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1-06-06杨莉
杨莉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几个方面。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认知里,国是一个人长久立足与发展的根基,家是国的缩小反映,是国的构成单位。同时,家国情怀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反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担当,引领学生成为情感态度积极、价值观端正的人才。但养成家国情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学生具备坚定的发展信念,拥有超强的历史使命和强大的精神情怀与信仰。高中历史教师作为历史的传道者,其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是否具备家国情怀。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巧用名人轶事,培养家国情怀
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一句经典用词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一颗颗胸怀天下、心系家园的拳拳之心。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继承者,高中生应学习历史名人的伟大事迹,用他们的精神感召自己。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高中生已有的发展精神,适时融入历史名人故事,引导学生实践家国情怀。
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将电影片段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看到孙中山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实际努力。他们为祖国发展历程中有孙中山这样的伟人感到庆幸,并在内心暗暗激励自己,也要做一个对祖国发展有用的人才。
二、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家国情怀
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推动家国情怀意识的形成。在中外文化发展历程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呈现不同的形态。教学这些内容时,历史教师应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例如,在讲述与宗法制相关的内容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段英语对话。两个主人公在对话,其中一个年轻人称呼另一个人为uncle。播放到这里,笔者停顿下来,问学生uncle是什么意思。这时,有个学生不屑地回答道:“叔叔或者伯伯。”接着,笔者继续追问:“那这个英语单词到底是伯伯还是叔叔呢?”笔者点名让学生回答。依据学生的回答,笔者补充道:“西方人对uncle的称呼没有大小辈分之分,而中国对辈分的划分相当精细,叔叔是爸爸的弟弟,伯伯是爸爸的哥哥,不能混淆称呼。”为此,笔者为学生总结出:“在西周宗法制的影响下,中国实施认祖归宗。”这样的教学形式,通过让学生思考及教师讲解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祖辈的敬重及家国情怀的认知更加清晰。
三、开展历史实践,培养家国情怀
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是激发高中生家国情怀的另一个教学形式。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单独依靠教师的讲解或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影响不大。但实践出真知,历史教师如果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历史实践,就会让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加透彻,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关于红军长征的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以“走进烈士陵园,感受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具体形式是让学生去烈士陵园观看英雄纪念碑上的历史文字,读革命英雄的故事,并将观看英雄纪念碑的感悟记录下来。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近距离了解了革命英雄们的事迹,感受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高中生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民谋福的动力。
四、立足当下画面,培养家国情怀
一切时代都有当下的英雄人物,他们的精神经过岁月的沉淀,影响了无数人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为此,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时不应拘泥于历史教材,应纵观当下,将当前的家国情怀、感人事迹分享给学生,引领学生积极健康发展。
例如,在介绍现代中国的科技时,笔者将邓稼先的故事、被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被评为“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的于敏的生平事迹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人物不是已经久远的人物才有那样的称谓,我们的周围时时刻刻有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人,他们的精神同样可贵和具有感染力。在当前的人物画面中,学生认识到祖国的不断强大是由这些一直不断努力的人奋斗来的,于是感到历史并不遥远,进而激发自己也要不断努力,成為后人的榜样,家国情怀由此形成。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素养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对高中生的成长意义是无可替代的。历史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教学措施,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历史人物的成长足迹,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从而带动学生形成积极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