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脑瘫患儿下肢姿势矫正训练及康复护理
2021-06-08陈蓉曹志文黄琴
陈蓉 曹志文 黄琴
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科,长沙 410000
脑瘫指的是胎儿在出生之前到出生之后30 d内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造成的姿势不正常或中枢性运动障碍〔1〕。按照运动功能损伤,脑瘫有双肢瘫、单肢瘫、四肢瘫、三肢瘫,然而全部类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特征均表现为不正常的运动行为〔2〕。痉挛型脑瘫约占全部脑瘫类型的70%,此类型患儿主要是由于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增高及原始反射的残存,导致其有效运动的受阻,从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例如异常姿势、异常运动模式等〔3〕。通常对痉挛型脑瘫的治疗是经过康复中心对患者进行比较专业的康复训练,这对患者的运动能力可明显改善,护理效果较好〔4〕。然而如果患儿长期保持不正常的姿势,就会造成运动及姿势的不正常程度加深,甚至会发生变形、痉挛脱臼等状况,对康复效果造成严重影响〔5-6〕。本文拟痉挛性脑瘫患儿下肢姿势矫正训练及康复护理,为临床矫正痉挛性脑瘫患儿下肢姿势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36例设置为康复组,另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36例设置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与痉挛性脑瘫诊断标准相符〔7〕,②不需要使用辅助器具能够单独行走10 m,③年龄2~8周岁,④18个月之内没有进行过外科手术。排除标准:①第一次诊断发现髋关节半脱位或完全脱位者;②存在重度的运动功能障碍者,即GMFCS属于Ⅳ或Ⅴ级;③不是单纯性的痉挛性脑瘫者;④不配合下肢姿势矫正训练者。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2.0~7.0岁,平均(4.83±1.03)岁;偏瘫14例,四肢瘫9例,双瘫13例。康复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2.5~8.0岁,平均(5.36±1.41)岁;偏瘫17例,四肢瘫11例,双瘫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向患儿家属介绍护理方式、运动方式指导等。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及下肢姿势矫正护理:(1)康复护理:①医护人员需每天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肉实施按摩,并协助患儿进行肌肉放松运动,同时与家长进行交流,详细介绍护理措施,以便家属对患儿进行照顾;②痉挛型脑瘫患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肢体运动障碍,因此于运动中会出现行动不便,护理人员需协助患儿进行肘关节伸展运动,通常2次/d,30 min/次;③踝关节康复护理需使患者于床边进行足背屈曲运动,达到放松肌肉的目的;④对患儿实施推拿按摩,促进其血液循环,使肌张力降低,肌肉痉挛缓减,通常于早晚各1次,30 min/次。(2)下肢姿势矫正护理:①直立:患儿挺直上身,保证髋、膝关节伸直,脚掌与地面完全接触,头部保证于正中位,对患儿的肩部和腰部进行控制,双脚维持与肩同宽,夹紧的同时对双脚外缘进行控制;②靠站:双手放于身体两侧,躯干保持同臀部一起紧靠墙壁,双脚保持与脚同宽,脚掌与地面完全接触后进行固定;③扶站:对患儿进行鼓励,使其站立,从背后进行支持,引导患儿前后左右摇摆,确保身体平衡;④盘腿坐位:伸直患儿背部与腰部,屈曲膝关节,外展屈曲髋关节,臀部双侧均匀负重;⑤伸腿坐位:伸直患儿下肢,防止拱背坐,抵住其背部于患儿背后,使用双手于腋下穿过,双肩顶住患儿双肩,避免内收其肩胛骨;⑥膝立体位:使用手托住患儿胸部,另一只手抵住臀部或者是双手放于患儿髋部,促使患儿收拢双膝,膝关节屈曲为90°,髋关节进行充分伸展,躯干同大腿位于同一平面;⑦步态矫正与步行训练:借助平行杠练习正确的步行脚印,或者使用助行器,若是尖足患者可以使用足托。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膝-踝关节协调性的指数。临床疗效评价标准〔8〕:①显效:患者肌张力降低超过2级或恢复正常,肌力增加超过2级或恢复正常,平衡力明显增高;②有效:患者肌张力有1级降低,肌力有0.5~1级增加,平衡力有所提高;③无效:患者肌张力没有降低、肌力没有增加,平衡力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粗大运动功能量表〔9〕:包含88项内容对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6个月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其中包括站立位、坐位、爬与跪、翻身与卧位、跑跳与行走五个能区,分别为39分、60分、42分、51分、72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为5个能区的总分÷5,评分越高、功能越好。膝-踝关节协调性的指数〔10〕:选择步态周期的关键点是按照国际上规定的划分步态周期的方式进行,因为比较于正常步态,大部分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步行过程中,脚与地面的接触不正常。研究中将步态周期定义为左足连续两次接触地面所用的时间。膝-踝关节协调性指数使用了步态周期的6个点,分别是右足离地、左足着地、右足着地、右腿摆动中期、左腿摆动中期及左足离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康复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6.11%)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康复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儿膝-踝关节协调性的指数比较
除右足着地之外,两组患儿相应的肢体于步态各关键点膝-踝关节协调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膝-踝关节协调性的指数比较
3 讨论
脑瘫指胎儿在出生之前到出生之后30 d内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造成的姿势不正常或中枢性运动障碍,如产程缺氧、早产等因素〔11〕。脑瘫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各种姿势不正常或中枢性的运动功能障碍,通常会并发智力、感知、言语障碍等〔12〕。按照运动障碍性质临床实践中将脑瘫分为不随意运动、痉挛等,有相关文献表明,小儿发生脑瘫的概率为2‰~2.5‰,患有痉挛型脑瘫约为60%~70%,且逐渐增加〔13-14〕。痉挛型脑瘫的患病部位主要是锥体束,临床表现为人体的肌张力提升、不是对称性的运动与姿势不正常,对患儿的肢体运动造成严重影响〔15-16〕。
如今康复护理是常见的护理痉挛性脑瘫患者的方式,通常需进行预先的安排和计划〔17〕。首先,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家属沟通,对护理方式和注意事项进行预先的介绍,提高患者家属的配合度。其次,护理人员需协助痉挛型脑瘫患者活动肢体,包括伸展踝关节与肌张力等,每天进行2次,每次保持30 min。最后,护理人员要及时跟进患者的恢复情况,达到康复护理的目的。
下肢姿势矫正训练是为痉挛型脑瘫疾病设置的合理、科学的护理方式,其深化了康复护理,使训练的进度得以保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康复训练的效果〔18〕。患有痉挛型脑瘫疾病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的肌肉张力亢进,造成姿势不正常,残存原始反射,很容易导致固定不正常的姿势,使关节变形萎缩的风险概率增加〔19-20〕。对患者实施下肢姿势矫正训练,能够对肌肉张力进行调节,促进患者的生长发育,对不正常的姿势进行矫正〔21〕。通过对患儿姿势进行训练,矫正不正常的姿势,使患者建立比较正常的运动形式,通过护理人员的指导,能够获取基本的生活技能,进而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提升,对患者粗大运动进行改善〔22〕。本研究结果说明通过对患儿进行下肢姿势矫正训练及康复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肌张力、提升肌力、改善平衡力。实施下肢姿势矫正训练及康复护理的患儿相应的肢体于步态各关键点膝-踝关节协调性明显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患儿,这说明通过对患儿进行下肢姿势矫正训练及康复护理能够增加膝-踝关节的协调性,从而改善患儿的下肢姿势。
综上所述,痉挛性脑瘫患儿行下肢姿势矫正训练及康复护理能够显著降低肌张力、提升肌力,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