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叠合板施工技术
2021-06-06钱华
钱华
【摘要】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程中一种较新的建筑形式,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施工材料都与传统建筑不同,其整体的建筑构件都是在工厂进行预制生产后运输到施工地点进行组装施工,施工效率较高,且施工较为便利,在施工成本上也可以做到有效控制。装配式建筑中叠合板是装配式建筑中较为常用的预制构件,其施工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施工的进度和使用寿命。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结构;叠合板;施工技术
1、装配式建筑中叠合板施工的技术优势
在进行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施工过程中,首先,对于叠合板平面的拆分技术的优势在于,其能够综合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结构,电气相关设备等专业的合理设计,既能够做到各专业的预留预埋功能满足同时还能够准确的进行各部件衔接位置的定位。并且在满足建筑工程项目构造要求和结构进行合理的,采取模数化设计,降低叠合板的种类和规格要求,增强通用版型的数量,借此来提高模具的重复循环使用概率,体现出装配式建筑构件工业化生产的优势[1]。其次,一个板平面的拆分设计。也考虑了叠合板对马上运输等情况的具体要求。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自重较轻,超大超重的部件数量较少。并且能够根据不同楼板的受力形式进行具体地分析。结合平面拆分原则进行节点的合理化设计。使整个连构造更具稳定性,既保证叠合板生产与安装的质量同时又能够提高原建筑结构的承载力标准要求的效果。
2、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叠合板施工技术
2.1 叠合板制作
在预制装配式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图纸深化设计,确保顺利生产相关构件。在进行图纸深化设计时,相关人员需要对不同专业需求进行综合分析与合理安排,实现设计集合度的有效提升,同时还需要合理应用简化、统一的符号,对各专业需求进行更为精確的表达。此外,需要对构件生产工艺进行深入分析。在完成图纸深化设计之后,构件厂需要进行模具组装方案的科学设计。在生产叠合板过程中,需要保障模具侧模的垂直度和拼装尺寸,确保模具被清理干净,严禁在钢筋上涂刷隔离剂。在具体落实钢筋工程时,相关人员需要基于构件加工图依次安装各类预制件[2]。在浇筑混凝土时,还需要避开预埋件。最后需要合理堆放相关构件,确保存放场地的坚实度和平整性,同时还需要科学实施排水措施。在具体堆放构件时,需要在地面和构件之间保留一定的空隙,基于构件受力情况和刚度确定构件立放或平放,通常情况下,预制叠合板需要叠合平放。
2.2 叠合板运输
首先,相关人员需要科学制定运输方案,在存储、运输、吊装、预制混凝土构建过程中,如果其出现损坏,很难对其进行科学修补,不仅会在一定程度内延误工期,还会使其整体项目工程出现经济损失。基于此,相关单位在运输构件之前,需要进行运输方案的科学制定,同时在运输之前基于相关清单对其预制构件的数量、型号和规格进行仔细核对,检查出厂合格证书和合格印。其次,需要科学选择运输车辆,可以选择使用平板拖车或大吨位卡车进行运输,通常情况下,在运输叠合板时,需要采取平层叠放的方式。在装车时,需要在车厢底部铺两根木方,确保其截面为10×10cm2,与此同时,还需要在木方上垫一块厚度15mm以上的柔性垫和硬橡胶垫,基于预制板尺寸进行支点方木的合理设置。最后,在具体运输构件时,需要先分析运输路线,对其沿途情况进行仔细查看,确保运输路线的路况较好。在具体运输过程中,还需要确保车辆平稳行驶,避免车辆颠簸、猛加速或紧急制动等情况,进而保障相关单位在运输构件过程中,外力因素不会对其造成不良影响,进而有效避免构件出现掉角、裂纹或断裂等现象。
2.3 叠合板吊装
在起吊叠合板时,需要科学应用模数化吊装梁,在具体进行吊装工作时,需要确保四个吊点受力均匀,在腹筋和格构梁上弦交界处设置吊点位置,使其与板块之间的距离为板长的20%~25%,在具体进行起吊工作时,需要确保缓慢作业进而保障叠合板起吊的平稳性[3]。在进行锁链吊装时,需要科学应用四个闭合吊钩和专用锁链,使其能够平均分担受力,多个位置均衡起吊,在此过程中,锁链长度通常为4m。在吊装叠合板时,在作业层上方300mm处需要略做停留,基于叠合板位置进行叠合板方向的科学调整,然后进行定位。在行吊装过程中,需要有效避免框架柱上设置的竖向钢筋和叠合板预留钢筋出现碰撞,对于叠合板而言,需要停稳慢放,避免吊装过程中冲击力过大损坏板面。在矫正叠合板位置使,需要嵌入楔形小木块进行科学调整,严禁使用撬棍调整,避免损坏板边。在完成楼板铺设之后,需要确保其平整性,避免板的下边缘高低不平,同时还需要有效避免出现空隙。如果出现空隙,需要对其进行封堵处理,同时还可以适当调整支撑,确保板的底面没有缝隙。
2.4 支撑体系设计
在进行叠合板施工作业之前,需要进行立杆支撑的合理搭设,在我国现阶段开展具体工作,通常存在两种支撑体系。其一为木模板支撑,通常情况下,洋房立杆选择使用承插盘扣架体施工,在立杆顶端需要科学应用可调顶撑,确保能够对其支撑标高进行科学调节,将双钢管主龙骨放置在U托内,然后在主龙骨上进行木方次龙骨的合理设置,将其间距控制在200mm。次龙骨中间和周围一圈需要合理铺设废模板条,同时还需要在模板和周边叠合板接缝处进行海绵条的合理粘贴,进而有效避免出现漏浆现象。其二为铝模板支撑,在进行铝模板设计过程中,需要在叠合板区域进行支撑龙骨的合理深化,确保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叠合板支撑和标高调节。在此过程中,需要控制独立立杆支撑间距不超过1800mm,如果间距过大,则需要进行独立立杆支撑的合理增设,在叠合板下方进行独立立杆增设时,必须确保在安装预置构件之前进行合理支设,基于此,需要进行三角支撑架的独立加工,对其支撑立杆进行临时固定。
2.5 上层混凝土浇筑
首先,在具体进行叠合板施工作业时,现浇混凝土只有70mm的厚度,因此,在其现浇结构上需要尽量避免预留预埋。在此过程中,可以选择在现浇混凝土楼层固定预埋螺栓,在进行高层施工时,需要选择使用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在现浇结构梁墙内预埋爬架埋件。其次,需要科学选择布料机位置,在具体进行项目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注意提前确定楼层布料机具体位置,通常需要在现浇结构处设置布料机;如果楼层内没有现浇结构板,相关人员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其布料机底座设置为现浇结构。最后,在浇筑混凝土时,需要对其墙根位置板面标高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在下一层施工过程中,叠合板标高无法满足施工要求,进而有效避免接缝不严使其出现漏浆现象。
结语:
总而言之,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施工当前已经在实际工程项目当中广泛地应用。这一具有施工效率高、造价成本低、质量有保障、环保水平高等优势,随着装配式建筑的不断推广和人们广泛的认可。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已经成为其主要应用的预制构件。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问题,相关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必须要加大对其质量的控制和相关问题的及时解决。采取不同的方法不断地进行改进,切实提高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和施工质量,进而实现装配式建筑的健康良好发展,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城市建设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提供充足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盛元明.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问题及防范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20):189-190.
[2]余宏亮,李依静,黄金艳.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及叠合楼板分类[J].工程建设,2019,51(10):61-67.
[3]马祥飞,吴勇,蒋小东.装配式叠合板工厂化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J].城市住宅,2019,26(08):145-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