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多亩的大草原上,那不一样的热血青春
2021-06-07俞佳铖
●文/俞佳铖
草原不仅是他们的家,更是实现抱负的地方。
本文主人公
春天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万物复苏,清风徐徐,敖木希勒牵着妻子阿拉腾吉如格的手,大清早就出门了。迎着第一缕阳光,两人边捡牛粪,边和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犊嬉戏。
岁月静好的背后,是两颗踌躇满怀的心。敖木希勒和阿拉腾吉如格这对“90后”小夫妻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回到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当起了牧民。夫妻俩一改祖辈的传统畜牧方式,引进国外新品种,开拓全球新市场,在2000多亩的大草原上,续写着不一样的热血青春。
留俄归国:大草原就是我的家
28岁的敖木希勒从小在草原长大,追着马儿跑,牵着牛羊闹,过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活。2012年,他离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舒苏木舒图嘎查的家,前往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大学深造。
4年大学生涯,敖木希勒不仅学业上收获满满,还邂逅了美丽的爱情。他多才多艺,尤其擅长射箭,在内蒙古大学生“哈日靶”比赛、“额日黑”射箭比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敖木希勒英勇神武的形象,赢得阿拉腾吉如格的芳心。这个同样来自大草原的女孩,比他小1岁,明眸皓齿,爽朗热情。花前月下,留下了两人携手一生的决心。
2016年大学毕业后,敖木希勒和阿拉腾吉如格都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起前往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大学留学,学习社会学专业。
漂泊在外,两人聊得最多的就是对家乡的思念。尤其看到俄罗斯发达的畜牧业,想到老家相对落后的畜牧方式,他们不约而同地萌发了回归牧区的念头。
“父母年纪大了,没多少精力照看牛羊,我们不回去的话,老人几十年的心血可能就没了。”男友的担心,阿拉腾吉如格深有同感,能陪伴在父母身边,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结束两年的俄罗斯求学生涯,这对恋人回到家乡,当起了普通牧民。他们的选择让很多人不解,甚至有人冷言冷语,“去国外学了两年,回来还是围着牛羊转,书都白读了,简直浪费钱。”“我们大字不识一箩筐,不也照样把牛羊喂得肥肥壮壮。”
父母虽然也想不通,但更多的是担忧。敖木希勒的母亲苦口婆心劝阻,希望两个孩子能去大城市找一份好工作。父亲铁青着脸,以一声不吭来表示自己内心的不满。
其实,敖木希勒和女友心里很清楚,父母是怕自己会走他们的老路。放牧是个辛苦活,在马背上风吹日晒,常常盼着多放一回,牛羊多长一点肉,即劳心又劳力。但两人并没因此放弃心中的理想,他们找了一个时间,和父母敞开心扉:“你们放心,我们读过书,会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畜牧业,我们的草原肯定会越来越好。”说着,他们拿出一沓厚厚的方案摆在父母面前。原来,早在上学时,两人就给自家牧场做了一整套发展规划,包括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调整牲畜结构、建设牲畜暖棚等。
儿子和准儿媳的创业信心满满,老人们稍稍安心了,答应慢慢放手,让年轻人闯一闯。没想到的是,他们的第一个决定,就让老人心惊肉跳。
敖木希勒想把自家草原上的500只羊卖掉,引进国外肉牛新品种。这个想法颠覆传统,又有很大风险。善解人意的阿拉腾吉如格帮着男友安抚老人,给他们看在俄罗斯牧场拍摄的一些画面:碧绿的草原上,温室大棚连成一片,美得仿佛一座玻璃宫殿,成群的牛羊膘肥体壮,悠然散步。
“放牧的人呢?那些管道是用来干什么的?他们的棚怎么这么整洁干净?牛羊看上去也特别有活力。”老人有些不解。阿拉腾吉如格说,这就是他们的奋斗目标,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科技牧场。
几乎一辈子没走出大草原的父母,在看到外面的世界后逐渐释怀。有了家人的支持,2019年开始,敖木希勒和阿拉腾吉如格着手调整畜种结构,用卖羊的资金,从澳大利亚等国引进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尝试进行牲畜改良。
引进技术:“新手父母”的欢喜与担忧
引进的牛经过长途运输、环境改变及饲养管理变化等,容易出现应激反应、机体抵抗力下降等问题,从而诱发疾病。老牧民都来看热闹,好奇这些牛会不会吃不惯中国的草,喝不惯中国的水,出现各种水土不服的意外状况。
学校的知识暂时用不上,老牧民的经验也不够,敖木希勒和阿拉腾吉如格只能靠自学成才,从网上搜罗知识,对这些牛采取隔离、分群、防疫、驱虫、健胃、催肥等措施,摸索前行。
西门塔尔牛长得非常漂亮,毛色为黄白花或淡红白花,皮肤呈粉红色。日落黄昏之际,在绿色草原的映衬下,牛群美得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敖木希勒喜欢牵着女友的手,跟在牛群后面散步,说说情侣间的悄悄话:“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牛羊会陪着我们慢慢变老,守着我们的孩子慢慢长大。”
