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视角下城市公园自发空间调查研究:以孝感市澴川公园为例
2021-06-07杜献宁朱嘉欣林祥顺
杜献宁,朱嘉欣,林祥顺,肖 然
(河北工程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需求逐渐增长,社会对于公共空间的关注视角也从宏观叙事转向微观日常,更加注重人性化.人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行为与感知是城市设计领域被重点关注的问题.扬·盖尔[1]认为通过优化必要性与自发性活动空间现状,能够有效促成社会性活动;哈普林[2]注重人在城市中的感知体验;芦原义信[3]论述了人的环境行为对空间设计的影响;王建国[4]认为需要营造与人的活动参与相适宜的城市环境.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丰富的感知体验将社会生活场所化,赋予公共空间以情感记忆,而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和效益创造[5].
公园是城市极为重要的公共空间,成为维系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承载着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等多种功能,它需在满足使用者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不断更新优化以提升整体品质[6].公园户外活动空间从形成方式上可分为设计空间和自发空间[7].设计空间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规划更偏重功能方便合理和经济集约高效,符合设计者与管理者的意愿;自发空间是居民利用已有条件在使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自下而上延伸的空间,融入了居民对场地的感知与认同感.在公园使用过程中,依托地域特色和生活习惯会使公园内形成一定数量的自发空间.
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开放,我国面临着儿童数量多、户外活动需求大的现状.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代表,公园自发空间对其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国内自发空间对儿童影响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将儿童需求作为衡量标准,以孝感市澴川公园为例,研究城市公园自发空间儿童友好性现状,并针对不同空间类型提出优化策略.
1 儿童友好相关理论
1.1 儿童友好城市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交通安全、环境污染、自然空间缺失、儿童活动空间不足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儿童进行户外活动与交往的机会,进而对儿童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影响.从1959年《儿童权利宣言》的发表到1996年“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提出,越来越多国家重视城市空间中儿童的发展需求[8].至今,纽约、伦敦、哥本哈根等多个城市获得了“儿童友好城市”的权威认证,我国深圳、上海、武汉、三亚等城市也正在积极筹建.“儿童友好城市”即在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对儿童友好的城市空间,包括街道、校园、社区、公园等.儿童友好城市理论认为儿童的健康程度是生存环境健康程度及政府治理水平的最终衡量尺度,不论城市或社区大小,儿童需被纳入公共事务的决策体系,儿童的权利与需求需要被优先考虑[9],儿童与城市的关系需要被重点思考[10].通过对儿童需求的满足与权利的实现,最终为城市所有居民创造更适宜的生活环境.综上所述,营造儿童友好空间需要尊重儿童的物质与精神发展需求,使其可以随时随地、寓教于乐、安全便捷地在城市环境中成长.
1.2 儿童活动特点及需求
儿童身体与心理状态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差异性发展,对空间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别[11].幼儿期儿童不能独立活动,对家长依赖性强,喜欢新鲜事物和户外活动;学龄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黄金期,喜欢奔跑与创造性活动;学龄期儿童心智基本健全,有一定认知、交往、运动能力,喜欢团体游戏和技巧性活动;青少年期儿童第二性征发育,交往需求增加,男生偏爱激烈运动型活动,女生喜欢安静型活动.综上,儿童户外活动类型可分为感知类、运动类、交往类和创造类.由于儿童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其活动特征普遍呈现依赖性、季节性、随机性和变化性.在社会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儿童出行多为代际出行模式,儿童及其父母、祖父母的需求需要统筹考虑.同时,家长意愿较大程度影响了儿童活动地点,儿童事故频发,安全性成为首要考虑.
2 孝感市澴川公园自发空间调查
2.1 公园概况
湖北孝感是华中区域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作为国家园林城市,水系资源丰富,绿地建设发展较为迅速,在我国众多中小城市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澴河是孝感的母亲河,古时称为“澴水”,承载着地区文化根脉与城市深远记忆.过去澴水生态环境良好,码头文化繁荣.20世纪末澴河污染严重,滨河空间利用率较低,严重影响了人居环境质量.
