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感视角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情境设置

2021-06-07喻鑫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景观课程标准设置

喻鑫

摘 要:情境教学法更有利于中学课堂焕发生机,但在设置情境时要考虑情境的科学性、生活性、趣味性以及对标性。“地方感”不仅是教学时可利用的学生内部动力,同时也是学生需要培养的一种乡土情怀。可采用乡土地理素材、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多媒体等媒介去创设“地方感”视角下的地理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地方感”。

关键词:地方感; 中学地理; 教学; 情境设置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4-003-002

一、地方感

(一)地方感的概念

“地方感”一词来源于段义孚先生的《恋地情结》,“恋地情结”是人与地方之间的纽带;是“人类对地方的爱”[1]。简而言之,地方感体现的是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深切的联结。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地方感的构成要素包括:地方性知识、地方依赖、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地方性知识:别的地方不具备的自然特征、地方特殊产物、特殊历史、节庆、特殊人物都属于地方性知识;地方依恋:人们感到舒适和安全的情感,也就是人与地方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系;地方依赖:个人对地方在功能上产生依赖;地方认同:人经过与地方长时间的接触,并且把个人身份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自我界定,包括对待地方的意识、信念、感觉、价值观;人们把地理环境、地方文化和自我心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去起作用的总体表现就是地方感[2]。

(二)地方感对地理教学的意义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其中每一项又可划分为四个等级水平。无论是哪一个等级,都要求学生能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简单的观察、判断与分析。而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观察、认识、分析事物时,除了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与技巧之外,还有其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感。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能够结合学生的地方感,辅助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课堂情境设置

(一)情境设置的重要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要打破“灌输式”的教学,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而情境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情境教学法[3]。是一种立足于良好教学氛围创设的教学手段,旨在利用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等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合作欲与探究欲,并在整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一个恰当的情境设置,可以让课堂焕发生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教师课堂教学。

(二)情境设置的要求

1.科学性。情境设置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和媒介,并不等同于知识本身,因此,在设置情境时,需要考虑情境的科学性。情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辅助工具,它的设置要与所教知识有逻辑上的关联性,同时该情境在真实生活中是合情合理的。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为了一节课的教学,编造、杜撰虚假的资料和数据来创设情境,这不利于学生“沉浸式”地进入情境中学习。只有做到与书本知识相关、与现实生活相适,才能称为成功的情境创设。

2.生活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4]。因此,教学情境设置力图做到来源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影响学生生活。将身边的现实问题引入地理课堂,既能实现地理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提高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还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均具有重要作用。

3.趣味性。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中学阶段的学生在专注力、理性思维力等方面较为欠缺,因此在教学时尽可能采用“有趣”的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动机。在设置情境时,可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者活动类型,以尽可能活泼的教学方式呈现,让学生能够“在玩耍中学习,在活动中提升”。

4.对标性。一切教学活动的设置都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情境设置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要对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秉持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坚持科学论证、坚持继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5]。因此,在进行情境设置时,要先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围绕课标的要求进行情境的营造,以此达成情境设置的对标性。

三、教材情境分析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二中第二章“乡村与城镇”为例,本章中共有三節内容,每节内容一个情境,分别从情境设置的科学性、生活性、趣味性、对标性进行分析。

(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情境设置分析

1.课程标准。针对本节内容,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教材设置情境。在广西桂林市东南的漓江左岸,有一座千年古镇——大圩。古镇以一条几乎与漓江平行的青石板老街为骨架,由多条巷道与码头相连,老街现存大房子多为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集商、住于一体。古镇仍保留供祭祀的寺庙、祠堂和供聚会、娱乐的鼓楼、雨亭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圩古镇商业街的空间格局是受何因素影响的?古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在哪里才能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

3.教材情境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为城乡的内部空间结构,该情境中的大圩古镇在空间结构上是以一条与漓江平行的老街为骨架,体现课标要求,具有对标性,且与教学内容十分贴切,科学性显著。同时,该古镇在生活中真实存在,而情境中还提到明清建筑保存完好,寺庙、祠堂、鼓楼等公共服务设置均在,吸引学生前去游玩,具有生活性特征。最后,抛出两个问题:空间格局受何因素影响?公共服务设施怎样分布合理?以此来吸引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二)“城镇化”情境设置分析

1.课程标准。针对本节内容,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教材设置情境。对比下面两幅图,你会发现尽管才经过3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城市不断涌现,城市数量急剧增多,原有的城市规模持续扩大。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3.教材情境分析。情境设置图文并茂,直观生动,数据来源可靠,充分体现科学性;以长江中下游城市发展为例,案例选择具有典型性。以“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为结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共鸣。课标要求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该情境对比了1985年和2015年同一区域的城市化发展,体现出了过程性,符合课标要求。

(三)“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情境设置分析

1.课程标准。针对本节内容,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教材设置情境。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重要海港城市。该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一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赤橙黄绿,五彩缤纷。这种五颜六色的建筑景观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何关联?

