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并轨对银行存贷款定价的影响*
——基于银行净息差的实证分析
2021-06-08杜崇东张婉琳孟娜娜
杜崇东,张婉琳,孟娜娜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培训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21)
一、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从形式到实质的变革
利率市场化主要包含取消利率管制、建立完善的市场化利率形成与调控机制两方面内容。尽管利率行政管制已经基本放开,但是利率市场化并未最终完成。换言之,利率市场化改革仅在形式上基本完成了市场化,但是从本质上实际利率运行并未实现完全的市场化。
(一)利率双轨制带来掣肘
利率双轨制是指在我国利率体系中,受管制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与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并存的一种利率体系。利率双轨制下的双轨指的是执行基准利率定价的“政策轨”与执行市场利率定价的“市场轨”的合称。利率双轨属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分阶段结果。中国人民银行在2018年第一季度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指出: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双轨并存。
利率双轨制存在诸多弊端,容易导致各期限利率尤其是中长期利率很难反映实际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并进一步加剧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此外,利率双轨制还会导致一系列套利行为,最为典型的就是银行存款“搬家”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银行负债的同业化、短期化,降低了银行资金稳定性,并进一步导致银行资金成本的上升。
(二)我国现行利率体系结构
目前,我国利率体系主要包括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两大类(见图1)。政策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政策利率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影响市场利率,从而给金融机构以及实体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市场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主要包括债券回购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两类。
图1 我国利率体系结构
(三)利率并轨的进展与最终目标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步入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步,即“利率并轨”。利率并轨的方向是基准利率的“政策轨”与市场利率的“市场轨”合并,最终弱化,直至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调控与传导机制(见表1)。截至目前,利率并轨存在着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传导不顺畅、政策利率锚定不清晰、市场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较弱等诸多问题。
表1 利率并轨的历程
利率并轨的最终目标包括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与机制,积极培育Shibor、短期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基础利率等市场利率,作为金融机构存贷款定价的基础,弱化金融机构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依赖性;在内外部条件成熟时,明确政策利率取向,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最终实现全面利率市场化。利率并轨的主要任务在于培育市场化的基准利率,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提高金融机构定价能力。利率并轨改革能够消除利率决定过程中的垄断性因素,促进银行业有效竞争,降低银行面临的高风险溢价,使得银行能够更加准确地开展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的风险定价。
二、政策利率影响银行负债与资产的理论分析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想状态
1.央行确定政策利率
央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SLF、MLF、TMLF、PSL、逆回购等方式(统称“广义再贷款”)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从而影响社会货币供应量,调控宏观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每种投放方式都会形成一个投放利率。央行会选择其中一个或者多个投放利率作为重要的政策利率,形成市场中的基准利率或利率走廊上限。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创设常备借贷便利SLF,使其在货币市场发挥利率走廊上限的积极作用。当市场利率较高时,银行会转向利率较低的SLF,使得市场利率很难超越SLF利率,从而实现利率走廊的上限作用。
2.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的传导
央行通过多种形式的广义再贷款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确保广义再贷款的政策利率给市场利率带来一定程度影响。央行下调政策利率使得市场利率随之下调。与此同时,货币市场中的主要利率品种(如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DR007以及中长期国债利率等市场利率)是银行制定各类业务(尤其是存贷款)利率价格的关键参考。由此,政策利率通过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对银行存贷款利率产生显著影响。
3.市场利率到银行存款利率的传导
