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STEM高职教育监测指标体系及其启示
2021-06-08苗天潮
苗天潮
摘 要 国家STEM教育监测指标体系是监测STEM教育运行状况和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也是对STEM教育进行科学规划、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美国高职STEM教育监测指标体系是美国从国家层面展开的对STEM教育现状进行监督和考察的重要系统,具有指向对象全员性、评价内容综合化、体系呈现发展性等特点。其依据“输入—过程、环境—输出”框架,设计了一套综合性、系统性的指标体系。其中,面向实际和未来的设计理念、系统化的指标体系构建和多主体参与的互动过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美国;STEM教育;高职教育;教育监测指标体系
美国政府一直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STEM)人才视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资源。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美国政府启动了新增100万STEM学生的行动,同时,推动了一系列提升STEM人才培养质量的计划[1]。然而,新近的报告指出,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所希冀的实现更多人、更公平、更包容的STEM教育并未实现,同时,也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上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计划获得了成功[2]。因此,政府决定开发一套用于监测STEM高职教育现状和质量的指标体系,以期能够清晰识别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图景。STEM高职监测指标体系(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Higher Vocational STEM Education,以下简称“监测体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相似的,STEM教育在我国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打造新时代的STEM教育亦成为共识。在这一过程中,构建一套能够展现我国STEM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的监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将对美国监测体系进行介绍,以此管窥其中有助于我国STEM高职监测指标体系搭建的经验。
一、美国国家STEM高职教育监测指标体系概况
相较于院校、学区和州的高等教育评估,美国国家层面的评估一直发展缓慢。如今,STEM高职教育监测系统虽已在院校、州层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就整个国家而言,还缺乏科学、可靠的证据予以呈现[3]。为切实地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基于各个利益相关者,构造了一个辐射全员、涵盖全国、持续跟踪的国家层面的监测指标体系。
(一)全员式的评价对象
STEM高职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在于实现每个人更好的生活[4]。为达成上述目标,一个反映每一名STEM高职学习者及其相关者的监测体系应运而生。
监测体系旨在通过对2年制和4年制等各类型高校的监测,搭建起一个覆盖全美所有教育单位的大型数据库。由于该数据库具备跨地域、多类型等特点,使得其能够为准确刻画全美STEM高职教育现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外,监测体系不僅会对STEM高职学生进行跟踪,同时也会对所有参与到STEM学习中的学习者进行记录。在此过程中,监测体系也将会对学生的性别、民族、身体状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情况予以统计,以此呈现出全美范围内STEM学习者的数量和身份特征。
监测体系还会对其他与STEM高职教育有关的对象进行关注。现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多样性能够为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更多支持[5]。多样化的教师队伍不仅会为不同民族和背景的学生提供一个更为适合的互相交往氛围,同时,也有利于不同背景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生活和专业的学习上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绩效[6]。因此,教师群体也就成为了监测体系的一个对象群体。其中,教师的性别、民族、身体状况等人口特征及其教学行动将被记录在监测体系之中[7]。
(二)综合化的评价内容
监测体系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采取综合化的方法。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忽视不同学科、地域、类型高校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选取共性指标来表征STEM高职教育图景;二是指不仅选取单一数据,同时选取联合数据来构建指标,以此在刻画教育系统状态的基础上,更好地呈现STEM高职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STEM教育不仅包括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而且也包括社会科学的学习[8]。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使得监测体系很难通过某个指标或某几个指标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表征。在这样的背景下,监测体系就选择了带有普遍性和共识性的内容来进行测度,例如教学方法、教师构成、毕业情况等。
(三)发展性的评价设计
监测体系的建立将会形成一个覆盖全国高校的数据系统,与以往的结果运用不同。此次监测体系并不希望由此生成一个新的大学排名,而是希望借此形成一个能够反映国家STEM高职教育现状,进而获取相应提升策略的证据源[9]。可见,为实现既定目标,需要监测体系采用发展性的评价设计模式。具体而言,其主要体现在指标的开放性、数据源的包容性以及评价运用的服务性三个方面。
