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政治领导力:概念建构、思想内涵与创新维度
2021-06-06纪光欣孔敏
纪光欣 孔敏
摘要:习近平从新时代“进一步建设好党”、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战略高度,第一次提出并阐述了党的“领导力”概念,进一步从党的政治建设和从严治党的角度提出了“政治领导力”这一独特概念,从政治领导力的内涵、来源以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在实践上推进党的政治领导力建设。这不僅是对党的建设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理论的自觉继承和重要创新,而且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新时代;党的领导;领导力;政治领导力
中图分类号:D20;D25;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21)02-0088-06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最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1]63。习近平从党的百年发展的历史维度和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战略高度,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并建构了党的“领导力”以及“政治领导力”这一重要概念,并从多方面阐述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政治领导力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创新,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的历史以及为第二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继续奋斗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时代党的政治领导力概念的建构
领导力(Leadership)是国内外流行的阐释一个群体、组织或个人的领导权力、领导才能、领导水平及其影响力的综合概念。尽管对领导力的内涵与本质有不同的解释,但比较普遍的认知是,与领导职能、领导权力相对而言,领导力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明确的所指:一是领导力不等同于领导职能及权力,领导力应该是权力(职位)影响与非权力影响的统一体;二是领导力不只是领导的“能力”,它更强调领导能力的实际发挥及其“效力”(效果);三是领导力不是领导者“权力”或“能力”的单向运用,而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也称追随者)之间的双向互动。离开被领导者的认同与参与,领导的“效力”就难以充分实现。可以说,领导力是特定组织中的领导者在通过权力与非权力因素影响组织成员共同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及其效果。领导力是衡量组织发展程度及其影响的主要标志,也是促进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内驱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是指其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在其自身建设及革命、改革与发展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领导力,它包括党的政治领导力、经济领导力、文化领导力、社会领导力、生态领导力和自我领导力等多个方面。(1)党的领导力作为一种总体性力量不仅表现为对各级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而且更表现为对社会各类组织、人民群众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及其效果;(2)党的领导力不仅是通过党的执政地位和所掌握的政治权力实现其影响力,而且还通过党的理想、宗旨、理论、作风等“软性”因素发挥其影响力;(3)党的领导力不仅体现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也体现为党员个人的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4)党的领导力不只是党集中统一领导人民群众的单向过程,更是人民群众自觉认同、接受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主动追随过程。基于党的性质和执政地位,党的领导力首先和本质上是党的政治领导力,或者说,党的领导力是以政治领导力为核心和统领的整体影响力。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的成就和经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1]60这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领导力”这个概念,并将其与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并列,党的领导力的增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一个标志性成就,也是新时代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要求。
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政治高度,明确地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坚定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明确地要求“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2]在这里,习近平不但将党的领导力具体阐述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而且也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领导力”这个概念,并将其作为党的领导力的首要内容加以阐述。
2018年6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举行第6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更深入地从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等4个方面阐述党的政治建设,并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强调的“政治能力”作为政治建设的落脚点,进一步阐述了“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这个政治领导力的核心观点。
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2019年1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地提出将党的“政治能力”“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作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
2020年12月24-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提升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高度,明确提出并深刻阐述“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3]这是第一次把党的政治领导力具体化为由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构成的“政治三力”。随后,在2021年1月1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1月22日中共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讲话中,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及第27次集体学习讲话中,习近平连续从不同角度提出对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明确要求。这标志着新时代习近平政治领导力概念建构的最终完成。
从党的领导力到党的政治领导力再到党的政治领导力内涵的不断完善,标志着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中增加了一个“领导力”与“政治领导力”的新维度,代表着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新视野。党的政治领导力概念的建构表征着新时代党的全面建设的核心诉求及其实践效果,指明了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着力点和根本方向。这不仅集中反映着习近平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政治担当以及高超的领导艺术领导新时代党的建设、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领导力,而且充分展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及其治理效能在当今全球治理中日益彰显的中国领导力。