除吸收存款外,同业负债成为商业银行负债端的重要来源。存款利率与同业拆借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银行选择通过吸收存款还是同业负债以获得资金。理论上而言,当两种负债来源的成本不相等时,银行就存在套利机会,且能够通过两个市场的相关操作获得收益。
4.银行负债利率到贷款利率的传导
银行运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确定其贷款利率。当存款利率与同业拆借利率均下调时,银行负债成本会下降,那么根据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确定的银行贷款利率也会随之下行。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就能够以更低的贷款利率发放贷款。此时,银行确定贷款利率的依据是FTP,即在FTP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成本及费用,考虑市场竞争、客户关系和信用风险等因素,综合确定贷款利率。如果贷款利率是浮动利率,银行会选择一个合适的“锚”(如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即新贷款基准利率),通过在“锚”上加点或者加倍的方式来确定贷款利率。
在理想状态下,货币政策实现了从政策利率、市场利率、存款利率再到贷款利率的有效传导(见图2)。在该模式下,央行只需调整政策利率,便可实现市场利率的调整,进而影响存款利率,以及银行整体负债成本,进而影响贷款利率,由此社会参与主体获得信贷资金的成本随之变动,从而影响社会投资、消费等实体经济方面。央行通过调节政策利率来影响实体经济的调控策略属于典型的价格调控。
图2 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过程
(二)存款基准利率影响银行负债利率的基本原理
假设中央银行发行基础货币B。期限均为一年的存款和同业负债,年化名义利率分别为rd和rnl,其他业务成本率分别为cd和cnl。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忽略银行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获得的利息收入。银行通过存款获得可用资金的实际成本为:
银行通过同业负债获得可用资金的实际成本为:
式(1)与式(2)存在三种关系:
在式(3)的第一种关系中,即式(1)小于式(2)时,意味银行通过吸收存款获得可用资金的成本低于通过同业负债获得可用资金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会增加存款规模,然后在同业市场中借出资金,以获得套利机会。在式(3)的第二种关系中,即式(1)大于式(2)时,意味着银行通过吸收存款获得可用资金的成本大于通过同业负债获得可用资金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会降低存款规模,从同业市场中借入资金,以获得套利机会。只有在式(3)的第三种关系中,即式(1)等于式(2)时,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同业负债获得可用资金的成本相等。此时,银行不存在套利机会,且银行存款利率rd为:
式(4)显示,同业负债利率rnl变化,会带来存款利率rd的调整。同业负债利率rnl运行于银行间,取决于同业市场的资金供求,并由货币市场利率决定。存款利率rd运行于银行与存款人之间,受制于存款基准利率(政策利率)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同业负债率rnl和存款利率rd很难实现同向的有效调节,这也为市场创设套利机会。这些套利机会存在的根源就在于利率双轨制。由此也可以看出,利率并轨有助于缓解、甚至消除市场套利,创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从而有助于商业银行更为合理地开展存款定价。
(三)银行负债利率影响贷款利率的基本原理
尽管央行已经放开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但是依然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导致银行贷款利率受到贷款基准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共同影响。利率双轨制制约了商业银行存贷款定价能力,尤其是贷款定价能力。
1.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机制
假设银行运用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开展贷款定价时,涉及存款、贷款、短期债务和资金管理四个部门,具体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机制见图3。
图3 银行内部资金价格转移机制
在图3中,rd为存款利率,Rd为内部存款利率,rnl为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利率),rnp为央行短期借款利率(政策利率),R为短期借款利率,rl为贷款利率,Rl为内部贷款利率。
2.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与银行存贷款利率定价
(2)短期债务部门。银行短期债务B来源于同业拆借资金NL和央行短期借款NP,B为银行短期债务部门获得的资金。那么,银行的短期债务总额即为式(7)。短期债务成本率为式(8)。
此时,短期债务部门的期末财富和营运成本分别为:
(3)资金管理部门。贷款部门的资金需求为L,资金管理部门会结合贷款资金需求,合理安排负债结构,以统筹银行资金运用。根据资产负债平衡表得出式(11)。
此时,资金管理部门的期末财富为:
其中:k为成本调整参数,B/L为短期债务与贷款之比,反映银行的流动性状况。δ为B/L的预期目标值。当B/L偏离目标值δ时,资金管理部门就会产生二次型的偏离成本,具体表示为:
依据均值-方差准则,求存款、资金管理以及贷款三部门的最优化解,得到以下方程:
根据式(14)-(17),银行贷款利率rl取决于银行内部贷款利率Rl、营运成本、风险因素(信用风险、利率风险,以及两类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银行的风险偏好等因素(见图4)。银行存款利率rd由内部存款利率Rd、营运成本、利率风险以及银行的风险偏好决定。由式(18)可以看出,在FTP定价机制下,银行在确定贷款定价时,除了考虑内部资金价格、营运成本、风险偏好、风险因素之外,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结合式(14)-(18)可以看到,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相互影响,市场风险溢价、政策溢价以及存贷款基准利率等因素均是影响贷款利率的重要外部因素。在利率并轨期间,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传导不顺畅带来货币市场套利行为“滋生”问题,存款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不顺畅给银行带来定价失效问题很难在短期内有效解决。
