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渗透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策略分析
2021-06-08翟屿潼
翟屿潼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经济技术优势,从未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渗透方式更加具有灵活性、隐蔽性、煽动性、目标确定性。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维活跃和流动性强的群体,从而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和目标。当前,高校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同时,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汇聚了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力量,所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当在意识形态制度机制、队伍建设、阵地管理上下功夫,从而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进行有效防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性。
关键词:西方意识形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策略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间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科技进步的影响深远并伴随着众多不确定性,人口结构呈现出深刻复杂的变化,现行的国际秩序正在进入瓦解与重构。我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世界正在孕育着一种新格局、新模式,也需要面临新工业革命、新的全球问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西方一些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鼓吹“中国威胁论”,以各种方式向中国肆无忌惮地宣扬“民主”“自由”“人权”价值观,不断诋毁、攻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思想还未完全成熟,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警惕性不足,容易被误导,形成错误认识,危害大学生思想健康和成长成才。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现状及特点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松过对我国经济上的制裁和思想文化上的渗透,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西方一直将中国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中之重。
特别是进入21世紀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举世曙目的辉煌成绩,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坏我国国际形象,借口阻碍和打压我国经济政治发展。2020年,西方国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新冠肺炎疫情污名化中国,捏造事实,将疫情暴发的责任“甩锅”给中国,抨击我国社会制度,抹杀我国为世界人民健康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疫情期间某些中国留学生被西方价值观所同化和误导,在公共媒体发表不当言论,也侧面反映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高校学生的严重冲击。
进入新时代,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从未停止,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思想活跃的高校学生成为其重要目标人群。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正在采用更加灵活和隐蔽的途径手段,加紧对我国实施意识形态渗透,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特点
在当今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一是灵活性。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西方意识形态传播的路径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推销意识形态的主要媒体工具。电脑、手机等工具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运用,让信息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各类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QQ、抖音等App,都成为思想价值观传播的集散地。其中不乏一些西方国家操纵和培植的网络大V、意见领袖,通过发表信息和言论,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二是隐蔽性。文化的渗透本身就带有长期性特点,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是西方价值观在命名上的隐蔽性,他们将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包装成“普世价值”“普世伦理”“大众文化”等,推崇“意识形态的终结”“历史的终结”,这些名称极具诱惑力,容易吸引价值观不稳定的大学生盲目崇拜。另一方面是渗透内容上的隐蔽性。西方国家通过输出电影、歌曲、书籍等文化产品,来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使大学生在感官刺激中降低心理防线。同时,西方国家的新闻报道多歪曲客观事实,利用中国社会内部的矛盾唱衰中国,用雾霾、食品安全、民生、腐败、教育等问题散播中国“崩溃论”和社会“不公论”[1],隐蔽程度非常高。例如,西方一些影片中,出现带有批判共产主义,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强调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文化和思想,使一部分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信仰迷茫等特点。三是煽动性。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煽动一些人的情绪来制造社会矛盾和动乱。大学生已经受到一定的教育,他们已经具备认识世界的能力,理论上也能够辨别善恶,但是他们毕竟缺乏社会经验,思想前卫、活跃,在别有用心的引导和煽动下,极容易产生不理性和不正确的认识。四是目标确定性。西方国家在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其根本目的是推行符合本国利益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战略,推动本国利益目标的实现。高校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是西方国家渗透意识形态的重要人群。
二、高校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路径更加多样和灵活,增加了高校的防范难度,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容易受到冲击。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完全成熟,面对着多元化和碎片化信息,还不能进行有效甄别、辨别和筛选,容易轻信一些错误言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有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意识淡薄,与政治保持疏离,既不了解,也毫无兴趣,在面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过程中,很容易失去应有的立场。对西方国家放大和夸张我国社会内部问题的情况,大学生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很容易偏激和失控,转而批判和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平台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高校近年来也在构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加强了对多媒体平台的建设。但是,一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网络媒体缺乏吸引力,理论解读内容枯燥,信息更新慢,多照搬时事新闻,缺少多角度、接地气、有温度的信息传播方式,也说明高校对新媒体网络平台的研究建设不足,未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导性,导致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这就给西方意识形态以可乘之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学生们更容易被披着多元化、角度新外衣的西方意识形态所吸引和诱惑,如果缺少及时有效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必然会给大学生思想带来不利影响。
(三)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相对缺失
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缺乏完善的体系机制,未在充分了解大学生行为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构建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案制度。一方面,当前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仍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手段和方式上沿用课堂、谈心、社会实践等旧有模式,很难与西方意识形态通过网络的多元化相抗衡。另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部分高校在选拔教师的时候学历和层次占比稍重,对思想状态和工作能力的考察占比稍弱。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利用网络打造具有思想引领的教师形象的能力略显不足,缺少在学生中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型”教师。
三、高校在意识形态阵地领域的重要作用分析
(一)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
高校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一定离不开对我国高校的渗透,他们采用吸引中国留学生、互派访问学者、学术交流等各种形式,加紧对当代青年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同时,高校也是党外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不管是青年学生,还是教师学者,他们的思想都比较活跃,对新的思想观念呈现出接纳、包容、适应性强等特点。高校的人文社科研究,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最新成果,反映着社会发展趋势。所以,高校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刻不容缓。
(二)高校汇聚了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力量
