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推进思政课程的路径探析

2021-06-06赵婷婷

山西教育·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思政育人

赵婷婷

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不断推进,思政课程被赋予了全新的育人价值和重大使命,它成为推促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养、完善人格的重要阵地。

一、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推进思政课程的新内涵

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构建“大众化、应用型”人才体系过程中出现的新型高校,与传统学术型高校“重学科、强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它培养的学生既不同于重点高校的高精尖人才,也不同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高校以“应用实践”为核心,按照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侧重培养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非学术研究型工作的实践操作人才。但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更多体现在素质层面,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还要有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然而,不少应用型高校为迎合社会需求,主要开设以理工科为主的理论实践课程,而忽视了对培育学生道德、人格和价值观等起重要作用的人文学科。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很多高校越发重视课程体系的调整,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新时代的教育背景,科学设置、合理安排,制定出适合当代大学生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教材和课程安排。其中,转变与完善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学校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教育方式与效果方面的全新探索,也是高校创新育人方式的重大举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思政”一词,吹响了思政课程教学向新时代迈进的号角。新的思政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内容融于各个学科课程,更加重视实践育人,具有更强的实效性,是思政课程改革的创举,回应了社会发展对思政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应用型高校思政课程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不够

当前,不少高校急于解决学生毕业就业的问题,过分注重专业技能教育,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轻视道德教育与专业基础知识相结合,没有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日常工作推进;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评定方法单一,没有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的创新能力,缺乏个性化的、弹性的评价模式;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单纯依靠到课率、试卷成绩等判定学习效果;部分学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方面缺乏整体性,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独立组织实施,忽略了其他院系的协调组织和通力合作;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不足,无法保证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及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教师专业素养不够

目前应用型高校多数为新建本科院校,由高职、高专升本后建设而成,学科发展不足,缺乏本科教学专业师资队伍;不少思政课教师所学专业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功底不扎实,难以做到创新教学或课程改革;思政课教师数量配比不够,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难有时间更新知识、钻研教学方法等业务;同时中青年骨干教师断层、高层次人才引进不足,导致教学领域科研成果少,理论及教学法研究难以反哺日常教学。

(三)教学手段单一

一些高校没有建立起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实践教学还仅仅停留在课堂和校园。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学生无法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教学,因此对国情、社情、民情缺乏实质性理解,服务社会和服务群众的意识淡薄;有的实践教学如演讲辩论、志愿者活动、观看教育影片等,缺乏精心准备,实施过程中主题不明、目标不清,缺乏实质内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因缺乏经费保障,无法聘请教师或专家进行指导,场地租用、交通、调查研究等必要的花費更是无法保障。

(四)学生自主性不强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源主要来自省内广大农村及小城镇的普通家庭,他们的高考录取成绩普遍处于中等水平,既没有本科院校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也没有高职高专学生的专业技术,在就业市场处于中间地带,在学习中明显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专业课程是就业的核心,而思政课只是为应付考试,这种认识导致学生将学习精力主要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而思政课难免遭遇冷落。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能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及各种智能电子产品获取信息,大学校园的“低头族”越来越多,他们从网络中获取的资料比教师讲授的内容更新更前沿,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减弱。

三、应用型高校推进思政课程的新路径

(一)注重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形成“大思政”的育人格局

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任务是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起党政齐抓共管,各级部门统筹协调运行,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要深入思政教育第一线,身体力行推动思政课程建设;教学主管部门要制定课程建设的规范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鼓励建设试点课程、示范课程,并积极推广成熟的课程;学校人事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在人才引进、师资培养、职称评审等方面向实施思政课程的教师倾斜。

(二)加快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

思政课教师是主体,直接影响课程质量,学生成人成才必须配备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建立起思政课教师队伍长远发展的机制,整体规划,分类培养,精准扶持,搭建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平台,通过提供专业培训机会和平台等各种途径,增强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奖励晋升等机制提高教师自我学习发展的积极性,使得教师能安心从教,静心育人。

(三)打造“互联网+思政课”教学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教学模式

当前,学校教育已经迈进信息技术2.0时代,传统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课堂需求,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融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愿。整合思政课程资源,挖掘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课程元素,利用互联网手段把文字转变为视频、动画等形式;建立思政课程平台,打造可移动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手机APP、网站等进行高效、快捷的线上学习;借助主流媒体网络平台,通过热点事件和问题,积极宣传国家政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时回应学生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将思政内容“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将思政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只有课程资源与平台充分结合,才能提高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便捷性,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同步联动。

总之,只有将思政课程落实到应用型高校教学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之中,才能打破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状态,从而真正实现思政育人的重要目标。

(作者单位:太原工业学院)

责任编辑 田 薇

(投稿邮箱:634995682@qq.com)

猜你喜欢

应用型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