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民族曲艺花繁叶茂

2021-06-07黎凯

三月三 2021年1期
关键词:曲艺广西创作

黎凯

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氛围浓厚多彩,各个地区在本地方言基础上融入当地特有的唱腔或伴奏乐器,形成了多种曲艺流派,如汉族的文场、渔鼓、零零落、粤曲,壮族的末伦、八音坐唱、天琴弹唱,瑶族的铃鼓……多年之前,广西大多数曲种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如今,八桂曲苑屡结硕果,少数民族曲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斩获多个全国奖项,在曲坛大放异彩,相关的传承保护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其中,包含有一位老人几十年来的默默付出……

1957年,李侃从湖南农村来到桂林上小学。1958年春天的一个夜晚,他和同学参加七星公园的一个游园活动,在公园里,看到鲜花缀满枝头,彩灯亮在树梢,这里莲船荡舟,那边狮子抢青,大家陶醉在节日的喜庆之中。忽然,从光华璀璨的月牙山上传来阵阵乐声,有如天籁。李侃和同学循着声音到月牙山山腰的一个亭子间,只见一队民间艺人在演唱乐曲,唱的是《玉簪记》里尼姑陈妙常在秋江追赶书生潘必正的爱情故事,情节凄婉,曲调悱恻动人。这之前李侃在家乡听惯了花鼓戏,猛然听到这清丽如漓江之水的旋律,如痴如醉。在这么美好的夜晚,在这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之间,这丝丝入扣的美妙音乐深深地打动了李侃幼小的心灵。历史记载,这一天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的日子,李侃从此结识了广西的代表性曲艺品种——广西文场。而且,沉醉其中,开始了自己的曲韵人生。

20世纪60年代,李侃从桂林中学高中毕业,进入建筑公司,成为一名建筑木工。他用业余时间编写了不少演唱节目,并在《桂林日报》发表了曲艺处女作——桂林渔鼓《王杰抗洪》。后来他有意识地写了一些有说有唱、有人物有故事的唱词,市曲艺队的老师帮他把文本谱上曲子,并告诉他:这就是曲艺。不久,他开始在《广西日报》《广西文艺》《演唱》上发表曲艺作品,创作渐入佳境。

1980年1月,李侃作为业余作者的代表,参加广西第三次文代会,这是“文革”结束之后广西文艺工作者的首次盛会。在会上李侃有感于广西曲艺家还没有“组织”,便连夜起草了《关于成立广西曲艺家协会的建议书》,有14位代表在建议书上签了名。建议书得到大会支持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批准,几经筹备,同年11月27日广西曲艺家协会正式宣告成立,李侃被选为理事。由是,李侃的曲艺生涯随着广西曲艺一道,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1979年,李侃調到桂林市群众艺术馆创编室工作。1981年10月,中国曲协在扬州召开全国中长篇书创作座谈会,李侃作为广西代表与会。这是“文革”之后全国首次举行的高端曲艺盛会,代表近100人,李侃在会上结识了曲艺界许多著名的专家、作家、演员,这为他的曲韵人生走上国家级层面搭建起了阶梯。

1995年,李侃被推举为广西曲艺家协会主席,后又连任了一届,并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他深深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下定决心,为广西民族曲艺敬业奉献、矢志不渝。在创作中,李侃时刻不忘使命,牢记责任,不入歧途,不剑走偏锋,坚持为百姓创演。这些年他写过数十个曲艺作品,出版了曲艺集《爱的女神》《李侃曲艺作品选》,文艺随笔集《艺苑漫步》《侃侃而谈》。李侃的作品有描写人性光辉的《情深意切》,有颂扬金融卫士拼死保卫国家财产的《热血金穗》,有让心灵与山水同美的《漓水谣》,有歌颂少数民族重诺守信的《诺言》,还塑造了为圆中国梦而默默坚守瑶乡八十载的老红军……由于这些作品来自生活,脚踩坚实的大地,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颂普通人民心灵崇高之美,一经上演即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有专家这样评论他的作品:内容上,展现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及其美好情怀;形式上,短小精悍,因小见大;结构上,开口很小,层层推进,巧妙缀连;语言上,简明生动,富于张力;内涵上,挖掘深层次的社会底蕴。

《春兰吟》是一个地道的广西文场节目。一天,李侃在桂林榕湖饭店采访,听到1963年朱德同志在桂林栽种兰花、送兰花的故事。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战功卓著的开国元勋,他戎马倥偬数十载,感情世界却如此细腻。他的崇高与故事发生地的奇山秀水交相辉映,愈发光彩照人。李侃对这一题材认识上的升华,使他的精神得到陶冶,十分兴奋,迅速进入创作状态。几易其稿写出了抒情颂歌《春兰吟》。这个节目经过作曲、导演、演员、乐手的倾情演绎,终于获得成功,1997年评上了文化部文华新节目奖和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开创了广西小节目获全国大奖的先河。

2012年4月,李侃得到一条线索,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庖田村,全寨轮流赡养侗族孤寡老人姚祖纯,每户一天,从他60岁起,至今已有10多年。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病痛没有了,人也精神了,还时不时搞一点幽默,自编自唱:“姚祖纯,身体好,一日三餐吃得饱。”