指标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指标体系的形成过程之中。监测体系指标的确定经历了“遴选”“征询”和“再遴选”三个环节。在第一阶段的“遴选”过程中,专家学者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展开多次对话、讨论,经过反复协商,最终确定一套指标体系。之后,为广泛吸收利益相关者参与,专家们通过网络向公众咨询有关对“初定稿”的意见和建议,即进入“征询”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公众,还是院校代表,亦或是学者均可对“初定稿”提出相关质疑,并要求相应答复。最后,专家们会对“征询”过程中所获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再讨论,并最终确定经“再遴选”的指标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在“再遴选”后所公布的指标体系方案中,专家们也指出了该方案仍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在每次施测后均对指标体系进行检验和修正。在这一过程中,监测体系的指标就不仅具有了可靠性,也具有了开放性。
数据源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数据库的搭建之中。监测体系的信息收集有三种可供选择的策略。第一种策略将借助既有的官方数据库(例如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简称“NCES”)来获取相关信息,这类数据库的优点是覆盖性强、成本小、方便快捷[10]。该策略的最大挑战是需要对原有数据库进行较大改造,特别是需要增加个体层面的信息。第二种策略则是将私人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库进行匹配。私人数据库中的数据往往存有大量个人层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与公共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配对,通过加权的方式估算全国高职的STEM教育图景。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公私数据库之间的衔接、信息安全、成本、私人数据库的质量等就成为了必须要面对的问题[11]。第三种策略就是自建数据库,亦是监测体系正在采用的策略,即打造一个全新的数据库,以此涵盖所要测量的内容和单位。无疑,自建的数据库会有极大的弹性:一是由于它的数据结构和既有指标体系的结构保持了一致;二是由于数据单元以学生为基点,这就使得自设的数据库能够更好地包容现有的若干联邦和私人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各方为应对不同调查而浪费的资源[12]。
评价结果并不作为对高校进行排名分等的工具,其只是国家STEM高职教育现状图景的客观呈现。监测体系将会把第一次测试结果作为基线数据进行保存,并连续多年对相关指标进行跟踪,以此来对STEM高职教育状况进行整体监控。此外,监测体系还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校,按照性别、民族等人口特征进行跟踪,以此助力各阶层、各民族等不同群体学习STEM的人数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比例。最后,无论是关涉教育质量的指标,还是关注教育公平的指标,都会经由监测系统向联邦政府和相应高校进行报告,这些信息将会成为联邦政府和高校推动STEM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二、美国国家STEM高职教育监测指标体系框架
监测指标体系搭建起以掌握STEM核心知识与技能、实现STEM平等、实现多元与融合性发展以及培育充足数量的STEM毕业生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总目标。同时,借鉴奥斯丁(Austin)的系统框架,即“输入—过程、环境—输出”框架(Input-Process,Environment-Output,以下简称“I-PE-O”),监测体系将“三位一体”总目标划分为了11个子目标,以此构成了完整的监测指标体系框架[13],见图1。
(一)注重平等的输入环节测度设计
输入环节是教育活动的开始,其决定了身处教育环境和接受教育活动的个体的水平和特征,对于整个STEM高职人才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上述水平和特征,即STEM素养,监测体系并未予以测量。这是因为STEM素养本身是一个很难量化的指标:一是不同的行业、学校与社会对于学生的STEM素养期望存在差异;二是STEM领域的发展速度极快,如果对素养进行确定且分级,很可能使得与社会相符的、新兴出现的一些素养被忽视,进而可能影响相应人才的培养;三是STEM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能力本身就是难以测量的[14]。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监测体系在设计的时候,就拒绝对STEM素养进行评价。与此同时,制定监测体系的研究者们指出:“虽然与STEM质量相关的素养难以被评定,但是,与质量一起构筑STEM高职教育卓越的平等却必须予以测量。”[15]此外,近来的研究也表明,团队成员的多样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研究效率和效果,特别是在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时候,这种多样性团队所具有的优势更为明显[16]。因此,为了实现STEM高职教育的使命,监测体系将实现STEM平等、多元与融合性发展视作在输入环节主要予以关注的目标。
(二)注重效用的教育过程测度设计
教育过程是指基于教师、教材、教具等影响学生学习体验的课内和课外活动的总和。显然,理想的教育过程就是为学生提供优质、充足的课内外活动,进而实现学生STEM素养的提升和足量人才的养成。就学生的STEM素养养成而言,基于證据的教学过程和持续改善的教学实践被委员会视作保证学生获得良好教学体验、收获更多有益经验的有效保障。就足量人才的养成而言,监测体系并未提供一个可以用于价值判断的基准数字或区间。毕竟,STEM高职教育内蕴无限的价值,其不仅能够满足未来STEM相关职业人才的需求,也可以为非STEM职业人才提供支撑,亦可以为整个人类更好地理解技术时代的生活、生产和发展提供帮助[17]。因此,监测体系更多关注STEM人才持续供应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能够确保STEM学生学习顺利完成的基本课程完成度、STEM领域学生保留率和2年制学院向4年制大学转换过程中STEM领域学生所占比例便被视作了表征STEM人才持续供应能力的关键内容。
