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1-06-06黄明会
黄明会
近日,重庆市委召开了五届十次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要求准确把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要求,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奋力谱写重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加大了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15岁。并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重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已成为重庆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强大动能。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整合优质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形成共建合力,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一是遴选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坚持择优遴选、突出重点、中西并重,在管理水平高、基础设施好、医疗技术先进、服务能力强的医院中,对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进行规划布局。二是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市政府共建合作协议,加快推进综合类别和神经、传染、呼吸、口腔等12个专科领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三是积极支持驻渝部队医院建设发展。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争取部队医院开展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争创烧伤、病理、创伤等专科类别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建设高水平医院和高水平专科。依托市级高水平医院打造高水平专科,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疑难重症诊治能力。一是建设一批高水平医院。对标国内顶尖医院,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和国际影响力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群。立足“一区两群”战略,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二是建设高水平专科群。以培育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为目标,集中力量发展一批高水平临床专科。重点支持儿科、病理、烧伤、创伤、神经、眼科等临床专科建成世界一流,支持心血管病、传染病、呼吸病、血液病、针灸、中医皮肤等临床专科建成国内一流。三是打造国际医学城。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国际医学城,布局一批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加快质子(重离子)治疗中心、微无创全球医学中心、国际生殖医学中心、国际心理医学中心等建设。
提升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力度支持医学科技创新,激发医学领域创新创造活力,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一是规划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聚焦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统筹各方资源,系统整合布局。大力支持共建单位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部委(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重点实验室及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配置重大科学装置。加快筹建医学科学研究院、预防医学研究院。推动战略性基础性生物资源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医学资源样本库、模式动物中心等项目建设。二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卫协同,支持协同开展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等高水平科学研究。实施临床前沿关键技术创新重大计划,开展关键核心创新技术攻关。鼓励医疗机构、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牵头或参与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研究。开展重大疾病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围绕重大传染病、常见多发疾病、生殖疾病与出生缺陷、肿瘤防治、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专项。三是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快重庆中医药学院建设,建好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争取国家中医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做大做强中医专科联盟,打造一批精品中医馆,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大中医药经典名方研发力度。建设“巴渝国医城”,打造集中医药服务、产业、文化、旅游为一体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集聚示范区。四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健康产业发展。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建设跨学科融合、跨团队协作的成果转化平台,支持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转化医学研究院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大力发展以健康管理、健康检测、健康干预、慢病管理等为主的健康管理产业。大力发展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健康咨询、第三方检验等新业态。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医防协同为重点,着力解决各级疾控机构职能职责、绩效管理、人员配置、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健全公共衛生体系建设。建立现代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探索实行疾控机构“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健全公卫医师制度、薪酬改革、职称评价等政策,提升岗位吸引力。解决公共卫生机构职能职责、保障机制与绩效管理、人员编制配置标准与专技岗位比例等问题。二是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设施设备配置,建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增强病原微生物检测“一锤定音”能力,打造高致病性传染病防控和科学研究高地。三是推动医防协同。推动建设一批市和区县两级的肿瘤防治中心、传染病防治中心、近视防控中心等,形成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综合防治模式。四是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通过建设扩容、设备提标、信息提速、特色科室等建设,开展基层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和社区医院标准化建设,强化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和完善区县域“三通”医共体,构建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医防协同的新型区县域卫生健康共同体。
(作者系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