李侃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材,立即赶往侗乡实地考察。他看到一块全寨轮流给姚老帮扶的“值日牌”,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户主的名字,不禁情从心来。在采访的基础上,他还读完了一本70多万字的侗族文学史料,结合自己多次到侗乡采风的积累,创作了表现侗族人民尊老爱幼、遵守“款”约光荣传统的《侗寨传奇》。他5次赶赴龙胜侗乡,与导演、编曲、演员一道排出了一出既有传统又有创新、民族色彩浓郁的侗族琵琶歌。2013年12月,该节目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荣获一等奖。

李侃曾经了解到湘江战役之后,部队长征西行,留下一些负伤的战士,他们在少数民族地区隐姓埋名几十年,生儿育女,及至暮年。桂林媒体曾经发起“寻找老红军”活动,找到十多人,都是90多岁的老人了,政府恢复了他们的身份,送他们回江西探亲。而在老家,他们的名字早已刻在了烈士纪念碑上。李侃对这些老英雄无比钦佩,在一次采风途中,正好经过建设中的桂北高速公路,这里“恰好”与当年红军长征过桂北的路线相吻合,被称为“红色高速路”。这两者有没有联系?生活给了李侃丰厚的素材和驰骋想象的空间,他深切感到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在这条路上,曾经有我们的红军战士洒下的鲜血,是他们用身躯为今天的康庄大道铺下了基石……灵感突然被点亮,一个传奇故事不期而至。李侃将三代人跨度80年的巨大历史内涵和瑶乡高速发展的现实融进作品,在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梦”在“革命代代如潮涌”中逐步实现,这就是《梦圆》的主题。这个节目选入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在北京举办的“向党汇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并参加广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

李侃没有上过艺术院校,何况以前也没有专门的曲艺学校,他自我调侃他的曲艺创作纯粹是“摸着石头过河”。当他在《曲艺》杂志发表了数十篇作品之后,编辑部鼓励他总结创作经验,写曲艺理论文章。

回望走过的艰难创作道路,细细地梳理自己作品的脉络,李侃写出了一批理论文章,如《曲艺鲜花为群众开放》《根植于民族沃土中的广西曲艺》《我怎样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的曲艺作品》《少数民族曲艺如何在继承传统上创新发展》《试谈短篇叙事唱曲类作品的短和精》《南方人看相声》《广西曲艺六十年》等,这些文章多以他自己的作品为实例。读者的评价是实在、实用。由此,李侃不仅仅是曲艺作家,在《中国曲艺志》中,在他的名字词条里,还被冠以“曲艺理论家”的称谓。李侃感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十分重要,于是组织了一次“广西曲艺发展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研讨会”,还先后策划参与过三届“广西文场展演和发展论坛”,为广西曲艺发展总结经验、探索方向。

2004年,李侃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正当他以为自己身体健康、精力旺盛,有更多时间在广西曲艺创作中大干一场的时候,病魔却悄悄袭来,他被检查出罹患结肠癌。2007年7月动手术后,在生命经受严峻考验之时,他咬紧牙关下定决心要战胜病魔,前后共做了6次化疗。在住院期间,就在病床上,他一只手打点滴,一只手在帮助青年作者修改作品,此节目后来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一等奖和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化疗期间,中国曲协领导刘兰芳、姜昆等冒着天寒地冻到桂林看望李侃,送来了温暖,给了他战胜病魔的力量,亦是对广西曲艺的亲切关怀。近些年,李侃不顾年事已高,仍积极参加广西文艺志愿者活动,先后在广西、广东等10多个地区的曲协和学校做曲艺创作辅导讲座,并义务为业余作者看稿改稿,受到大家的尊重。

李侃时刻不忘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后,深受鼓舞。近年来,他除了创作与时俱进的曲艺作品外,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继承民族曲艺的优秀传统,使之焕发新的光辉。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和存在于特定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并随之演化而被传承或绝灭。客观事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是在变化发展中传承的。我们的广西文场,在表演形式上,过去的艺人特别是盲艺人,囿于自身条件,多数是坐唱,所谓“坐地传情”。新中国成立后,慢慢发展为走唱和多人演唱,加进戏剧和舞蹈动作,一改文场呆板的表演形式,鲜活了起来。如果还是原来那样坐在那里唱,内容不能唤醒观众的共鸣,唱腔又没有多少变化,观众听起来便索然无味,唱的人也打不起精神,久而久之曲种就会消亡。古人说的“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謠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与时俱进”的道理。创新,是保持艺术多样性的生发点。非遗因创新得以传承,传承也超不出这一规律。

时光荏苒,60多年弹指一挥间。李侃从一名普通的工人业余作者起步,成为一名“曲艺作家”。他曾先后荣获文化部文华新节目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共5次),被授予新中国60年“突出贡献曲艺家”及“曲艺界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他真心感谢广西这方肥沃的土地,不断地供给他丰腴的营养,使他有永不枯竭的动力,创作出源源不断的新作。

花红柳绿风漫语,春璀璨,正开端。这些年,在全体广西曲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广西曲艺从默默无闻到在全国崭露头角,尤其是在少数民族曲艺创作演出方面,已然被曲艺界所瞩目,占有一席之地。这其中,有无数个“李侃”这样的文艺工作者,矢志不渝地遵循为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不忘初心,牢记责任,为广西曲艺花繁叶茂、发展进步而奋斗终生。

猜你喜欢

曲艺广西创作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创作随笔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