(三)注重支持的教育环境测度设计
教育环境是围绕在教学过程和学生成长周边的一系列影响学生学习体验和教师教学的氛围、文化和制度的总和。在教学场域内,教师与学生是两个核心主体,教育环境就是影响双方及其互动的情境性和制度性因素。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认证机构等也会影响教学过程及学生的STEM能力成长,但是,其并非直接影响高校的STEM教学,其也未被纳入到此次监测之中。换言之,这里的教育环境主要聚焦于系、院、校这一传统的高等教育场域之中[18]。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环境应助力两个目标的实现:一是实现个体STEM素养的提升;二是实现平等、多元和包容性的STEM教育。就STEM素养实现而言,打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基于证据的教学实践和重视教学的大学文化最为关键。就平等、多元和包容的STEM教育的实现而言,其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院校制度的重塑。在改造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实现教师队伍个人身份特征的多样性是关键。一方面,教师的多样性意味着整个机构的一种包容性氛围,这将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另一方面,多样性的教师队伍对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具有积极意义。一系列研究都指出,大学教师队伍的多样性将极大改善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及其发展状况[19]。
(四)注重数量的输出环节测度设计
输出环节的测度是对整个高职STEM人才培育工作的一种最终测度。输出环节主要针对多样性和人才供给能力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文凭或相应证书的获得成为了理解输出环节质量的关键。文凭或相应证书的获得是证明个体完成STEM学业的一个最为关键的指标,它不仅赋予了学生某种社会承认的资质,同时,也为社会发展能够获得健康血液提供了保证。无疑,充足数量的文凭获得者以及充满多样性的STEM毕业生将会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最为强大的动力。
三、美国国家STEM高职教育监测指标体系表征
指标是借助证据对某一现象、运行状况或目标达成的一种说明[20]。监测指标体系就是涵盖众多指标,进而实现更为丰富、翔实信息呈现的综合体。美国国家STEM高职教育监测指标体系基于3个主目标、11个子目标,搭建起一个涵盖22个指标的综合性指标体系。
(一)测度掌握STEM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指标
监测体系共有7个具体指标来对目标1的实现予以监测,其主要围绕教学环境和教育过程展开,具体包括基于证据的课内和课外教学、持续改善的证据、教师教育、教学激励、教师效能和教师发展。其中,实现有效教学被视作完成这一使命的关键。既有的研究表明,不适切的教学方法不仅无益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且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21]。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采用基于证据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绩效,例如主动学习教学法、同辈导师教学法、学业咨询等[22]。然而,考虑到基于证据的教学方法数量众多、类型繁杂,监测体系并没有采用清单式的列举来框定相关教学方法,而是采用了一种识别策略来避免列举法可能引致的误入和缺漏。具体而言,监测体系设计了三种识别有效教学的方法:一是查看该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被大多数文献所支持;二是查看该教学方法是否由坚实的理论引出并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三是查看该教学方法是否已经通过了严格验证方法的检验。只要满足上述条件之一,则可以被视作是一种基于证据的教学方法。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有效的教学都需要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来实现。因此,监测体系中融入了相应的指标来考察师资队伍的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且长久的工程,既存在入口管理,也存在过程优化。在这里,监测体系主要聚焦于师资队伍的存量,同时,由于素质测量往往存在巨大误差,监测体系便选取了更具发展性的指标来作为教师质量的代理性表征,即教师获得的继续教育情况。在这一过程中,理想的培训被要求至少符合三项要求:一是培训时长至少要达到四周;二是对教师相关的实践进行反馈;三是要注重对教师观念的重塑。同时,监测体系要求教师提供可证明其改善教学的相应材料。另外,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缺乏系、院的支持已经成为阻碍教师使用基于证据的教学的巨大阻碍[23]。因此,监测体系还重点设计了若干指标来对此问题予以关注。在这一过程中,监测体系将教师采用基于证据的教学作为判断其教学绩效的关键指标,同时,对院校规定进行了考察,即查看院校是否将上述指标与人事奖惩和晋升相联系。监测体系希望通过重视教学、重奖教学的评价方式来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向。
(二)测度STEM平等、多元与融合性发展的指标
监测体系共有11个具体指标来对目标2的实现予以监督,即实现平等、多元和包容的STEM教育。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指标,有必要对上述三个概念进行深入理解。所谓平等,是指为所有学生提供同样质量的服务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所谓多元,是指让国家各个族群、各个阶层的群体都能够参与到高职STEM教育教学中来;所谓包容,就是要形成一种对各类学习者均予以尊重、支持的氛围和行动体系。在三者之中,平等是核心,是另外两种理想状态得以实现的基础。为实现上述目标,监测体系着重从输入环节、教育环境和输出环节三个维度进行考察。
