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分析
2021-06-08李钊
【摘要】古筝是我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优美的旋律、动听的音色吸引了一大批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古筝教育不仅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还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净化人的心灵。古筝审美中有器形美、音色美、韵律美、意境美、形象美以及仪态美等审美内容。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古筝教育的审美内容,又在此基础上对古筝审美教育的方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古筝;教育;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7-063-03
【本文著录格式】李钊.古筝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7):63-65.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各国之间的文化竞争也日益激烈,为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提高我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促进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古筝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对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展古筝审美教学不仅能促使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还能促进学习古筝者的审美体验与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一、古筝教学的审美内容
(一)器形美
古筝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其外形具有典雅、细致的特点[1]。在进行古筝制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制作面板,面板的制作要求其表面平整、弧度优美、线条流畅等。面板的材料极为讲究,需要选用10年以上的桐木阳面中段进行制作。其次,要制作的是古筝的筝码,筝码也就是古筝版面两侧能引起共鸣箱产生共鸣,并起到支撑琴弦作用的物体,其形象如骏马骑行在广阔的沙漠之中。再次,要制作琴弦,琴弦垂直放置在古筝面板上,再由筝码进行分割,形成高低错落的琴面,如在水中泛起层层的波浪。最后,就是外观的制作。常见的外观工艺有雕刻、点缀、刻字、镶嵌等,这些工艺给古筝的外观增添了灵动之感,使得古筝更加赏心悦目。
(二)意境美
除了古筝的外观,在进行古筝演奏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美。学生在进行古筝学习的时候,会通过古筝曲目中蕴含的意境进行深入的体会,提升其审美能力。例如:在弹奏《渔舟唱晚》以及《洞庭新歌》的时候,这两首曲目表达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渔舟唱晚》中表达的意境是美好的、恬静的;《洞庭新歌》中表达的意境是壮丽的、秀美的,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在演奏的过程中也需要注入不同的情感。因此,在演奏的过程中表达的意境也是完全不同的。这就说明古筝演奏技巧的不同导致演奏过程中表达出的意境也是完全不同的。
(三)形象美
形象美中指的形象并不是古筝的外部形象,而是古筝演奏过程中在曲目中体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或者自然景物形象等。古筝能演奏的事物都具有丰富的意境以及多彩的姿态,通过对不同形象的演奏,能描绘出不同的景象与意境。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将曲目中蕴含的故事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明确曲目中蕴含的人物形象与景物形象等,让学生在了解曲目中蕴含思想的前提下进行模仿或演奏,增强古筝曲目中的形象美。
(四)音色美
古筝作为一种乐器,其音色也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古筝的音色是流畅的,与多数传统乐器一样,在演奏的过程中都能从音色中体会出一种空灵的美感。但是,古筝在不同人的手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古筝最动听的自然音色的控制,在演奏的过程中,要尊重古筝的本质音色,下指的力度要深浅适中,在掌握自然音色的变化之后,再学习不同弹奏技巧对音色的影响。
(五)韵律美
古筝的弹奏指法包括按、滑、吟、揉,在不同的指法操作之下,古筝产生的韵味是不同的,古筝在演奏过程中有其独特的韵味,这是很多现代乐器所代替不了的。例如:在陕西派作品中表达出的“苦音”,左手以韵补声,其表现出来的韵味也是极其凄美的。
(六)仪态美
人们在欣赏古筝演奏的过程中往往会更加注重古筝的演奏技巧或者曲目的不同,很少有人会注重演奏者的仪态美。但是,笔者认为古筝演奏者的仪态也是演奏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影响演奏者的演奏效果。如果演奏者只是单纯的进行演奏,表情以及动作过于死板,则达不到演奏的效果,但是,如果演奏者过于活泼,也不合适。因此,学习古筝的第一步就是学习古筝的标准坐姿,使得演奏者的指法如行云流水。此外其表情也需要隨着曲目以及演奏的变化而变化,提升演奏的整体性。
三、古筝审美教育方式
(一)以文化为引导
为了提升古筝的教学质量以及学习效果,就需要先让学生熟悉古筝的文化背景,学生在学习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能更深入的了解到古筝背后蕴含的意境,这不仅能提升古筝学习的效果,使得学生按照较为规范的顺序进行学习,还能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意境奠定基础[2]。为此,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的时候,需要注重古筝文化的教育,用文化知识对学生的古筝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特点的提升。所谓的古筝文化,实际上就是每一首古筝曲目的创作背景、作曲者的信息、乐曲中表述的内容等。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后,能对古筝曲目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也能更深入的体会到曲目中的特点,也能更好的表达出古筝曲目中的意境。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能利用信息化技术等为学生展示古筝曲目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拓宽教学的渠道,增加古筝教学的美感,促使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将军令》的时候,向学生阐述其创作内容是表现了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通过分析古诗词《将军令》,用其中的“佳人盼,倚阑干,横刀仗剑,戎马立前,战!战!战!”诗句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对古代将领的敬佩情感以及对当时紧张战况的初步认识,这是提升学生审美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审美观念
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于古筝的评价相对来说还不完全,对于周围的事物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体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通过古筝教学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审美观念,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时候,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学习,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3]。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能引导学生对演奏曲目进行赏析,学生在了解曲目背景之后,就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对曲目中蕴含的情感等进行具有创造力的想象,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演奏的曲目,在曲目背景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例如:教师在讲授《渔舟唱晚》这一曲目的时候,可以通过古诗词《归去来兮辞》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一句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体会古诗词的过程中既能提升其对于曲目的理解程度,让学生了解到曲目中蕴含的意境;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还能增强古筝的教学效果。