二、新时代党的政治领导力的思想内涵
党是最高的政治力量,党的政治领导力是党的领导力的内在要素和核心统领。习近平在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全面领导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新时代党的政治领导力的思想内涵,其核心是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自觉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從领导力要素看,党的政治领导力是信念感召力、战略决策力、组织凝聚力、政策执行力和党员先锋示范力的统一体
1.信念感召力。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是一个有着自觉政治信念和崇高政治理想的“愿景型”组织。正是依靠“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这初心不改、使命永担的理想信念的强大感召力,才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个历史时期都能吸引、汇聚社会中的先进分子,并能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新时代党的领导力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政治立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信念在党内党外的影响力。
2.战略决策力。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表现为“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4]19,也就是为改革与发展航船“定向、掌舵”的作用,这实际上就是党的战略决策力。因为这是党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核心作用的具体表现,是典型的政治领导力。习近平反复强调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下党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善于把握根本原则和政治方向,避免在重大原则性问题上发生“颠覆性错误”,始终引领中国社会航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改革与发展、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从严治党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充分展现了党的战略决策力及其实践效果。
3.组织凝聚力。党作为先进政治组织必须具有严明的政治纪律和严格的政治规矩,其组织成员即广大党员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对党忠诚,服从组织,在政治原则性问题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严明的政治纪律和高度的“纪律定力”维持党在组织上的集中统一,进一步增强党的组织性和凝聚力,党及其各级组织才能真正锻造出坚强有力的领导力。习近平深刻地指出:“只有党中央有权威,才能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4]21
4.政策执行力。刚性执行被国内外公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鲜明实践品格。党在新时代的路线方针政策,无论是“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五大发展理念”落实,还是新发展阶段的改革发展战略,只有真正在实践中贯彻下去、实现出来,并产生实实在在的成效,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这个意义上,“令之不行,政之不立”,没有执行力就没有领导力,除了“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5]也是党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增强狠抓落实本领”角度要求党员干部“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执着精神全力推进制度执行和政策落实,以“钉钉子精神”“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有效增强党的各级组织的政策执行力。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发展任务,党的领导力建设依然需要从思想、作风、组织、制度、问责等方面继续推进执行力建设,不断提高自觉贯彻落实党中央各种战略决策的意识、能力及效果。
5.党员先锋示范力。领导力是组织的影响力,但也离不开一个个组织成员的个体战斗力和影响力。党在各条战线上的那些“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党员好干部把党的信念感召力、战略决策力、刚性执行力等化作具体的工作实践,变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人民群众也正是从身边一个个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人格风范中具体感受到党的信念、宗旨、担当的政治影响力,并增强了对党的认同和追随。这就是习近平提出的“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6]45。所以,党员的先锋示范力是党的政治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党的非权力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二)从领导力来源看,党的政治领导力是党的政治权力因素与非政治权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领导力的提升既要善于用“权(力)”,更要着力树“威(信)”。前者源自制度或职位,属于“合法的权力”;后者来自经验、知识、能力、人格等个性化品质,属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魅力型权威”。早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就强调指出:“领导决不仅仅是靠权力,更主要的是靠你的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7]党的执政地位和政治权力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党可以自动长期地享有执政的资格,也不意味着党可以依赖政治权力甚至是强制力单向度地维护自己的领导地位。一方面,党要合法合理地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在为民造福中不断巩固和发展党的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另一方面,正如当代领导力理论所强调的,党更要善于利用非权力性因素如理想信念、服务民众、主动变革、改善民生、政治参与以及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人格品德来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中国独特的文化情境和领导体制下,党员干部的个人特征特别是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是塑造党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最直接因素。“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也是习近平对党员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少数”即领导干部反复提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求、全方位提升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自我革命”的根本原因。随着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提高和权利、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党及其各级组织更应该善于通过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
(三)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看,党的政治领导力是其领导人民与人民追随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
