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阶段健康教育路径化护理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患者 疾病认知、身心应激及自护能力的影响
2021-06-08季培沛
季培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鼻科 450000
慢性鼻窦炎(Chronic Sinusitis,CS)为一种以鼻塞、头痛、头晕、间断的鼻腔分泌物、嗅觉改变等为临床特征的耳鼻喉科常见病,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及时、原有鼻腔疾病者在过度劳累、受凉等因素下均有可能演变为慢性鼻窦炎。近年来,其发病率随着空气污染的日渐严重也有上升趋势,临床主要以鼻内窥镜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创伤小、效果佳等优势,但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相关、治疗、手术、预后等方面的认知,可能出现紧张、焦虑情绪,表现生理、心理应激反应,不利于手术的正常开展及术后的康复〔1-3〕。分阶段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在全面评估患者、综合分析其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需求后,制定有目的性、时间性、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路径表,护理人员结合路径表实施护理,同时及时掌握患者情况以灵活应用路径表,进而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目前,分阶段健康教育路径化模式已在临床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关于其用于鼻窦炎护理干预价值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本研究拟探讨慢性鼻窦炎行鼻内窥镜术的患者段健康教育路径化护理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且与纳入要求相符的CS患者102例。诊断标准:①参照崔永军〔4〕编著的《耳鼻咽喉诊疗指南》中的依据,结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结果确诊;②CT检查提示有鼻窦黏膜改变;③内镜检查可见中鼻道黏膜肿胀、存在分泌物;④伴或不伴嗅觉灵敏度减低、咳痰、头晕、头痛症状;⑤单或双侧鼻腔出现非持续性流脓性涕、鼻塞持续时间不少于8 w。纳入标准:①诊断明确;②无手术禁忌证,符合鼻内窥镜治疗指征;③病例资料完整;④不存在精神疾患和语言、表达、理解障碍,具备配合完成研究的能力;⑤入组对象与家属在了解研究情况后,表示自愿参与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严重脏器系统疾病者,②手术、麻醉过程不顺利者,③入院接受治疗前已经接受过规范鼻窦炎治疗护理。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两组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取平卧位,麻醉成功后于Karl Storz德国产内镜系统辅助下定位病灶,逐步清除病变组织,根据个体情况开放筛窦、扩张上颌窦、额窦口。最后填塞止血,常规抗感染治疗。
1.2.2对照组 提供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病房环境介绍、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服务、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宣教采用传统形式,主要涉及简要做出入院指导,根据麻醉方式术前通知患者饮食方式,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需准备用物;患者术毕安返病房后告知家属其应采取的体位、饮食情况,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定期复诊。
1.2.3观察组 常规护理措施同对照组,同时采用分阶段的路径化健康宣教干预,具体如下。
1.2.3.1准备工作 组建由护士长担任领导、监督角色的专项小组,组员为3位护士(高年资护士不少于2名);组员主要负责查阅病例资料、与患者及家属共同等形式评估其疾病认知程度,在主治医生治疗计划引导下,结合患者在不同治疗环节可能存在的健康教育困难与需求,制定出全面、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健教表”,同时将患者需要掌握的出入院、围术期、康复期等方面知识整理为知识手册;组织科室护士接受统一培训并接受组员的考核。
1.2.3.2具体实施 参照健康教育路径表实行阶段化的干预,见表2。
表2 观察组分阶段健教路径表
1.3 观察指标
①疾病认知:由该院2名耳鼻咽喉专科护士参考文献〔5-6〕、结合健康宣教所涉及内容并经不断修改最后制定出疾病知识调查问卷评估认知情况。问卷由10项组成,采用护士逐项提问方式开展,其中不能作答或答错均计为0分(不知晓);部分正确计为1分(部分知晓);完全答对计为2分(完全知晓)。于入院时、术前1 d、术日晨、出院前1 d调查。②身心应激:以心率(HR)、收缩压(SBP)、SCL-90心理健康症状测评量表〔7〕中焦虑(10项)、恐惧(7项)、偏执(6项)3个因子评估患者的身心应激;量表各项目采取5级评分法,1分(自觉无此问题)~5分(此症状强度、频率严重)。③自我管理能力:随访3个月,记录并统计3个月内病人坚持鼻腔冲洗、遵嘱服药、清除鼻腔囊泡、定期复诊的情况。④自我管理能力 :借助由Schwarzer等编制的、经汉化处理的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8〕评价出院时、随访3个月时两组病人的自我效能。该量表由2个维度共10条目组成,分别是共性管理、症状管理,各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计分,1~4分表示完全不正确~完全正确;得分越高,提示患者自我效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疾病认知比较