图4 银行贷款利率的形成
(四)利率并轨面临的障碍
1.货币政策调控以数量调控为主
利率并轨的最终结果是实现货币政策由数量调控转向价格调控的转型。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依然体现为以数量调控为主。例如,央行不会为了降低利率而无度投放基础货币,银行信贷的投放受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及流动性要求等多项监管指标约束。2017-2018年间,由于债券发行监管趋严导致债券发行成本提高,加之市场利率上行,银行贷款需求大幅增加,进而导致银行贷款利率也随之上升。从表象而言,市场价格的上行带动了贷款利率的提高,但是究其本质发现,这依然是数量调控的结果,而非价格机制发挥主导作用。
2.银行存款利率刚性
货币政策实现由市场利率向存款利率的有效传导是打通货币市场与存款市场的关键所在。作为银行的最主要负债形式,存款伴随着较高的居民储蓄倾向,与实体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并呈现极强的稳定性特征。由于存款的特殊性,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必须吸收较高比例的存款作为其开展资产业务(尤其是贷款业务)的主要资金来源。例如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的同业负债占比不得超过总负债的三分之一。
3.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不完善
我国银行贷款利率于2013年已经基本全面放开管制。对于贷款定价能力较强的银行而言,银行能够根据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开展贷款资金定价。然而一些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定价能力很弱,由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开展贷款定价转向运用FTP开展贷款定价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调整与适应。
三、利率并轨对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净息差与存贷款定价的关系
鉴于银行存贷款定价机制较为复杂,利率市场化对存贷款定价的影响机制难以具体分析,本文选择净息差(Net Income Margin,NIM)作为反映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能力的代理变量进行实证检验,具体计算公式为:
采用式(19)计算净息差的原因在于:第一,存贷款利率对于净息差的影响是直接的,影响存贷款利率任何一方的因素都会对净息差造成影响,且影响净息差的因素也是影响银行存贷款利率定价的因素。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影响贷款利率的因素同时也会影响到存款利率,若仅分析利率并轨分别对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的影响则不够客观。第二,净息差能够作为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直接指标,且净息差越高,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但同时银行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净息差,各类成本与风险因素决定了银行需要将净息差维持在合理区间,从净息差角度分析利率并轨对存贷款定价影响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合理有效的净息差管理可以促进银行对其资产负债结构不断优化,持续改善其经营策略和措施,以提升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绩效水平。
(二)银行净息差的测算与比较分析
本文以2011-2018年为统计时间段,选取了33家商业银行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数据源于Wind数据库、各银行年报、《中国统计年鉴》等,针对个别数据缺失的问题,本文采用前后相邻年份的统计数据均值来代替,部分使用上一年度的统计数据来代替。
将所有银行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6家。第二类,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9家。第三类,城市商业银行,包括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南京银行等18家。
从全样本数据的统计特征来看,2012年到2018年间,所选的33家样本银行的净息差平均值为2.722,最大值为3.175、对应年份为2012年,最小值为2.191、对应年份为2018年,最小值相对最大值下降了近31%(见表2)。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变化较为明显。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市场竞争不断加强,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水平不断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在减弱,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
表2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表(单位:%)
从分样本数据的统计特征来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样本的净息差平均值为2.866,最大值为3.255、对应2012年,最小值为2.415、对应2017年,最小值相对最大值下降了近25.8%。股份制商业银行样本的净息差平均值为2.582,最大值出现在2012年,为3.176,最小值为2017年的1.983,下降幅度近37.6%。城市商业银行样本的净息差平均值为2.707,最大值为2012年的3.124,最小值为2018年的2.165,下降幅度近30.7%。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最大值均出现在2012年,最低值为2017年或2018年,说明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伴随利率并轨的步伐,各类商业银行净息差变动步调基本保持了一致,即不断降低。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均值最低,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国有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均值最高,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三)模型构建