输入环节是完成多样性人才培养的起点,也是关键。在这一过程中,监测体系力图从三个方面对平等性进行测度:一是学生获得高质量前修课程的平等性;二是学生保持STEM课程的平等性;三是学生获得基于证据教学的平等性。研究显示,在美国第一学年选择STEM课程的学生数量已经从2007年的33%上升到了2014年的45%,但最终获得STEM学位的人数却依然只有33%。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人群未能获得高质量的前修课程,且这类人群高度集中于黑人、少数族裔、社会经济地位较差等弱势群体之中[24]。无疑,这就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支持来帮助学生成长,例如提供分班教学、过渡课程设计、辅导课程、提供学习手册等。另外,一些研究也指出,弱势群体的学生更可能退出高职STEM的学习[25]。显然,这些均不利于多样性高职STEM人才队伍的养成。因此,将上述内容纳入监测指标体系,以期通过长期的监测实现对当前状态的改善。
教育环境是影响STEM人才培育多样性的又一重要环节。长期以来,非主流群体一直受到刻板效应或其他潜在偏见的影响,这极大制约了相关群体在STEM领域中学习[26]。若要克服这一问题,就必须打造一个充满多样性的STEM高职教育场域。监测体系试图从教师队伍、院校建设两个方面来进行推动:一是通过监测体系对教师队伍进行考察。其中,教师队伍多样性与学生群体多样性之比和教师队伍多样性与拥有研究生学位的人数之比是其考察的重点。一方面,既有研究已经表明,多样性的教师队伍有利于多样性学生学习兴趣和相应能力的养成[27],因此,前者被用来表征有利于多样性学生成长的一种环境要素;另一方面,拥有研究生学位被视作有资格进入高校从事教职工作,通过对比当前教师的多样性水平,有助于确认未来教师队伍多样性水平的限度,亦可以发现是否存在某些群体参与程度的不足,还可以探讨是否存在阻碍某些群体进入教师队伍的潜在壁垒。二是通过监测体系对院校建设进行考察。包容性的教学场域内蕴含着平等多元的理念,是多样性STEM高职人才培育的重要支撑。为营造这种氛围,监测体系重点对学生的包容性感知、教师的包容性感知和院校的具体实践进行测度。
出口环节则是对高校STEM教育平等、多元和包容性建设的重要检验。在这一过程中,监测体系试图通过三个指标对STEM赋权的效果和效率进行结果测度。就STEM赋权的效果而言,监测体系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予以考察:一是通过记录各类群体在不同学科、不同类型高校中获得的STEM文凭或证书的情况来估计一个综合性的STEM赋权情况;二是通过记录2年制学院向4年制学院转换过程中各类人群的情况来考察转换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差距和潜在壁垒。就STEM赋权的效率而言,监测体系主要通过个体获得STEM文凭的时间来进行考察。与中国不同,美国学生顺利完成高职學习的时间差异性较大,其中,很少有学生能在2年之内完成高职STEM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少数族裔、有色人种、社会经济地位较差的群体,其获得学位的时间往往更长。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研究者认为与院校环境可能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对其进行考察有利于更为深入地了解美国高职STEM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多元和包容性情况。
(三)测度充足数量的STEM毕业生指标
监测体系共有4个具体指标来对目标3的实现予以监督,其主要围绕教学过程和输出环节展开。其中,构建学生愿意学、能够学、顺利学的教学体系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就教学过程而言,监测体系主要对前修课程、STEM课程和2年制与4年制之间的转换进行了重点关注。大学的课程设计应考虑到大学新生之间的异质性,因此,大学应通过设计丰富、合理的STEM前修课程来助力新生学习意愿和能力的生成。其中,前修性的语言、数学和计算机课程最为重要。贝利(Bailey)指出,为了更好地开发、设计和执行前修性课程,应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对学习前修性课程的学生进行及时评估和反馈;二是要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学业咨询,以确保其了解各个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应将大学知识融入到前修性课程的教学之中;四是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28]。无疑,通过良好的前修课程设计和实践将会极大助力学生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完成前修课程后,要想获得STEM文凭,还需要系统地对STEM课程进行学习。然而,学生往往因为缺乏引导,出现选课过于繁杂且不成体系的情况,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未能形成系统的STEM知识和技能,进而影响学生文凭的获得。不仅如此,研究还显示,现有STEM课程的教学观念存在一定问题。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总是假定部分学生在STEM领域中存有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就使得STEM教师在学期初始总是试图将一些不适宜的学生排除出STEM领域,这就往往导致教师根据经验或喜好对课程进行不恰当地设计和执行,进而引致了大量学生的流失。因此,监测体系希望通过考察STEM课程的保留率来获得与之相关的更多经验性的证据。
此外,监测体系还对2年制学院中学习STEM专业的学生向4年制大学转换的比例进行了考察。未来的社會需要构造一个适宜终身学习的网络,打通2年制学院与4年制大学之间的转换通道,对于培养未来人才和赢得全球竞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2年制学院在教学质量、职业取向、学术期待方面与4年制大学有着明显不同,但是,其并不妨碍个体进入,也并不妨碍学生在4年制大学中完成自己的相关学业。因此,监测体系对2年制向4年制之间的转换进行了情况监测,进而希望能够将此比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以培养更多高质量的STEM人才。
就输出环节而言,监测体系对获得STEM文凭的人数进行了统计,以此作为一个衡量最终STEM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指标。借此,希望通过获得动态的经验数据,为未来的STEM高职人才培养、引进等提供基于证据的建议。
四、美国国家STEM高职教育监测指标体系的启示
美国国家STEM高职教育监测指标体系的搭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基于面向实际和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吸引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最终搭建一个互相支撑、互相促进,且能够呈现全国STEM高职教育发展全图景的高效工具。无疑,借鉴这一有益经验将会助力我国新工科建设、助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面向实际和未来的设计理念
