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文化使命
2021-06-08黄晓意
【摘要】“非遗”的活态传承指的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其生长发展环境的整体化,在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状态下进行的有效传承方式。它区别于单一“博物馆”式的留存样本,它结合了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的记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点点滴滴。活态传承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而“非遗”的传承不仅仅只是为了保存和缅怀风俗习惯或是传统技艺,它有着让民族文化延续、发展,以及让“非遗”活在当下的使命。
【关键词】雷山苗年;非遗;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7-096-03
【本文著录格式】黄晓意.“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文化使命——从“雷山苗年”说起[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7):96-98.
作为国内拥有最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雷山县,在08年奥运会亮相后,一直在自身苗族文化中汲取灵感,将当地丰富的“非遗”项目与当下盛行的文化旅游产业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从它们目前的村寨现状,非遗项目保护等现象来看,该县将“非遗”传承做到了整体氛围的活态化。并在其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践行着“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两手抓的口号。对外塑造了其苗族旅游文化形象,同时也履行了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职责,进而又提升了当地民族文化和“非遗”活动的经济价值。在“非遗”项目传承与民族文化生存的议题上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开发与活化:“非遗”传承的困境与使命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然而近几年非遗项目面临失传,鲜有人问津的现象比比皆是;尽管政府出台了大量优惠性政策扶持“非遗”项目,但也是杯水车薪。非遗的传承面临着两大极端的走向,一是经历着无人欣赏,后继无人的尴尬;例如石影雕,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再加上有自动化机器的替代,纯手工制作,得靠1千克左右的金钢锥手把手的凿刻,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数万次的凿击,稍大一点的作品,可能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完成。如此费事费时的工艺作品與工厂流水线下的复制品相比,却几乎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不少老艺人毕生专注的技艺,却找不到接班人。非遗技艺程序繁杂,极为考验耐心与定力,许多年轻人觉得枯燥不感兴趣,再加上老传承人不懂网络,甚至不会普通话与写字,沟通起来吃力,使得大部分非遗项目难以传承,人走技失的问题迫在眉睫。
二是部分地区非遗项目被过度开发,发展同质化。诸如云南石林的阿诗玛,传说故事铺天盖地,所到景点却寥寥带过。对阿诗玛形象的打造仅仅是形式化的复述一遍传说,对到访女游客称呼换为阿诗玛。除此之外,当地对于阿诗玛的由来,相关的创意活动及其演艺项目的展示所剩无几。对于它的传承,阿诗玛就像是一个名称存在着,对到访者来说也仅仅只是一个称谓。这类现象屡见不鲜,各地顶着“非遗”的名号,拿个民间故事,就开始画地贩卖;简单的将这些“非遗”项目复述在大众眼前,来迎合人们的探究心理,最终使得当地的文化资源被贱卖。
“不管哪一种民族文化,在今天的客观环境下,倘若还有自强不息的愿望,就必须具备自我改造,适应形势的能力。”“非遗”的传承不能只停留在保护,也不能放任廉价售卖。“非遗”只有经历活态传承,开展生产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面向市场,才能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二、文化旅游产业中“非遗”的体验与效益
雷山县拥有苗年、苗药、鼓藏节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国内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县。雷山县自2000年起开始举办大型的苗年活动,已连续20多年,被国际节庆协会组织评为“中国最具特色民族节庆”,苗年节也成为打造“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的最响亮的名片,“中国·雷山苗年”做成了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雷山县有意识的将“非遗”项目注入到文化旅游产业中,苗寨里吃住行处处具有苗族特色,彰显着特有的民族文化。“非遗”与文化旅游业结合,既是顺应了“体验”经济的趋势,亦是“非遗”项目新时代的再次革新与文化自救。