《孝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30)》与《老澴河改造景观提升规划》推动了澴川公园的建设发展,提升了老城滨河公共空间的品质与活力.澴川公园位于老城区南部(见图1),属开放式城市综合公园,面积为56.24 hm2,长约1 360 m,公园周围学校数量较多,儿童数量占一定比例.澴川公园是老澴河综合治理工程的一部分,南、北沿河大道与滨河两岸景观绿化部分已于2018年建成使用,其他部分尚未全部完工和交付使用,故公园相关管理规定相对滞后,对社会各类自发性活动的包容度较强.与以往自上而下的场地规划不同,澴川公园在居民使用过程中自发、主动地形成了各种特色交流与休闲空间,有利于居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公园规划与建设,迎合了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可为后期的管理运营提供基于居民使用需求的人性化参考和依据.
图1 澴川公园区位
2.2 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文以孝感市澴川公园中0~12岁的儿童使用群体为研究主体对象,此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业压力较小,户外活动较为频繁.调研时间为2020年6~8月,选取天气晴朗的工作日和周末共20天.运用实地踏勘法,调研澴川公园与周边街道自发空间现状,进行参与式观察.首先,根据形成的宠物活动空间、流动商贩空间和老年人活动空间3个主要自发空间制定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分2部分,分别为儿童及其家长基本信息与自发空间评价及建议.其次,使用结构化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通过周边枚宁关社区和书院社区网格微信群发放电子问卷,线下在澴川公园与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访谈并发放调查问卷,获得儿童对澴川公园自发空间的感知需求.由于0~3岁儿童语言理解与表达较弱,故主要听取家长意见,而4~12岁儿童以儿童的感知为主.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5份.
2.3 自发空间类型与儿童感知现状
2.3.1 宠物活动空间
当前孝感市对于公园宠物的规定可分为禁止宠物入内、禁止大型犬入内和无规定3种类型.公园内均无明确的宠物活动空间界定与宠物配套管理设施,宠物活动状态大多为单独型,具有流动性.澴川公园为开放式滨河公园,对于宠物暂无相关规定,且公园入口处地形平坦,以草坪和地被植物为主,邻近河岸,自发形成了大型宠物犬聚集活动空间.公园内宠物活动为聚集型和单独型2种类型.自发形成的宠物活动空间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园的宠物友好度,为养犬的居民提供了公平、包容的绿色环境,促进了人、动物与自然和谐共享关系的形成,但对于公园其他使用者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优化,如停车问题、安全问题和卫生问题(见图2).
图2 宠物活动空间现状
在停车方面,53%的居民以步行的方式携犬入园,42%的居民骑电动车携犬并停车于附近草坪,5%的居民驾驶机动车携犬并停于公园停车场.由于当前老城区已建成的绿地面积较少,较多居民使用非机动车携带宠物到达公园,大量电动车在入口草坪处随意摆放,影响公园面貌与绿地使用效率.
在安全方面,宠物活动时,无围栏边界,未系犬绳,极易给儿童带来突发性伤害.在调查过程中,45%的儿童曾被聚集的宠物狗所吸引,但由于儿童对大型犬产生的恐惧心理与陪护家长安全性考虑,其中73%的家长会选择带孩子离开宠物活动区,27%的家长选择以合适距离观看宠物在河水、草坪中游戏.
在卫生方面,由于宠物管理设施的缺失与管理意识不足,65%的儿童与家长认为宠物粪便未能及时清理,影响道路通行与美观.
2.3.2 流动商贩空间
由于政府提振消费、稳定经济政策的提出,自2020年6月开始,公园地摊经济较为活跃,并呈点、线、面状分布,见图3.在入口、道路交叉处、儿童活动区等节点均有售卖轻食、儿童玩具的流动商贩;在公园沿街面商业经营成线型聚集,以各类生活物品售卖为主,具有规模效应,如每天18:00~22:00在公园南侧形成了南门桥夜市步行街,期间禁止机动车入内;公园内盈利性儿童游乐设施种类多样,以游乐体验为主,在林下广场、成人篮球场等开敞空间呈面状分布,流动性大,具有一定占地面积,价格分别为10~15元不等.公园内未设置固定商业空间,流动商贩为公园带来了生气与便捷,但过量的儿童商业设施也面临着其他问题.
图3 流动商贩空间现状
调查发现,65%的儿童认为公园盈利性游乐设施比较好玩,但因价格原因不能经常玩;35%的儿童认为公园的盈利性游乐设施不好玩,项目较为简单乏味,多为机械动力设施,不符合学龄期儿童需求.综合访谈和问卷建议结果,68%的家长均提到了公园内儿童公益性活动场地较少、收费项目较多等问题,公园不能等同于游乐场,希望增加日常使用的儿童益智空间,并非简单的儿童器械,最好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增加与自然中沙、土、木、水的接触.
