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盲人摸象”到“庖丁解牛”

2021-06-08杨敏杨金水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盲人摸象记叙文写作教学

杨敏 杨金水

摘 要 许多教师认为,记叙文写作是训练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殊不知,记叙文作为众多文体中的一种,并不具备为其他文体写作奠基的作用,记叙文写作训练只是培养学生那些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写作能力。本文以《盲人摸象》和《庖丁解牛》两个经典的寓言故事为例,探讨了在记叙文写作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审题及深入表达能力。

关键词 记叙文;基础能力;写作教学

语文教师都有训练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情结,认为记叙文写作是练习写作的基础,练好这个基础,才能顺利进入其他文体的写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是事与愿违。学生写起记叙文来,问题很多,收效甚微,更起不到为写作奠基的作用。

其实,记叙文写作只是众多文体写作的一种,它并不具备为写作奠基的作用,写作还需要有更为基础也更为重要的写作能力来支撑。当然,记叙文写作也可以训练这些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写作能力。本文就笔者讲授的一堂记叙文写作课来讨论一下写作记叙文所需要的那些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写作能力。

记叙文肯定不能简单定义为六要素齐全的文章,也不是说写人记事的就是记叙文,所以,记叙文写作不能只满足于把六要素交代齐全。记叙文的价值在于它表达出来的鲜明的思想感情。消息通讯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其价值不在于几个W,而在于其表现出来的新闻性。寓言故事也属于记叙文,它往往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曲折有趣,但其文本的价值却在寓意上。记叙文写作的训练要特别重视对鲜明思想感情表达的训练。

我们以为最好的学习记叙文的范本当是寓言故事。从寓言故事中,我们可以窥见记叙文写作的一些奥秘。

古代的先哲喜欢讲故事,也很会讲故事。我国先秦的诸子以及国外的寓言创作者的那些寓言故事讲得多好,故事本身生动形象,却又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每个故事的寓意都非常清晰明确。

这里想品品两个寓言故事,一个故事是《盲人摸象》,一个故事是《庖丁解牛》。

《盲人摸象》的故事讲的是因为盲人没有把握大象的整体形象而受到嘲笑。这个故事讲得很好,而它的寓意就更精妙了。

一些学生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时的表现,就跟盲人摸象一模一样。写作首先得审题,审题必须要整体把握住题意才行。盲人摸象的问题就在于不能整体把握,所以才闹出笑话;学生审题时也常常如同盲人一般,将部分特征视为整体特征,导致审题错误。

下面是学生以“勇气”为题写的一段话,我们看看学生在文中“摸”出了“勇气”的什么特征。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假托皇帝诏书,召集天下英雄围攻董卓。董卓部将华雄骁勇异常,先后打败盟军多名大将,盟军各将都有些惊慌失措。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关羽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关羽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华雄的头凯旋归来,举杯飲酒时,酒,还是温热的。关羽真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呀!只有拥有这样的勇气才能战胜强敌。

显然这个学生写了一种他认为是有勇气的行为,事实上这算是一种勇敢的举动。这个学生从“勇气”这个题意中摸出了“勇敢”的语义,“勇气”里边应该有“勇敢”的语义,没有“勇敢”的内容,“勇气”的题意是表现不出来的。但是,“勇气”不只是有“勇敢”,就像大象有四个树干一般的腿,但不能认为“象之体若树干”一样,“勇气”有“勇敢”的成分,但不能把“勇敢”等同于“勇气”。这个片段如果不补充必要的语义要素,“勇气”就得不到恰当的表现。

在“勇气”的写作过程中,有的学生感觉到,要写好“勇气”,还得写出自己受到激励以及激励后产生勇气的过程。比如:

在登山的过程中,我曾想过放弃,这时爸爸又说:怎么,这就想要放弃了吗?你为什么不想想那些修建栏杆的人,他们是否比你的处境更危险?更何况,在生活当中,比登山更困难的事情数不胜数,难道你都要放弃吗?于是,我又一次坚定了信念:我一定要登到山顶。之后,我听见有人说:这位小姑娘真是有勇气,连这么陡的地方都登上来了,真是值得佩服。我的信念更加坚定了。在遇到老牛背、天下绝等更险的地方的时候,我又想起了爸爸的那番话,于是我都终于登上了山顶。我还看到了飞来石、金龟求凰、金蝉望月、石壁鹤影等奇观。爸爸对我说:如果你当初放弃了,岂不是看不到如此景观了?我想起我当初的想法不禁有些羞愧。通过这次登山,我懂得了:人只有不断鼓足勇气去正视困难才能突破自我。