传统领导理论认为,领导者的权威来自自上而下的“命令—服从”式单向施与。而切斯特·巴纳德以来的现代领导理论则强调,权威更来自于被领导者的认同甚至主动追随,“一个命令是否有权威取决于接受命令的人,而不取决于‘权威者或发布命令的人”[8]。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6]40。从党一百年来的发展历史来看,在各个历史阶段和党的建设的每个环节上,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始终是党的政治领导力的内在构成要素。党的正确领导与人民主动追随的有机统一是党的政治领导力的独特内涵和显著特征。
就领导者方面看,所谓“领导力就是影响力”。“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6]40,党的政治领导力表现在党通过理想、纲领、政策以及教育、服务等方式动员、激励(影响)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改革与发展的整体力量和实际程度。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政治领导力必须从根本上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离开这一根本点,党的政治领导力乃至整个领导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就被领导者方面看,党的政治领导力的根本衡量标准是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参与的程度。党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才能始终赢得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主动追随和全力支持,也才能充分激发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党始终充满活力。
(四)从领导力运行看,党的政治领导力是从政治判断力到政治领悟力再到政治执行力的完整过程
领导者既要科学决策,又要有效执行,才能达成组织目标。而从决策到执行,需要一个领导者创造性地理解决策并筹划执行的阶段。因此,从领导力实际运行的过程来看,不论处在什么位置或岗位,党的政治领导力都是一个从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到政治执行力的完整链条。政治判断力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坚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增强政治敏感性和判断能力,始终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并结合具体工作及时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政治领悟力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自觉增强政治责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中央精神和大政方针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善于化理论、政策为方法、措施,自觉站在政治的高度来分析形势、研究问题、推动工作。政治执行力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时刻与党中央精神和要求对表对标,坚持問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既要从政治执行上不折不扣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做到党中央要求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拒绝;又要从政策执行上创造性地贯彻好党中央精神、落实好党中央决策,直面现实中的复杂矛盾和问题,担当作为,真抓实干,敢于创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和发展成果;还要在政纪执行、道德践履上做到修身齐家、知行合一、率先垂范,做一个一尘不染的人。政治判断力决定政治领导力的方向,政治领悟力决定政治领导力的高度和广度,政治执行力决定政治领导力的成效,三者在政治实践中的完美统一才是政治领导力的完整意涵。
三、新时代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的创新维度
习近平在阐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时提出一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9]339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从严治党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论述中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对新时代党的政治领导力的重要论述同样是鲜明体现这一原则的,党的建设、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不仅集中反映着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新维度和新要求,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实践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提供了典范。
(一)“不忘本来”: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高度重视并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鲜明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党的政治建设传统,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和从严治党,在使党的政治面貌、政治生态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党的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特别是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权威的政治高度,习近平在我们党一贯强调的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之外,增加了“领导力”这一新维度,并进一步提出“政治领导力”这一新概念,构建了一个由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构成的党的领导力概念和由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构成的政治领导力概念。这不是简单的名词增减或变换,而是着眼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政治领导而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的科学总结,是对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理论的重要创新。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一新概念、新思想必将开拓出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新境界、新成果。
(二)“吸收外来”:当代领导力理论的拓展和创新
自领导特质理论开启现代领导学范式以来,涌现出类似“丛林”状态的众多领导理论或模型,如领导行为(风格)理论、领导权变理论、领导综合理论、追随理论以及交易型领导、变革型领导、道德型领导等。
尽管有西方领导力大师之称的沃伦·本尼斯曾说,领导力像美一样难以准确定义,但这并不妨碍当代领导理论与实践聚焦于领导力,探究什么样的领导者或领导方式对组织来说是有效的。相对于传统领导概念,当代领导力理论更关注非权力因素,如领导者愿景引领、促进变革、道德示范等方面的影响力。
习近平在阐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问题的时候,曾提到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洛克的《政府论》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世界公认经典理论著作,他都认真研读过。
习近平首次引入党内文件并创造性阐发的党的领导力和政治领导力概念,一方面批判性吸收了“外来”领导力思想,突出显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思想的开放性、包容性;
另一方面,与当代领导力理论偏重于强调愿景、变革、诚信等价值性因素显著不同,习近平根据党的领导力的独特优势而突出政治领导力的核心和灵魂地位,这又为当代领导力理论拓展出一个新的维度和新的内涵
,是对当代领导力理论的丰富和拓展。这恰恰是习近平所强调的善于从中国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9]344的生动写照。