3.教材情境分析。该情境以南美洲智利的一个小城镇的景观为案例,带给学生开阔的视野,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发探究兴趣,体现了趣味性。同时,该情境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体现了科学性。课标要求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该情境选取的地域文化具有显著性,将文化体现在建筑上,对标课标要求。

四、体现地方感的课堂情境设置

教材情境设置符合科学性、趣味性、对标性、生活性等多个特点,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可直接采用。但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来自不同土地的哺育。因此,利用好学生的地方感,以地方感为指导创设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一)结合乡土地理体现地方感

在新课改背景下,乡土地理作为一种有“根”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地理与地方感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正因为人们深爱着自己生长生活的土地,才会对这片区域上的地理事物倍感兴趣。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激发学生的地方感,可通过乡土地理的相关案例进行创设。例如,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节中,在地方感视角下创设乡土地理情境,可选取大学城为例,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沙坪坝区大学城区域内的不同功能分区以及各区域的功能,同时要根据自身经验,描述各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形成原因,以此来加深对自己所生活区域的了解。然后,给出大学城区域未开发之前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推测现在的各个功能区在未开发前是什么功能,以此让学生掌握乡村和城镇的概念及不同的景观。

针对大学城区域的学生,这样的设计可以利用他们对所生活区域的认识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促进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进学生对家乡的认同与依恋之情。

(二)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体现地方感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把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到教学中已然成为现今教师们的重要任务。地理信息系统与地方感的联系在于可以沿着时间的脉络,追溯童年的经验。GIS可以直观展示某个区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过程,看到过去的景象总是能勾起人们对于过往经历的回忆以及去探究的好奇心。例如,在“城镇化”一节中,要分析城镇化的利弊,因此在创设情境阶段要找到城镇化的话题和一座要分析的城镇,然后找出与此问题相关的要素、要素关系、要素分布。根据各要素分布图,确定分析此话题的区域单元,就此话题,比较一个地区两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和差异。以江北区铁山坪地区为例,以此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为话题,找出与铁山坪森林覆盖要素,例如森林面积、植物种类、动物种类等等。然后,运用GIS展现铁山坪地区1978年至2020年的森林覆盖变化图、当地的植物种类分布图、动物种类分布图,让学生从T地图中去回顾近40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同时观察自己的家乡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变化,并去分析这一变化给生活在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利与弊。

针对铁山坪区域的学生,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心体会自己家乡的发展。因为当地学生对当地的地方知识更为熟知,有着自己的传承,因此,学生对铁山坪地区的特殊物种、特殊历史变迁有更多的好奇心去探知。

(三)結合多媒体技术体现地方感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演示文稿已成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它具有有观展示事物、增强感性知识获取、利用声响效应、改进传递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组合电教媒体、设计多种活动等功能。多媒体与地方感的联系在于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当地的熟悉景色在课堂重现,将当地熟知的语言在课堂传递。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学生得以在课堂找回熟悉的地方感。例如,在“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这一节中,首先要确定景观的基本功能;其次,找到景观的位置和占地范围;再次,确定景观所在的地域范围;然后确定景观处于城市或乡村的哪个功能区或文化区,从而判断景观是如何体现功能区或文化区特点的;最后,要判断景观是否具有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属于地方内的哪些人。据此,可以重庆网红景点洪崖洞作为情境案例,它属于重庆传统的吊脚楼建筑,以前是作为房屋居住的,现在洪崖洞吊脚楼群建筑是打造出来的景点,主要是观赏功能。这里的吊脚楼外观古色古香,渗透着浓浓的巴渝风情,在这里也能感受到重庆独特的地理结构,一楼出去大马路,10楼出去依旧大马路。依山而建的住房,体现出巴渝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通过播放视频、图片展示等方式,同学们可以全方位观察洪崖洞,体会吊脚楼这一独特的巴渝景观的魅力以及蕴含的巴渝精神,从而唤起学生对家乡的依恋以及对家乡景观的认同之情。

基金项目:1.基金来源:国家2021年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名称:《典型生态扶贫移民安置区的空间冲突过程及对乡村振兴的启示》,项目编号:42071277;2.基金来源:重庆市2017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173062;3.基金来源:重庆市2018年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基于大数据与MSCA支持下的山地城市扩展研究》,项目编号:KJQN201800519

参考文献:

[1]Tuan Y- F.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2]马小雪,袁孝亭.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方感的培养[J]地理教学2017,(05):35-36

[3]陈茂艳.情境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2020,(11):65+93

[4]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伟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景观课程标准设置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