引进的牛度过适应期后,敖木希勒和阿拉腾吉如格齐心协力,自学牛群冷配技术,陆续接种出40多头牛犊。接着,这对恋人松了一口气,忙里偷闲,举办了一场简单而温馨的草原婚礼。亲朋好友载歌载舞,把美好的祝福送给这对新人。
像世世代代的牧民一样,敖木希勒和阿拉腾吉如格组建自己的小家庭,过起了依水草而活、伴牛羊而行的草原生活。
刚出生的小牛犊十分柔弱,小夫妻俩就像新手父母,从初乳到饲料的过度、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每一步都兴奋而紧张。内蒙古的冬天异常寒冷,牛犊经常不由自主地颤抖,有些体质弱的还会拉肚子。拉肚子对牛犊来说可不是小事,一不小心还会危及生命。
妞妞是2019年冬天出生的小牛犊,灰白的毛色,厚厚的双眼皮,特别惹人爱。阿拉腾吉如格喜欢看着它吃饭、睡觉,日落黄昏,还会牵着妞妞去散步。谁知有一天早上,妞妞突然拉子了,趴在地上,耷拉着眼皮,不愿吃东西。
阿拉腾吉如格想了很多办法,妞妞仍然不见好转,她急得直掉眼泪。一个多星期后,妞妞骨瘦如柴,眼睛凹陷下去,止不住地拉稀,处于严重脱水状态。还没等春天来临,妞妞就永远地离开了。
阿拉腾吉如格伤心了好一阵子,只要想起妞妞就会忍不住掉眼泪。敖木希勒也难过,生怕再有牛犊遭遇这样的不幸。他一边向老牧民打听,一边在网上找资料,寻求对策。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有人用灯光给幼鸡取暖,借助这个灵感,他花5000多元钱,建起一个32平方米的小暖棚,里面用多个灯管组成一条条灯带,不仅暖和,看上去还很温馨。
阿拉腾吉如格给丈夫的创意点赞:“冬天有了这个‘取暖神器’,小牛犊再也不怕着凉拉肚子了。”果然,自从牛犊们住进小暖棚,胃口好了,精神也足了,一天天茁壮成长,夫妻俩悬着的心才放下。
放牧,成了夫妻俩的主要工作。小时候,他们没少跟在父母身后,带着一群牛羊,在大草原上一走就是一整天。记忆中,马背上的放牧生活非常枯燥。早上起床,拿着一根长木棍和绳子,把牛羊赶到草儿肥美的地方,看似悠闲,其实肩上的担子并不轻,不仅要管好牛羊,确保没有掉队的,还要眼观八方,看水,看地形,看天气,看野兽出没,天暗之前把它们赶回棚里。
在家放牧:不再只是马背上的梦想
尽管如此,敖木希勒依然乐在其中,放牧归来,人还没到,歌声先飘了回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循着歌声,阿拉腾吉如格迎出门,和丈夫一起把牛羊赶回棚,兴致好时两人还会对歌一段。
清晨,迎着日出朝霞和徐徐微风,夫妻俩会背着背篓出门捡牛粪。在阿拉腾吉如格记忆中,妈妈教她干的第一个活就是捡牛粪。小时候,她嫌牛粪臭,用青草揉成团塞住鼻子。妈妈告诉女儿,牛粪是个宝,做饭、取暖都少不了它,还能作为庄稼肥料,进行沼气发电呢。长大后,阿拉腾吉如格发现,牛粪不仅是草原牧民的宝,还裹着一缕深深的乡愁。
晒干牛粪,是阿拉腾吉如格的日常工作,把牛粪掰成均匀大小,堆放到固定的地方进行晾晒,如果天气好,一个上午的时间差不多就能晒干。
随着通信网络在牧区普及,敖木希勒改变传统的放牧方式,在自家草原上安装监控设备,只要轻轻滑动手指,就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上360度无死角查看草原和牛羊的情况,还支持回放功能。
后来,敖木希勒又对监控做进一步改进,不仅能自动对焦调节,还支持夜视功能。夫妻俩再也不用出门放牧,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还避免了风吹日晒之苦。阿拉腾吉如格不禁感慨:“要是我爸那一辈就有监控,他就不用骑着马、拿着望远镜追着牛羊跑了。”
坐在家里就能放牧?老牧民们十分好奇,纷纷来取经:“有文化就是不一样,把整个牧场都装进了手机,哪怕出个远门,也不用担心家里的牛羊了。”
听着这话,敖木希勒和阿拉腾吉如格的眼眶有些湿润,从当初被质疑到如今被肯定,这中间饱含着无数心血。他们深深感觉到,现代科技不仅能给传统畜牧业带来极大便利,还能改善牧民的生存状态,被牛羊牵着鼻子走的日子,有望一去不复返。
心怀希望,负重前行。两人暗下决心:“等以后,我们自家的现代牧场上了轨道,就带着其他牧场一起走上科技放牧之路。”
七八月是草原最好的季节,碧草一望无际,上面有很多五颜六色的小花,如繁星点点。敖木希勒出门归来,常会给妻子带上一束。这是阿拉腾吉如格最爱的金露梅,黄色花瓣玲珑雅致,花香中夹杂着淡淡的青草味。在敖木希勒心中,妻子也如这金露梅,在寒冷干旱的恶劣环境中,坚毅而顽强地生长着。
而今,敖木希勒和阿拉腾吉如格心目中的现代牧场已初具雏形,他们按照草畜平衡要求,在2000多亩的草原上,把牲畜定在20多头优良西门塔尔牛、20多头安格斯牛和200多只羊的范围内,根据草场承载力和牲畜膘情,走上少养精养,保护生态的高效益畜牧业发展道路,并在国内国际市场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世界已变成一个地球村,在哪里生活工作不重要,关键是不能落伍。”谈及未来,敖木希勒打算带着妻子,去经营效益明显的现代化牧区走走看看,继续改善自家牧场的基础设施,更新现代化设备,推动畜牧业产业实现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日复一日,草原的寻常夫妻没有太多浪漫,但飘着青青草香的空旷星夜下,敖木希勒这个粗汉子也会说上几句贴心话:“谢谢你,跟我一起回到草原。如果你当初不选择我,而是留在了俄罗斯,或者去大城市找一份好工作,肯定不用跟着我在这里受苦。”
阿拉腾吉如格依偎在丈夫身旁,她心里一点都不后悔,草原不仅是自己的家,更是实现抱负的地方,草原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