就开放性而言,党的政治领导力的提出还有一个更深刻的价值在于向“外来”即国际社会展现党的领导特点、领导能力和领导优势,为国际社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最直接的切入点。新时代的中国正在以积极的主体姿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G20峰会、世界经济论坛、上合组织峰会等都成为展示中国责任担当和“领导力”的重要平台。而通过“领导力”这一“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表述”[9]346,可以使世界充分了解中国国家治理和政党治理的基本经验,通过“政治领导力”这一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9]340,可以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国家治理与政党治理的显著优势,成为“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也是如此,早在2015年,美国纽约大学政治学系终身教授熊玠(James C.Hsiung)主编、美国时代出版公司出版的《习近平时代》就专章探讨“中共的领导力从哪里来”[10];美国著名国际投资银行家兼学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也从“中共领导力”的角度对中国发展经验给予高度评价[11];而由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罗斯·特里尔主编、中美学者共同撰著的《习近平复兴中国:历史使命与大国战略》认为,习近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发展及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体现了强大的领导力与执行力”,并“重新唤醒中国的领导力”[12];2017年韩国KBS电视台推出、引起广泛影响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详解中国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成就的同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专集阐释中国崛起之道。可见,党的卓越领导力包括政治领导力实际上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发展经验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在当代复杂、不确定世界中不断提升的软实力的典型体现。
(三)“面向未来”: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实践的方向和指针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2]这实际上是对党的领导力建设提出的要求。一方面党要成功引领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巩固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必须具有强大的领导力,必须以政治领导力引领和保障党的全面领导和执政能力;另一方面,党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提出应对“四大考验”(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和克服“四大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解决党内依然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影响党的先进性和领导力的突出问题。这在根本上是为全面提高党的领导力奠定政治基础、提供政治保障。所以,新时代“坚持问题导向”“面向未来”的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和着力点应该是全面加强以政治领导力为核心统领的党的领导力建设。因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权力并不等同于党的领导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加强也不直接等同于党的政治领导力的提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系统而具体地从加强学习、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等八个方面提出要“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才有资格、有能力领导并领导好“十三多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所以,新时代党的建设、反腐倡廉以及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最终要落脚到全面提高党的领导力及其政治领导力上,确保党始终成为新时代中国伟大社会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效能的坚强保证。可以说,“党的领导力”和“政治领导力”的提出,为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指明了新的方向,也确立了“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根本着力点。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2-26(1).
[4] 習近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 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7.
[6] 习近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7]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532-533.
[8] 切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 孙耀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47.
[9] 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0] 熊玠.中共的领导力从哪里来[N].学习时报,2016-05-09(A3).
[11] 刘莉.库恩:中共领导力值得世界欣赏[J].决策与信息,2015(9):30-33.
[12] 罗斯·特里尔.重新唤醒中国的领导力[N].学习时报,2016-11-21(A3).
责任编辑:陈可阔
On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the Political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New Era: Concept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Innovation Dimension
JI Guangxin1, KONG Min2
(1.School of Marxism,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 first proposed and elaborated the concept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from the strategic perspectives of "further constructing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better" and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in the New Era. Further more,Xi Jinping also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running the Party with strict discipline. He made a series of expositions on political leadership from its connotation, sourc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der and the followers and pushed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leadership in practice. Xi Jinpings new idea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is the conscious inheritance and important innovation of the Party building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building a contingent of officials. It shows the way for the Party building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new era; the Partys leadership; leadership; political leadership
收稿日期: 2020-11-18
修回日期: 2021-02-20
基金項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5CWHJ19)
作者简介: 纪光欣(1966—),男,山东临沂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领导哲学和管理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