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汉服日”关键要以“文化”为内核
2021-06-06赵福海
近年来,在多种因素推动下,汉服成为不少年轻人眼中的“新时尚”,越来越追求个性或沉醉于传统文化之美的年轻人主动“入坑”,成为汉服的忠实粉丝。因此,在2021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湘绣非遗传承人成新湘《关于设立国家“汉服日”的建议》一经媒体报道,就引起众多网友关注。
成新湘认为,中国的汉服作为中国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因它引起的“汉服文化复兴运动”是当代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汉族的文化溯源之旅,最终目的是为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此,成新湘建议:拟定每年三月初三为中国汉服日。
到底有沒有必要设立“汉服日”?网友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汉服作为特定群体爱好,搞一些地方性、团体特色的文化节即可,上升到“国家节日”层面大可不必。还有网友建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文化上历来多元包容,因此,是否把“汉服日”改为“华服日”或“传统服饰日”更妥当?还有网友则提醒,不管是汉服日还是华服日,都应该以“文化”为内核,挖掘其蕴含的文化意义,而不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服饰“时尚”,最终成为商家和消费主义的狂欢。
文本解读: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 赵福海
角度一:文化自信。
实际上,不管是“汉服日”还是“传统服饰日”,其背后都是文化的复兴、文化的自信。就像成新湘代表所说,“最终目的是为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如果真要为中国传统服饰设立一个“汉服日”,就不仅仅是划定某个日子那么简单。其背后需有“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作为支撑。
角度二:服饰之美。
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它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而且,在服装的沿革演变中,也蕴含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和气度气质,挖掘服饰之美,也是挖掘中国历史之美。
角度三:传承文化。
汉服是汉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通过不断的自然演化与民族融合所产生的代表性服饰。传承汉服文化,光有热闹和成交额还远远不够,我们更为期待的是其背后的中国故事与文化自信。因此,如果真要设立“汉服日”,请一定要凸显“文化”味。
时文链接
设立中国“汉服日”,让中华文化绽放新的光彩
□张悦
汉服,是中国流传千年的传统服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日前,有人大代表提出,汉服作为中国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建议拟定每年三月初三为“中国汉服日”,消息一出,引发网络热议。
千年前的“汉服”突然在新时代里绽放耀人的光芒,这并非偶然,而是我们对自身民族有了更加强烈的认同感。从“抢救保护、建章立制”的基础工作,到“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纵深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步成为一种共识。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只有坚持文化自信,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者和传承者,才能够让更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里闪耀出夺目的光芒。
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让中国“汉服”不仅光彩夺目,更赋予了历史的底蕴。从农耕文化发轫,被儒家文化推动,中国汉代的文化,对整个中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我们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硬,也有汉服那般光彩夺目的细腻。汉服是东方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的一种传递。如今,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都能看到身穿汉服的中国人和外国友人,他们既喜欢中国的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具有极大的传播价值,汉服就不啻是一种有机又优质的载体。自然的推崇、文化的浸染、家国的情怀……汉服如今成为年轻人的最爱,随着他们走向世界,更是将中国文化传递给全世界,为凝聚共识、合作发展夯实了文化基础,提升了文化认同感。
设立中国“汉服日”,用文化自信凝聚价值认同。往大处说,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输出;往小处讲,这是个人爱好与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者和传承者,让真正优秀的中国文化融入我们日常生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奋力走好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