(三)将生活实际引入古筝教学之中
古筝曲目来源于生活,在学习之后,也应该归入到生活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筝教学的时候,将生活实际引入古筝教学之中既能提升教学效率,使得学生将古筝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事物用古筝的知识进行解释,促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古筝学习过程中的乐趣[4]。基于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情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体会到古筝的乐趣,同时也发现身边的美好,这是激发学生提高审美情感的主要方式。例如:教师在讲授《出水莲》的时候,能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观赏,学生通过对莲花的外观、气味、形态等观察,能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了解莲花中蕴含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以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教师以学生亲身体验为基础,对学生展开积极的引导,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的重要方式。又如:教师在教授学生《高山流水》的时候,能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参观,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真正的 “高山流水”,促使学生对所要演奏的曲目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净化,促使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四)注重教师的演示
古筝在演奏的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并不是具体的,学生很难通过具体的演奏体会到演奏过程中蕴含的情感,但是,演奏者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能通过表情、动作、仪态的方式将曲目中的情感表达出来[5]。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到演奏的精髓以及演曲目中蕴含的审美意境,就需要其充分的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在教师演奏的过程中体会到曲目中蕴含的情感,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演示的时候,学生能通过观察教师演奏的细节了解到曲目中不同阶段下指法以及技巧的不同,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提高演奏技巧,增强学生古筝演奏能力增强也有一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需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观念转变的基础上改变其教学方式,将对学生的审美教学融入到古筝教学过程之中,保证学生能在观察教师演奏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情感,还能减轻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难度,激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古筝演奏能力和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授《汉宫秋月》的时候,需要意识到这首曲子谱本较多且弹法不一,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弹法对学生进行分开展示,将其中蕴含的正规化处理以及扫弦等技巧完美的运用出来。在弹奏这一乐曲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五个问题。第一,要进行六连音的弹奏,弹奏的过程要保证音色清脆明亮,自然流畅;第二,下滑弦和上滑音止音位上节奏颤弦的弹奏;第三,上滑弦和颤弦的接续弹奏;第四,定时滑弦的弹奏;第五,长时值节奏颤弦的弹奏。学生在观察教师在不同环节对音乐的处理,能提升学生对整体音乐审美的把握,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演奏过程中蕴含的技巧。
(五)开展实践活动
在任何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都是相对的,学生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也应该融入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古筝的技巧与审美。而且,实践意识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审美感受。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对自己所处环境有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能根据不同形式的实践或者在实践的同时了解到不同形式的美,对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这种教学方式還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更加宽广的视野之下获取更深层次的审美素养。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孟姜女》的时候,能为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孟姜女》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孟姜女》是当时社会的反映,讲述了当时孟姜女寻找从军的夫君,最后在得知夫君已经死后,自杀身亡的故事。教师在教授这一课的时候,能举办实践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孟姜女与其夫君,深刻体会他们之间的爱情以及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之后,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演绎以及故事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古筝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以及古典情绪的乐器,在演奏古筝或者进行古筝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培养演奏者审美能力,促使演奏者在提升古筝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为此,教师应该通过积极引导、引入实际、注重示范、融入文化、开展实践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对自己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进行培养与提升,这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周倚帆.高校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理念的渗透[J].艺术教育,2019(9):90-91.
[2]罗燕.试析审美教育在大学古筝教学中的渗透[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9(6):220.
[3]任洲洋.高校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山西青年,2019(15):286.
[4]杨媛.新时期基于高校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北方音乐,2019,(14):164-165.
[5]董薇.试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读天下(综合),2020(3):255.
作者简介:李钊(1988-),女,汉族,河南省滑县,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