监测体系的核心理念就是面向实际和未来。在这里,面向实际主要有四层含义:一是注重国情,将监测体系纳入到整个国家的政策环境和现实环境中进行考量,这就使得监测体系能够真正被运用到实践之中;二是注重证据,即注重选用基于证据的指标,例如其充分强调了基于证据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将其列为核心指标予以监控,正是由此,才使得监测系统的结果能够获得广泛认可和尊重;三是承认局限性,即承认监测体系的限度,例如一系列外在于一般高等教育场域中的因素都被剔除在体系之外,正是基于对局限性的承认,使得监测体系的问题能够更加聚焦,其可信度也更高;四是承认多样性,承认不同高校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承认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肤色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例如监测体系的对象是全美所有高校及其学生,其在对各类高校、学科和不同学生进行考察的过程中,都要求尽可能地基于相似性将其聚类后再进行考察和判断,无疑,这种充分尊重异质性的监测体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为相关院校、个体提供帮助。在这里,面向未来的监测体系的设计理念有三层含义:一是注重发展性。首先,整个监测体系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监测系统,其目的是为美国高职STEM教育提供稳定的、可靠的数据;其次,监测体系本身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例如其在每一次的监测之后,都会向公众、专家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咨询,以期获得针对自身监测指标、监测过程等内容的改进;最后,监测体系本身的目的之一就是服务并推动STEM高职教育更好地发展。正是这种发展性的理念,使得监测体系可以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二是注重平等性,强调对未来的尊重,强调未来多方合作的重要意义。首先,监测体系希望助力全体美国国民都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STEM高职教育,特别希望能够对当前存在的弱势群体进行赋权;其次,监测体系希望自身也可以与周边环境进行平等、和谐且对双方均有益的互动。三是注重终身性。监测体系始终强调2年制学院与4年制大学之间的贯通问题。这种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将有助于未来STEM高职人才的培养和人口质量的提升。
(二)系统化的指标体系构建
美国国家STEM高职教育监测指标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其目标与目标之间、指标与指标之间的互动和支撑。监测体系在目标设计过程中,强调目标之间的相互支撑与契合,例如提升学生掌握STEM知识和水平的程度与实现平等、多元和包容性的STEM教育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撑,与此同时,前述两者又是实现培育充足数量毕业生的重要保障。
美国国家STEM高职教育监测体系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于框架与指标设计的动态性。监测体系建基于“I-PE-O”这一教育流程基本框架,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同时,这种动态性使得监测指标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无疑,这就为共生、互助、有机的监测指标体系生成提供了动源。此外,这种动态性的框架设计也助力了监测体系本身的反馈系统生成。所谓反馈系统,就是指监测体系可以从每一次的“I-PE-O”循环中发现偏离预期目标的要素,特别是可以通过“输出环节”来对整个监测对象的实践结果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监测体系可以对输入、过程、环境进行快速反馈。显然,这种反馈系统亦是监测体系发展性理念的又一种体现。
(三)多主体参与的互动过程
美国国家STEM高职教育监测体系的生成过程体现了专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就专业性而言,其突出表现在监测体系制定委员会的组成上。监测体系制定委员会共有17名成员,主要由大学校长、副校长、院(系)主任、非营利组织成员、一线教师和科研人员组成,其中除了一名成员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外,其余16名成员均为博士研究生学历,学科涵盖物理、化学、神经科学、心理、教育、政治等STEM的各个领域,每一名成员均有较高的学术和社会声誉。就开放性而言,其突出表现在监测体系制定过程中的透明性和交互性:一是在指标确定过程中,其广泛地邀请包括高等教育机构、评估机构、政府、企业、普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参与指标确定的讨论和论证,以此期望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来使指标设定更加透明、公正和有效;二是在数据库建设的路径选择上采取更具包容性的策略,即在自建数据库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已有数据库的建设,进而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获得更大的效益。此外,监测体系的应用也强调全社会的参与和协同。一方面,希望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来让其本身系统得到持续优化,进而实现监测体系生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加入到对评估结果的使用中来,特别希望高校能够根据评估结果和自身特点来提升自身教育水平。
参 考 文 献
[1][3][8][9][12][14][15][18][24]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higher Vocational STEM Education[M].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8:13.14.15.22.30.177-183.28.87.39.91-92.113-115.
