞辰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被终止,以庄严肃穆的灯光秀、敬献鲜花等形式作为替代。历史就这样在发展着,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旧的、不利于当今生活的传统方式被新的更有意义的方式所取代,建筑也是如此。在今天我们回顾历史,重新审视陈列馆建筑的变迁,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正确了解、领会、把握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地及其纪念建筑建立的初心。将中国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更好地进行融合,以便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保持初心并发扬光大,以更好地实现这些纪念建筑的社会价值,以便更广泛地传播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革命精神。

参考文献:

[1]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曲阜孔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梁思成.曲阜孔庙之建筑及其修葺计划——梁思成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高菊村.韶山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修建始末[J].党的文献,2006(4):37-39,85.

[4]胡青坡.韶山毛澤东旧居陈列馆怎样建成的[J].纵横,2001(7):26-32.

[5]湖南省韶山区革命委员会,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韶山建筑[J].建筑学报,1977(1):1-13.

[6] 阿元.韶山毛泽东陈列馆诞生内幕[J].档案时空,2002(3):4-6.

[7]杨瑛,刘晓洁,李艳.和谐共生自然而然——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旧馆改造建筑设计[J].艺术科技,2014,27(1):252.

作者简介:刘湘平(1973-),女,汉族,湖南湘潭人,本科,文博馆员,预约管理部副部长,研究方向为文物与博物馆学研究。

猜你喜欢

纪念传播初心
特别的纪念
新黄
不灭的初心(节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日纪念广岛核爆64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