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抓落实成为基层干部的能力标配

2021-06-08郭太超

政工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官兵考核

郭太超

基层干部作为军队年轻干部的主要群体,处在军队全部工作落实的末端,作为一线指挥员,其抓落实的能力素质关乎军队各项制度的落实,关乎基层官兵的切身利益,更关乎军队战斗力建设。正如基层官兵所言,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千招万招,不抓落实就是虚招;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基层干部必须认识到,抓落实不仅是一种工作作风,更是一种能力检验,要在实际工作增强抓落实本领。

一要扛起抓落实的责任担当。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基层干部不敢抓落实,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只挂帅不出征,不敢担当;有的不想抓落实,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抓而不实,不愿担当。这些现象反映出少数基层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思想境界不高,缺乏抓落实的责任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基层干部必须进一步端正思想、提高站位,大力提升“为官避事平生耻”的自觉性和担当作为的责任感。首先,要稳住神、不动摇。当前,军队政策制度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很多,越是这个时候,基层干部越要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决贯彻上级的决策指示,决不能产生怀疑、动摇,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抵触行为,确实做到稳住神、不动摇。其次,要沉住气、静下心。基层干部要从理性的层面找准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薄弱环节是什么,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任务如何繁重、困难如何突出,都要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落实上,要静下心来积极适应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真正肩负起抓落实的责任,保持好抓落实的定力。再次,要动真格,敢碰硬。事到万难须放胆,狭路相逢勇者胜。当前,基层建设面临诸多矛盾问题,需要基层干部敢于担当、直面矛盾、动真碰硬,需要基层干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闯难关、趟新路、出成果,基层干部唯有迎难而上,做攻坚克难的奋斗者,才能啃下军队改革发展路上的“硬骨头”,攻破强军兴军途中的“娄山关”“腊子口”。

二要掌握抓落实的方法艺术。方法不对,功夫白费。从实际看,大部分基层干部是想干事、愿干事的,但有的单位忙忙碌碌而建设水平一直在低层次徘徊,有的同志兢兢业业而工作总是出不了成绩,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存在“想干而不会干”的问题。基层干部如果不掌握抓落实的方法艺术,就可能抓不住重点,就会成为“瞎抓”“瞎忙”。“瞎忙”虽也是忙,但却没有成效,甚至有可能贻误基层建设。因此,基层干部应该努力掌握抓落实的方法艺术。首先,要把握规律性。要把握基层建设“缓升陡降”的规律,牢固树立“基层年年抓,基础年年打”的工作思路,持之以恒地抓好纲要规定的主要工作,扎实打牢部队建设发展基础。要把握基层建设“均衡发展”的规律,扎扎实实地把每一件具体的工作抓好、抓到位,不搞“一招鲜”、不搞“三板斧”,使各项工作环环相扣、有始有终。要把握基层建设“内外互动”的规律,必须解决好机关与基层在抓建中目标一致、责任一致、利益一致的问题,努力实现同频共振。其次,要注重科学性。要确立统筹协调的理念,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既要抓好练兵备战中心工作,又要落实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确保末端各项工作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要践行群众路线,充分相信和依靠官兵,发挥他们在抓工作末端落实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形成依靠官兵抓落实的良好氛围。再次,要强化规范性。要强化法规意识,严格依法开展工作,自觉把条令条例、规章制度作为筹划部署工作的基本依据、抓好落实的基本遵循、评估成效的基本尺度,切实做到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抓建、官兵依法履职。

三要历练抓落实的作风意志。抓落实绝非一时一日之功。抓好末端落实,“要学白藕扎深根,莫效浮萍水上漂”。实践中,由于作风不实导致末端不落实或落实标准不高的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有的基层干部抓工作急躁冒进,把高指标当高标准、把快节奏当高效益,使得单位人员疲于应付;有的抓工作迎合上级的喜好,考虑本单位实际不够;有的抓工作搞凑合应付、半截子工程,身在基层而心未在基层;有的基层单位对上级的指示、要求习惯于照抄照搬,不善于细化、分流;等等。这些倾向和问题如果不加以克服,各项工作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基层建设也不会真正搞好。对此,必须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做到重实情、使实劲、求实效。首要,要把握实际情况,掌握“主导权”。基层干部要结合工作实际和单位特点,制定出工作落实可操作性的具体目标、计划、方法和要求,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抓好经常性工作,打好“持久仗”。经常性工作,大都是地平线以下的工作,不显山露水,短期也难以看到效益,但却是管长远、促发展、保稳定的工作,必须长期抓、反复抓。基层干部只有把功夫下在平时、下在经常,把建设基础打扎实,才能为持续发展积攒后劲。再次,要勇于攻坚克难,走出“新路子”。任何工作都是在攻坚克难中向前推进的。抓末端落实,尤其要具备迎难而上的精神。要保持对单位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客观存在的矛盾问题不能“绕道走”,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不能打“退堂鼓”,对长期形成的弊病不能见怪不怪,善于协调力量,求真务实,攻克难点,把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四要夯实抓落实的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问题,制度的导向不鲜明、机制不顺畅、责任不清晰、评价不精准、激励不给力、保障不到位,都有可能导致落实不力。例如,有的机关部门抓工作大包大揽,越俎代庖,“一竿子插到底”;有的不注重调动基层官兵的积极性,对基层统得过死,基层应有的权力得不到尊重;由于一些考核指标不合理,导致部分基层干部以应付上级的喜好为行动指南;还有些考核目标本身的可实现性不强,政策措施不配套、不协调,也导致基层很难落实。因此,必须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为基层干部抓落实提供制度保障。首先,要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机关要做到统揽不包揽,按照纲要规定的职责和要求,实行层次领导,尽好应尽的责,办好该办的事。要按照规定还权于基层,切实尊重基层的工作安排权、人员使用权、财物支配权,使基层干部真正有职有权、责权统一。其次,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要提升考核目标的可行性。考核目标的制定必须是务实的,要考虑它的可行性。管理学中有个原则叫“跳一跳,够得着”。设定目标要量力而行,但更强调尽力而为。要加强考核评价的有效性,对基层工作落实情况的考核,既要注重显性成绩也要注重隐性成绩,既要注重短期效应也要注重长远效果。再次,要建立工作问责机制。牢固树立“落实好的就奖励,落实差的就问责”的鲜明导向,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严格执纪的原则,不搞“一团和气”,谁做得好就表扬谁就让谁吃香,谁出了问题板子就打在谁身上。该奖一定要奖,该罚一定要罚,让奖惩成为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倍增器”,切实做到责权一致、奖罚分明。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官兵考核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