这个“登山”的片段不仅摸到了“勇气”中包含的“勇敢行为”这一要素,还摸出了“勇气”中还应包含“困难”这个语义,以及在受到激励后“勇气”从无到有的过程,它关注到“勇气”不像“勇敢”一样,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性格特点,而是一种需要临时调整出的心理状态。所以他写了原本退缩的状态经过父亲等外部激励最终完成挑战登上山顶的过程。这些都是“勇气”所包含的语义要素。但是表达出了这些语义要素后,本段仍然未能完整地凸显出“勇气”的题意,它仍然容易与“信念”“坚持”等语义混淆。

盲人的认知应该能够被我们所理解,因为受视力的影响,他只相信他触摸到的东西。学生写作审题时出现问题,我们也应该能够理解,那是在他的视域中他真真切切感受到的东西。

“盲人摸象”的问题是什么?是他们没有把握整体的能力。他们只能触摸到大象的局部,看不到大象的整体。如何解决“盲人摸象”的问题呢?首先必须学会睁开眼睛,只有睁开眼睛看,才能看到整体,不被自己触摸到的局部特征所迷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肯定是不能把握整体的。一头钻进作文题中,眼里只去找寻所谓的关键词关键句,却不知道这个词这个句为什么关键,这也是无法把握事物的整体的。所以必须要睁开眼睛,把握住整个题目的整体语意。

整体把握语意很重要,这是我们的共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好像也睁开了眼睛,也真实地看到了“全象”,有了所谓的整体把握语意的意识,但依然还是难以具备整体把握语意的能力。这是为什么呢?

这又让我们想起了《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庖丁说,他开始宰牛的时候看到的无一不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头的牛了。如此问题就来了,盲人因为没有看到“全象”,所以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为天下笑。可是有着一双绝好眼睛的庖丁却说,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终于从“目有全牛”进入到“目无全牛”的境界。当我们在追求“目有全象”时,庖丁却已“目无全牛”了。

如何理解这个“目无全牛”的境界呢?

庖丁说: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他现在呢,用精神去接触牛,不再用眼睛看,感官的知觉停止了,只凭精神在活动。顺着牛体天然的结构,依照牛体本来的组织进行解剖。

原来,庖丁是透过表面上整体的牛,窥探出牛的天然的生理结构。这才是更有价值的整体的牛。庖丁对牛的理解,让我们对记叙文的审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什么是整体把握,正常人看到的“全象”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整体把握,而庖丁“目无全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把握,他看到了构成这一整体的脉络筋骨,由脉络筋骨构成的整体才更有意义。

如何才算把握住了“勇气”的整体呢?只是把“勇气”看作一个混沌的整体是不行的,仅仅扣住“勇气”表面的散乱特点也是不够的,还得深入到“勇气”的内部,探视其内在的脉络筋骨,理清其蕴含的事理逻辑。

首先,“勇气”是针对“恐惧”而言的。没有“恐惧”,何谈勇气?而有了“恐惧”,就有了障礙,有碍于生活,有碍于成功,所以必须要战胜“恐惧”。要战胜“恐惧”,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恐惧”是如此强大,必须要有强大的外在的或内在的激励,才能有战胜“恐惧”的动力,动力产生了,胆量才能大起来,勇敢的行为才可能出现。所以,要写出勇气,首先得写恐惧,接着得写激励,继而写出自己内心的变化,最后才写出体现“勇气”的勇敢大胆的行为。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获得启示。

这篇课文中的“我”面临身困崖壁的困难,经由父亲的鼓励,产生了爬下悬崖的勇敢行为。正是因为课文中有大量关于恐惧的细腻心理活动描写,所以“我”鼓起勇气一步步克服困难的过程显得尤其突出。“勇气”通过恐惧这种心理,引出内外因的激励,再引出战胜恐惧的心理和行为,才能真正凸显出来。

通过进入到“勇气”的内涵,我们才能较完整地找到“勇气”所包含的完整语义要素,即身陷困境,陷于恐惧状态,受到激励,作出勇敢行为。直到这一刻,我们才算是真正地看到了“勇气”这头大象的全貌。基于这些语义要素讲故事,就能直达题意的本质层面,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记叙文写作时要看到题意的整体,审题时,不能被题目中一些自以为是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所迷惑,也不能被一些对题目自以为是的理解和联想所误导,要能看到题意的全貌,要能找到最上位的完整的语意。《庖丁解牛》的故事则告诉我们仅仅看到表面的整体混沌的整体还不够,还得深入到整体的内部去,把握其脉络筋骨。目无全牛,就是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到其本质。只有从内部把握题意内涵和其事理逻辑关系,才能准确理解和表达题意。

[作者通联:杨 敏,武汉市第三寄宿学校;杨金水,武汉市教科院]

猜你喜欢

盲人摸象记叙文写作教学
盲人摸象
记叙文阅读专练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