以已有的文献为基础,目前研究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影响因素的模型主要在传统的市商模型(H-S模型)上进行拓展研究(Ho和Saunders,1981)。该模型认为资产负债结构、信用风险、风险厌恶程度和交易规模等因素均会对银行净息差产生显著影响。H-S模型的数学等式具体为:
在式(20)中:S代表银行净息差,a、b代表的是银行向企业、个人、政府部门提供存贷款时,存贷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浮动值。α/β代表银行的市场结构。δi2/2指的是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R代表银行管理决策层的风险偏好程度,Q代表银行的交易规模,δ代表信用风险。根据该模型可知:银行的风险偏好程度、信用风险、交易规模均与银行净息差呈现正相关关系。
Maudos和Solis(2009)在传统的市商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更加综合的模型,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该模型的数学等式具体为:
在式(21)中:C代表管理决策层的风险偏好程度,R代表银行的平均运营成本,σl2代表信用风险,σM2代表利率风险,σIM代表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的协方差,bN代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基于模型(20)和模型(21)的推论,本文利率并轨对银行净息差影响的实证检验,主要包括两步:一是在模型(21)的基础上,实证检验利率并轨对银行净息差水平的影响机制,即分析利率并轨对银行交易规模、管理决策层的风险偏好程度、信用风险、运营成本和中间业务五类因素(过程指标)的影响;二是在模型(20)的基础上,将利率并轨作为解释变量,银行交易规模、管理决策层的风险偏好程度、信用风险、运营成本和中间业务五类指标作为控制变量,进一步实证检验利率并轨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效果。
(四)指标说明与趋势分析
本文选取了商业银行微观财务数据,并据此测算实证检验涉及的其他相关指标,具体包括:
1.利率并轨程度指标(IRL)。该指标以一年贷款基准利率与SHIBOR之差进行衡量。IRL指标即直接反映了利率的市场化程度,也反映了利率并轨程度。2012年以来,IRL指标取值不断降低,反映了利率市场化程度持续增高。
2.银行交易规模。该指标以生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Interest-bearing Assets to Total Assets,IAT)作为衡量标准。生息资产是由银行利息收入业务产生的资产,生息资产越多,表明银行的贷款量越大,银行获取利息收入的业务量越高。
3.管理决策层的风险偏好。该指标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CAR)作为衡量标准。资本充足率要求越高,反映银行管理决策层的风险偏好越强。
4.信用风险。该指标可用不良贷款率(Non-performing Loan Ratio,NLR)来衡量。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属于信用关系。借款人违约风险属于银行最为普遍的信用风险。不良贷款率越高,银行的信用风险越高。
5.运营成本。该指标以运营成本与资产的比值(Operation Cost Ratio,OCR)作为衡量标准。伴随着利率并轨推进,银行业市场竞争加剧,银行积极寻求通过各类措施提高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追求更高的利润。运营成本越低,银行稳健、可持续发展能力越高,抵御风险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6.中间业务。该指标以非利息收入(Non-interest Income,NII)作为衡量标准。随着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银行中间业务种类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越来越高,进而使得银行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表3 全样本银行各指标数据的年均值(单位:%)
(五)利率并轨对银行净息差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实证检验以利率并轨程度(IRL)为解释变量;交易规模(IAT)、管理决策者的风险偏好(CAR)、信用风险(NLR)、运营成本占比(OCR)、中间业务(NII)为过程变量;净息差水平(NIM)为被解释变量。
1.利率并轨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机制分析
为了验证利率并轨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机制,本文结合多元方差分析,利用stata15.0软件开展实证检验,测算利率并轨程度(IRL)与交易规模(IAT)、管理决策者的风险偏好(CAR)、信用风险(NLR)、运营成本占比(OCR)、中间业务(NII)等五个过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4)。根据表4的相关系数矩阵结果显示:
表4 IRL与IAT、CAR、NLR、OCR、NII相关系数矩阵
第一,利率并轨程度(IRL)与交易规模(IAT)显著正相关。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利率并轨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交易规模(IAT)即生息资产比重不断下降,原因在于:伴随着利率并轨,银行间竞争不断加剧,盈利空间不断缩小,与此同时,市场上新型金融理财产品和贷款渠道不断丰富,客户的选择越发多样化,客户粘性降低,银行的存款端与贷款贷业务量不断减少,而中间业务不断拓展,成为银行新的盈利渠道。交易规模(IAT)与利率并轨程度(IRL)正相关也符合当前的基本现实。