(一)活态传承赋予“非遗”新体验
1.节庆常态化
“小节天天有,大节三六九”,一年中贵州少数民族节日不少于1000个,多节庆的特点,成为雷山县的开发优势。利用传统节庆苗年,雷山县将资源整合,打造了“苗家寨寨踩鼓,人人能歌,女戴银花,男吹芦笙”的民族风情。
“2020中国·雷山苗年”从11月19日开始至12月15日结束,持续近一个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俗展演、健身运动和研究洽谈活动四大板块为主,活动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巡游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千名姑妈回娘家过苗年、千人长桌宴、全国苗歌大赛、雷公山百团大战半程马拉松挑战赛等11项大型活动;活动涵盖雷山县及其周边村寨、旅游景区,让游客全方位的感受到苗年盛况。
于游客而言,“苗年”风俗或许就是围坐在一起吃长桌宴,听苗家阿妹唱着劝酒歌,甘心喝下一杯又一杯。可在雷山县,长桌宴不再仅仅是节日的专属,走进苗寨,家家都有“高山流水”酒与长桌宴候着。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当地节庆项目常态化;为满足大众对苗族风貌的好奇,一些“非遗”项目也积极融入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2.氛围整体化
“雷山苗年”的成功除了利用好节庆现象,还离不开当地各方的通力合作。首先是政府的扶持,组织相关群众发掘当地特有的民族服饰、习俗、工艺等苗族元素,以赋予苗年更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增强当地居民的民族认同感与自信心,让民众成为雷山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家人”,切实感受到参与发展带来的归属感。
再来不得不谈的是民众的心态,他们直接影响着苗寨的走向以及“非遗”项目的传承。例如熟知的丽江古镇,街道门面多用来出租,大量的外来人口入驻,给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租金回报,而古镇却没了往日原住民所在的色彩。以相对的经济条件替换历史沉淀,实则是不划算的。而在西江千户苗寨,你能发现,街道商铺多是本地居民在经营,售卖的商品普遍都是具有当地特色的苗族手办,销售之余卖家也会热心给游客讲述苗族习俗、故事。并且道路旁经营的商铺进行了有意识的划分,避免了同类产品的扎堆售卖。当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开发,享受到了景区发展带来的好处,进而又激发了他们参与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实现了由共享到共赢。
另外,离不开当地积极对外融资与需求合作。雷山苗年经常邀请贵州省内外的众多合作代表,例如湖南凤凰县代表队,四川古蔺县代表队,从江芭莎代表队,凯里市舟溪镇代表队,游客代表方队等参与活动,并组织相关活动组分别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郑州等地进行了苗年活动宣传和推荐活动,有力助推了“雷山苗年”的开展。今年苗年,组织了广东省优秀企业家到雷山县,举办粤黔两地企业家对话高峰论坛暨雷山县产业招商推介会;组织网红主播到雷山县,开展直播带货,助力黔货出山;举办第二届公益高峰论坛,爱心企业家认领生态茶园等活动。
就雷山县的环境而言,不仅注重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就连寨子里非景区领域的新建建筑,都在视觉上沿用了吊脚楼的大体样式。虽然不是原本的木质结构,但对外墙面也统一选取了木纹图示,保证了建筑外观的一致性,同时也是加深了大众对苗族吊脚楼的符号印象,保障了苗寨建筑的整体形象。这些都促使雷山苗族的非遗项目与发展环境呈现出整体统一的融合感。
(二)以文创提升“非遗”的双重效益
1.文化价值:雷山苗族的品牌形象
“雷山苗年”的品牌打造使得当地苗族文化形象深入人心,不仅保护了当地文化与自然的再发展,让当地习俗节庆常态化,同时也扩大了其影响力,将苗族文化当中的一些典型元素推广开来。2016年“雷山苗年”还特别增设了北京分会场,围绕“时尚北京·悠然雷山”为主题举办雷山刺绣高级定制的专场跨界演出,向北京人民传递了雷山苗族亲自然,慢生活的理念,以特有的服饰展示出雷山苗族的“非遗”项目与文化。同时北京分会场还增设了千人长桌宴等一系列非遗技艺展演活动,两大会场盛况同步直播,“雷山苗年”为更多人知晓,走出了贵州。雷山苗年这个文化品牌在一次次走出去的过程中得到再造、提升。