[2]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Barriers and Opportunities for 2-year and 4 year STEM Degrees: Systemic Change to Support Studentss Diverse Pathways[M].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6:1.
[4]GURIN P, DEY E L, HURTADO S, et al. Diversity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ory and impact on educational outcomes[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2002,72(3):330-366.
[5]陳竹韵,陶宇女.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分析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8(8):76-80.
[6]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Integrate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Data System[EB/OL].[2019-08-03]. http://nces.ed.gov/statprog/handbook/pdf/ipeds.pdf.
[7]DYNARSKI S M, HEMELT S W, HYMAN J M. The missing manual: using 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 data to track postsecondary outcomes[J]. NBER Working Papers, 2013(1):53-79.
[10]AUSTIN, A. Promoting evidence-based change in undergraduate science education[EB/OL].[2019-08-03]. http://sites.nationalacademies.org/cs/groups/dbassesite/documents/webpage/dbasse_072578.pdf.
[11]FREEMAN R B, HUANG W. Collaboration: strength in diversity[J]. Nature, 2014,513(7518):305.
[13]CARNEVALE A. P, SMITH N, MELTON M. 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EB/OL].[2019-08-03]. https://cew.georgetown.edu/wp-content/uploads/2014/11/stem-complete.pdf.
[16]UMBACH P D. The contribution of faculty of color to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06(3):317-345.
[17]PLANTY M, CARLSON D.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indicators: a practical primer for research and policy[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10:4.
[19]KOBER N. Reaching students: what research says about effective instruction in undergraduat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5:1-15.
[20]HAAK D C, HILLERISLAMBERS J, PITRE E, et al. Increased structure and active learning reduce the achievement gap in introductory biology[J]. Science, 2011,332(6034):1213-1216.
[21]HENDERSON C, BEACH A, FINKELSTEIN N, et al. Facilitating change in undergraduate STEM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An analy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11,48(8):952-984.
[22]CHEN X. STEM attrition: college studentspaths into and out of stem fields[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13:103.
[23]MCGEE E O, MARTIN D B. You Would Not Believe What I Have to Go Through to Prove My Intellectual Value! Stereotype management among academically successful black mathematics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11,48(6):1347-1389.
[25][28]BAILEY T, JEONG D W, Cho S W. Referral, enrollment, and completion in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sequences in community colleges[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10,29(2):255-270.
[26]李玉静.职业教育系统性治理的内涵与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0(13):1.
[27]ANTONIO A L. Faculty of color reconsidered: reassessing contributions to scholarship[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2(5):58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