第二,利率并轨程度(IRL)与管理决策者的风险偏好(CAR)、信用风险(NLR)、运营成本占比(OCR)、中间业务(NII)均显著负相关。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越高,管理决策者的风险偏好(CAR)也会随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降低风险,银行会倾向于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进而使得银行利息收入占比逐步降低,由此管理决策者的风险偏好(CAR)、中间业务(NII)与利率并轨程度(IRL)负相关符合基本现实。此外,随着利率并轨程度不断深入,银行面临严峻考验,为了保证盈利,增加利息收入,在贷款端会出现审核放松、无抵押贷款等吸引客户的方式,最终造成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信用风险(NLR)与利率并轨程度(IRL)呈负相关符合实际。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传统的运营模式(如扩大网点数量、增加营销人员、加强存贷款的推销等)需要进一步优化,在经营策略和方式上亟待转型升级,银行的运营成本占比(OCR)与利率并轨程度(IRL)呈负相关,与目前我国银行的经营模式尚需改善提升,运营成本占比不断增加的现状相符。
2.利率并轨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效果分析
为了考察利率并轨对银行净息差的实际影响效果,本文以净息差水平(NIM)为被解释变量,利率并轨程度(IRL)为解释变量,交易规模(IAT)、管理决策者的风险偏好(CAR)、信用风险(NLR)、运营成本占比(OCR)、中间业务(NI)等5个过程指标为控制变量,利用 stata15.0软件开展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回归分析。鉴于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的统计量为9.12,且P值为0.1671(不显著),因此选择混合回归估计方法开展实证检验。此外,为了考察利率并轨对不同类型银行净息差影响的异质性,进一步对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三类银行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根据表5回归结果显示:信用风险(NLR)、中间业务(NII)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为负,利率并轨程度(IRL)、交易规模(IAT)、管理决策者的风险偏好(CAR)、运营成本占比(OCR)对银行净息差影响均为正,且各控制变量对不同类型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均呈现显著的异质性。具体表现为:
第一,利率并轨程度(IRL)对银行净息差(NIM)影响显著为正,即随着利率市场化水平提高,银行净息差水平会逐步降低。究其原因在于:利率并轨过程中,银行的竞争压力较大,竞争态势严峻,交易规模受到影响,以期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减缓交易规模的降低,长此以往,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值将会减少,净息差水平也随之不断下降。但可以预测的是:当利率并轨完全实现后,我国商业银行经过不断的适应与调整,战略实现转型升级后,将在更加市场化、开放化、多样化的金融大环境中找到新的盈利平衡点,因此净息差水平也将逐渐形成平稳态势。此外,利率并轨程度(IRL)对不同类型银行净息差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表现为利率并轨程度(IRL)对城商行影响最大,其次是股份制银行,最后才是大型国有银行。
第二,信用风险(NLR)对不同类型银行净息差水平(NIM)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异质性,表现为信用风险(NLR)对城商行、全样本银行净息差水平(NIM)的影响显著为负,但是对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净息差水平(NIM)的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在于:不良贷款率除了反映信用风险高低之外,还与银行自身经营特点、政策因素、环境因素等息息相关,这也使得信用风险对不同类型银行净息差水平的影响呈现异质性特征。
第三,中间业务(NII)对银行净息差水平(NIM)的影响显著为负,且中间业务(NII)对大型国有银行净息差影响最大,其次是股份制银行,最后是城商行。原因在于:中间业务不同于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它更侧重的是利用银行自身软硬件条件,在不断开放的金融市场中,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类产品,也是现在客户消费群体中需求量非常大的一类业务。当前经济大环境下,金融市场越来越规范化、多样化,金融服务产品品种繁多、定制化与个性化十足,利率并轨导致银行存贷款端的盈利能力受阻,净息差水平降低,为了保证利润,中间业务成为了有效的平台,非利息收入反而增加,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
第四,运营成本占比(OCR)对不同类型银行净息差水平(NIM)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异质性,表现为运营成本占比(OCR)对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以及全样本银行净息差水平(NIM)的影响显著为正,但是对大型国有银行净息差水平(NIM)的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运营成本占比越高,表明银行的经营管理效率较差,银行面对利率并轨的大趋势,并没有做好战略调整和策略转变,仍然固守传统的经营模式。银行的核心战略是银行持续稳健经营,保持利润水平的最重要根基,面对利率并轨,银行管理决策层如果不能够及时止损,加快战略转型升级,将在市场化的大潮中难以继续前行。另一方面,大型国有银行存在显著的“威廉姆森”组织不经济,运营成本占比高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且运营成本降低难度更大。
第五,管理决策者的风险偏好(CAR)对不同类型银行净息差水平(NIM)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异质性,表现为管理决策者的风险偏好(CAR)对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净息差水平(NIM)的影响显著为正,但是对城商行与全样本银行净息差水平(NIM)的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在于:管理决策者的风险偏好(CAR)越高,银行信贷冲动越强,信贷规模越高,净息差水平也就越高。
第六,交易规模(IAT)对不同类型银行净息差水平(NIM)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异质性,表现为交易规模(IAT)对大型国有银行、城商行净息差水平(NIM)的影响显著为正,但是对股份制银行与全样本银行净息差水平(NIM)的影响不显著。