不仅如此,雷山的苗族文化也逐步迈出了国门。早在2016年,一群身着苗族服装的中国少数民族演员在美国纽约的时代广场上载歌载舞,除了这些漂亮的苗族姑娘外,著名的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上还滚动播着的雷山县旅游形象宣传片——“千户苗寨·悠然雷山”。这是雷山县率旅发委、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雷山文化交流中心等部门在美国纽约圣安东尼奥开展的“苗疆圣地·悠然雷山”旅游文化推介暨项目合作洽谈会。雷山县此次美国行,带去了最具代表性的银球茶,带去了苗族锦鸡舞、芦笙铜和铜鼓舞,带去了苗族的超级高山流水酒,也带去了最具潜力的的“一寨(西江千户苗寨)一山(雷公山)一始祖(苗族文化)”投资项目的概念,更带去了中国神秘的苗族文化。实现真正的品牌文化走出去,让非遗与现代、商业时尚的新兴文化完美融合。品牌形象的成功塑造也使得当地的苗族非遗项目更加符合当代审美的语境,更加为人接纳。
2.经济价值:“雷山·苗年”的市场交易
贵州苗族旅游的收入,仅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旅游综合收入从2008年不足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9.91亿元,十年来增长49倍,旅游经济涨势良好。在苗年的推介会上,奔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的雷山县县长曾向推介地区的市民承诺,凡苗年期间去西江千户苗寨的群众,凭相关地区的身份证都可以免票进景区。从短期来看,似乎这一举动损失了“雷山苗年”当月的旅游交易额;可实际上,单从经济收入来说,大量吸引来的外来旅客拉动的相关旅游服务行业消费额亦是不菲。另外,旅游业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总是相辅相成。
门票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体现它实际境遇的东西,我们谈“雷山苗年”之所以成为一大节庆品牌,正是因为当地有着丰富的“非遗”及民族文化;短期免门票费只是一种宣传手段,让更多的人通过“雷山苗年”来知晓雷山相关的“非遗”项目,以此来达到弘扬苗族文化,推广雷山各县景点,增强其文化影响力才是最大的收益。相比国内一些仅仅圈禁某个项目某个地点来换取门票费,例如丽江古城,凤凰古镇之前加收景区维护费闹得沸沸扬扬,商户罢市,游客怨声载道的现象,不仅破坏了景区氛围,也损害了该景区的品牌形象,如此物化的将文化资源“贱卖”掉了。相较之下,雷山县此举恰恰更好的提供了相关一系列项目的传播渠道,带来更多的潜在消费群,从而获得未来可能更多的经济收益。
三、“非遗”产业化的职责:传承与传播
“非遗”不同于文物,它要传承,需要人为的参与。开展生产性保护,让市场去检验,或可促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历史进展的过程中,任何民族文化一旦与外界相遇,无论是接触,还是交流,或是对抗。民族文化不由自主就会面临着‘进化还是‘退化,甚至文化‘更新还是文化‘返祖的选择。”文化内容需要传承,呈现形式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选择。“雷山苗年”作为文旅品牌,以自身的努力向我们展现了“非遗”再傳承再发展的可能与使命。世界性的民族文化,究其根本,要想不断延续就必须有世界性的参照标准。而关注市场,关注受众需求则是“体验”经济的基本要求与砝码,“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也应如此。
尊重市场的作用,不代表将文化遗产挨个标价拿来就卖。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对于“非遗”的开发有着传承与传播两大职责。一方面,“非遗”如今的传承的确需要借助一定的市场作用,将“非遗”活态的融入文化旅游业,继而延续其生命力,以此保障它在当下更好的传承,获得更多人的认识与尊重。另一方面,在开发中,作为开发商,作为“非遗”的聚集地区与相关人员,都有责任杜绝有人曲解“非遗”。不能仅靠一些传说与曾经的习俗来作为卖点混淆视听,让大众了解“非遗”,也要让大众清楚如今“非遗”的真实状态;合理的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在保护“非遗”的前提下,采取创意的方式展示“非遗”,进而让更多人主动参与进来,共同保护与推广“非遗”。
“非遗”项目进入文化旅游产业,既是自身生存的一个需要,同时也给旅游业带来了宝贵的文化基因。国内“非遗”项目不少,可如何在文旅业中善用好“非遗”资源,却不是易事。对于游客来说,人们去往某地通常是冲着当地凝聚的传统与内涵;所以作为文旅产业开发,它的收益是长远的,是在未来的,是环境。“产业有一个氛围,有一个群体;是一个行业,是一种现象。”只有整体的规划,合理的开发文化资源,它才能越开发影响力越深远,自觉的形成一种生态自然的氛围,让游客一来就能深切地感受到当地的人文关怀。进而再跟上一系列相关的产业服务,来推广与巩固其文化形象,至此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做到这些,都离不开我们对“非遗”与文化资源的深刻认识,从而用创意来更好的体现它的相关价值;这其中尊重文化,传承与扩大其影响力,是一切创意产业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金光.艺术与文化—艺术的本质和世界性的民族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黄晓意(1993-),女,湖南省永州市人,硕士研究生,永州市群众艺术馆艺术创作人员,研究方向为艺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