党外知识分子,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不可或缺的特殊力量,将党的理论主张和方针政策及时传达给他们,有利于巩固党的统一战线,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发挥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同时,加强对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与引导,可以强化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设力量,从而发挥引领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政治生态和学术生态,从而汇聚意识形态建设力量,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大学治理机制。
四、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策略
(一)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体制机制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要种好“责任田”,守好“主阵地”,高校党委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肩负起意识形态安全这一重大的政治责任。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制度层面上,制定具体可行的高效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制度,进一步规范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将其作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如,中国政法大学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一把手负主体责任——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各级党组织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将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目标,进一步加强了对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体系化和制度化,使工作责任明确、有章可循。同时,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针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定专项方案,突出实用性和可行性,防止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流于形式、陷入虚化,要用制度使工作强化、固化、实化。要积极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评价体系,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科学评价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成效。首先,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多元性协同综合治理过程,将是否坚持了党的领导作为考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其次,全面评价广大师生,包括党外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包括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思想认同的程度。再次,还要全面评价广大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度,评价是否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进行有效传播。最后,还要深入评价对党的最新理论的运用程度,是否坚持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运用到教学管理实践中,是否将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大政方针贯穿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
(二)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
健全高校意识形态机构设置,成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建立相关部门,如师德建设委员会等,统筹教师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在教师中,开展意识形态安全理论与工作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水平,注重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指导,帮助教师了解大数据时代信息平台的特点和规律,引导教师开拓思维,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以更加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尤其要下力气,培养一批思政课教师,因为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用理论武装大学生思想、提高大学生道德情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职责,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使命的主要践行人,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三观,不断强化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所以,思政课教师要精挑细选,挑选有坚定信仰、有理论功底、有较强的政治判断力、深厚的政治情怀,能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从根本上引领大学生思想,能够有理有据地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驳斥,让大学生从内心信服教师,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度。除此之外,要加强高校安全队伍建设,就要下力气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够硬、业务能力够强、思想水平够高,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的互联网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建立骨干网络评论员制度,引导思想觉悟高、党性修养好的大学生担任评论员,让大学生影响大学生,将更多大学生加入主流舆论阵地中,引导其在网络空间进行发声亮剑,防范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抹黑中国言论进行坚决驳斥,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阵地管理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阵地管理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强网络阵地管理。大数据时代,得网络阵地者得天下,因为互联网是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主战场,只有抓住了对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才能赢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校園新媒体平台的建设。要优化宣传内容,重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宣传,加强学生的党史、国史教育,强化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要优化宣传手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微课、网络辩论赛、“九一八”事变纪念日、网络爱国歌曲创作等彰显爱国情感,在网上也能感受到强大的中华文化感召力[2]。在新媒体宣传中,用大学生容易接受、感兴趣的方式和语言风格,对热点事件进行科学理性又接地气地分析判断,多结合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提高可信度,传播正能量,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正确引领,打造一个学生乐于观看、乐于接受、乐于传播的主流新媒体平台;优化网络监督,及时针对热点事件进行舆情监控,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将大学生产生的不良思想倾向扼杀于萌芽阶段。建立网上舆情分析机制,一方面对网络舆情进行解读和把握,另一方面准确及时地发布有关信息,占领网络舆情阵地,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宣传社会正能量。二是加强对讲座、会议、报告会的监管,按照“一会一报”制度,严格管理校内学术活动,同时对校内刊物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意识形态不出问题。三是加强校园社团管理。实行社团规范化管理,所有社团活动要经过社团联合会秘书长、团委专职教师的审批,严把意识形态关。对出现的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的活动,要坚决禁止,并进行分析研判,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找出问题症结,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确保校园社团在传播正能量和主旋律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加强对高校内部出版物的管理,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建立意识形态审核领导小组,层层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严格审核流程,坚持问题导向,严格规范意识,引导高校相关人员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把意识形态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同时,不断强化出版导向的管理,把好“出口关”,绝对不让存在意识形态问题的内部资料或刊物流出,危害大学生思想健康。对出现问题的相关资料,要严肃追究责任。
总之,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从未停止,还出现了很多新特点,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维活跃和流动性强的群体,从而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和目标[3]。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有组织、有方向、有目标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要夯实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以阵地为载体,优化宣传内容、方式,强化网络监管,规范校园活动和社团的管理,从而有效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不断提高广大师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性,切实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
[1]吕海升,宋颖.新媒体环境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及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9).
[2]谢斐.新媒体视域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及防范路径[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8(5).
[3]杨丽莎.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背景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