2.3.3 老年人活动空间
公园位于人口密集的老城区,由于老年人普遍具有安土重迁观念和场所依恋情感,这使其不愿搬离老城,因此研究区域老年人口众多.老年群体退休后具有充足时间与精力,需要固定公共空间进行休闲与交往,因此成为公园文化休闲活动的主力.澴川公园滨河而建,空间类型多样,老年人依托空间特色、充分利用消极空间自发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活动空间(见图4),具有视听交互特征.桥下空间属于半封闭空间,对声音具有一定吸收与反射作用,有一定混响效果,自发形成了老年人器乐演奏与歌唱区域,且对桥上交通噪声有一定遮蔽作用;边角空间形成了较多小规模广场舞活动场地,播放音乐明快,吸引较多人群观看;下沉线型广场具有边界感,成为老年人健身球运动场地,具有明显的声音标识性.
调查发现,48%的儿童和老年人一同出行,老年人由于照看孩子,休闲娱乐时间减少,老年群体活动对其具有较大吸引力;40%的儿童与父母一同出行,父母认为让孩子感受老年人各种文化休闲活动能够增长孩子见识,感受公园热闹的氛围,希望能和孩子共同参与公园活动;12%的儿童与父母、老人三代共同出行,喜欢在老年人活动区周围休息,对休憩设施要求较高.老年人多样化的活动为公园带来活力的同时,声环境也变得较为复杂,56%的儿童及家长认为公园在18:00~20:00时间段内声环境较为吵闹;44%的调查对象认为热闹是公园的特色,对当前声环境较为满意.
3 孝感澴川公园自发空间优化策略
3.1 优化宠物游戏空间
针对公园宠物活动空间现状,借鉴巴塞罗那儿童友好公园建设经验,依托自发宠物空间建立宠物乐园[12],从空间内停车问题、安全问题和卫生问题3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在入口合理划分非机动车停车空间,铺装设置为植草砖,与草坪形成自然过渡;采用灌木与木质围栏相结合的方式,配置单向旋转门与门锁限定宠物活动边界以保证安全性,乐园内还可释放牵引绳,同时设置简易宠物活动器械,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活动类型,增强宠物活动量,提供儿童与宠物共同游戏的安全区域;宠物乐园内设置宠物沙地厕所、便纸箱、休息座椅,乐园外增设洗手设施以服务全园使用者,并在公园内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对不文明养狗现象制定相应惩罚机制.
3.2 增设公益性趣味空间
公园内流动商贩空间的主要问题为儿童盈利性设施占地面积较大,消费项目过多,缺乏一定的规范与引导.根据空间现状与儿童诉求,规范已有儿童商业设施经营的时间与地点,合理增设儿童喜爱的沙地、微地形、浅水等景观元素,尽量避免“千园一面”的成品设施摆放[13],可与探险类设施结合设计,利用公园先天优势营造自然化趣味空间.增加学龄期儿童游戏空间,并将不同年龄段儿童活动场地进行分区设计以提升安全性.注重文化展廊、植物标牌、指示牌的趣味性和可读性[14],融入知识科普、环境保护内容,有助于培养儿童学习与认知能力,自发带动公园其他使用者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3.3 营造代际互动空间
场地设计最终的规划不是空间,是人的体验,设计师应将人的活动考虑到设计过程中,激发公众参与[15].儿童友好公园不是仅为儿童服务的公园,更应考虑如何促进儿童与其他年龄人群的良性互动.依据公园老年人活动空间现状、儿童及家长需求,可从既有空间更新和新建空间2个思路增强公园儿童友好性:更新既有老年人活动空间,增设休闲座椅、存包处等,在声环境较喧闹的节点采取吸声与隔声处理;新建代际互动空间,将老幼设施复合设置,设计儿童与不同年龄人群可共融的户外活动空间,如营建社区花园[16]、休息设施与儿童攀爬复合空间、不同人体工程学尺度互动空间等.
4 结语
城市公园的更新优化应注重保持其自身活力的持续,统筹自发空间与使用者需求,有助于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效益创造和活力延续.孝感市澴川公园是中小城市开放式滨河公园的一个缩影,当前自发空间主要以成年人活动为主,需要顺应时代变化,挖掘不同使用者需求,尤其是儿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在形成自发空间的同时不断更新优化,兼容儿童群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增强环境建成使用后的反馈互动,不断提高使用者在公园建设不同阶段的满意度,提升城市居民公众参与意识,进而提升公共空间价值,为周边环境创造生机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