表5 利率并轨对银行净息差影响实证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根据利率并轨对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机制与效果的实证检验结果,结合政策利率影响银行负债和资产的套利定价原理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利率并轨对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本质反映了利率并轨对存贷款利率的影响机制,即利率并轨通过影响银行的生息资产占比、管理决策层的风险偏好、信用风险、运营成本占比以及中间业务等方面,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定价能力,尤其是贷款定价能力。
二是利率并轨程度指标的下降,即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在外部环境上使得银行净息差持续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商业银行从内部环境入手采取一系列措施寻求在成本控制、中间业务发展、金融科技创新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有效改善与发展,以提高自身的净息差水平和存贷款定价能力。
(二)对策建议
第一,商业银行要加强成本控制,转变银行管理模式。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利率并轨的持续深入,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占比将会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成本控制不到位、经营管理模式亟待转型升级的一系列“困境”。传统的唯通过规模增长来提高利润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管理效率和管理模式的转型才是更为有效的方式。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的G-SIBs先进管理经验,完善银行内部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在定价体系上,银行选择给予分支机构更多、适度的定价空间,结合当地的市场价格,针对不同层级的客户制定更加合理的价格,对应价格提供定制化服务,从而更为有效地开展各项业务,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利率并轨的持续推进使得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等的竞争日趋激烈。存款作为可贷资金的来源,贷款的利息收入更是银行收入的重要构成,在利率价格博弈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获得资金来源同时,更要重视合理的净息差水平,维持稳健、可持续的良好经济效益,更应该注重非利息支出的降低,即经营成本的降低,才能为存贷款利率的定价争取更多的有利空间。
第二,商业银行要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金融创新。在利率并轨改革持续推进过程中,存贷款业务面临着一系列经营“困境”,银行通过持续金融业务、产品创新,不断调整业务结构,逐渐扩大中间业务占比,有助于降低银行对存贷款业务的依赖性,降低银行在利率并轨初期的预期损失,推动银行从传统盈利模式向新型金融服务盈利模式转变,确保银行在利率并轨阶段业务收入和净利润稳定,这也为银行在利率并轨改革背景下顺利度过存贷款利率定价磨合探索期提供了较为稳定的资金保证。随着利率并轨持续不断深化,金融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期限错配风险等多种风险并存,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这些风险关系不大,银行需要提高对中间业务的认识程度,广泛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入产品开发,构建更加完善的客户信息系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有效分析客户的需求和痛点,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业务的针对性,通过不同的营销手段和策略,提高服务水平,加快业务的转型升级,挖掘利率并轨下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三,商业银行要完善贷款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资金转移定价机制作为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的基本工具之一,在存贷款利率定价管理中起到重要的执行作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属于商业银行业务精细化层面下净利息收入的计算机制。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应对利率市场化最重要的基础性工具,用来核算每笔业务的盈利基础,也是银行分支机构对外定价的基础。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将金融风险,尤其是利率风险,从资产负债表的项目中剥离出来,并且可以独立计算银行业务线、产品以及其他维度的净利息收益。此外,资金转移定价有助于量化银行资金供求不平衡所引起的差异。银行通过资金转移定价能够有效测算银行资金使用及其来源的错配引起的变量数量化,从而有助于银行更有效地分析其净利息收益率。
第四,要理性对待净息差水平,加强银行风险监管。作为盈利性机构,商业银行应更加关注自身财务状况,不断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来实现持续稳健的运营。在利率并轨过程中,通过前文的分析,净息差缩小已经成为目前的现状,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净息差水平将逐渐趋于稳定的波动状态。目前,存款仍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保持吸储能力是必要的,但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储蓄账户存款,可同时丰富各类存款账户以扩大资金来源,如交易账户存款和定期存单等。对于贷款端,保持净息差的稳定,可通过扩大放贷规模,增加利息收入,保持合理的净息差水平。随着利率并轨改革的持续推进,商业银行应该理性对待净息差水平,避免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而过度关注净息差的水平,从而增加对高风险贷款的偏好,更主要的是要通过业务转型升级和有效的风险监管,积极应对利率并轨的多重影响,把握机会,拓宽利润来源的多元化渠道,理性、审慎、积极地开展净息差管理,以此寻求银行经营的可持续、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