入院时两组疾病患者知识调查问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 d、术日晨、出院前两组的评分均有所上升,但观察组评分在这3个时间点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疾病认知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身心应激比较
干预前,两组HR、SBP、SCL-90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对照组HR、SBP值较观察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焦虑、恐惧、偏执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身心应激比较
2.3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自我管理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n(%)〕
2.4 两组自我效能比较
出院时,两组的GSES自我效能量表症状管理、共性管理维度评分与总分均差异不明显;随访3个月,观察组该量表2维度评分与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比较(分,
3 讨论
目前,鼻内窥镜术借助鼻内窥镜下清晰的术野,手术医生能尽可能地看清病灶,不破坏鼻腔、鼻窦原有的正常结构与黏膜,确保通气功能不受限。有学者曾提到,由于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疾病相关知识的误解,这极有可能引起患者焦虑、紧张、消极等情绪,无法较好的配合整个诊疗过程,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及术后康复保健,易引起医患纠纷、护患矛盾〔9〕。因此,不难发现加强CS鼻内镜术患者的健康教育对巩固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术健康教育的文献报道并不少见,但是该领域在路床路径指导下采用阶段式的健教的报道鲜见〔10-12〕。
李黎等〔13-14〕研究表明,遵循临床路径要求制定出的健康教育引导护士按标准流程展开有序、分阶段的护理,这种形式贯穿患者自住院、手术、出院的整个过程,同时减小了护士沟通、教育水平差异给健教效果带来的不良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入院时两组疾病知识调查问卷评分差异不明显;两组在术前1 d、术日晨、出院前评分升高,但观察组评分在这三个时间点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分阶段健康教育路径化干预能有利于患者疾病认知程度的提高。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观察组的健康教育依据患者治疗护理各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需求为出发点,制定符合临床实际的阶段化教育表,不同阶段给予患者对应应了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宣教的无序、紊乱、错漏,因此,能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与治疗。本研究术日晨两组患者的知识评分低于术前1 d,这可能与手术将近患者较前紧张有关。干预前,两组HR、SBP、SCL-90三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对照组HR、SBP值较观察组变化明显,表明干预后观察组的HR、SBP比较稳定,数值变化不大,提示患者生理应激较小;此外两组焦虑、恐惧、偏执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健康教育能有效缓解心理应激,改善患者的焦虑、恐惧等症状,分析原因,可能与观察组在临床路径基础上采用分阶段的健康教育,根据治疗、手术进展实施有针对性的宣教,这在增强患者疾病认知、纠正错误认识的同时,缓解患者焦虑、恐惧、偏执心理,稳定生命体征,降低出现身心应激的可能。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较对照组好,可能是因为通过分阶段健康教育,患者有序的、有时间性的了解并掌握疾病自我护理相关知识,意识到自我管理对疾病预后的重要性,进而调动其配合治疗护理,强化了其遵嘱服药、鼻腔冲洗、定期复诊等行为。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GSES自我效能量表2维度评分与总分差异不明显,随访3个月时观察组该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分阶段健康教育路径化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这可能是因为通过有计划的、规范性的阶段化健康教育,患者在出院后仍然定期接受科室电话随访、持有知识手册、有疑问及时咨询科室,这使得其健康知识水平在院外也能得到提升,调动了其主动参与到术后康复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患者共性管理、症状管理、自我效能。
综上所述,为CS患者提供鼻内窥镜术治疗对提高患者疾病认知、缓解身心应激反应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效能,促进术后康复。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