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商街的“长宽高”
2021-06-06袁家方
袁家方
逛街,逛北京的老商业街,逛了多少年,没琢磨过它们的“长宽高”。
后来,琢磨了,发现里边还真有不少的门道。
600米,老商街的黄金长度
现象观察
北京的老商街,就其长度而言,大体上有两个阶梯━━ 一为300米,一为600米。
大栅栏的长度,从诸多文章上看,有两个数据,一说是275米,这是前宣武区行政区划境内的大栅栏街长;一说是295米,这是加上其东口在前崇文区境内的20米。其实,大栅栏的实际长度是295米,差5米不到300米。
地安门外大街,即俗称的鼓楼大街或后门大街,全长约697米。
隆福寺街长597米,护国寺街长约600米……
西单与王府井,两街都长约800米,但其有效长度,也在600米。
西单商业街,每当人们走近西单商场北端,往往或掉头折返或去就近的公交车站而径直离去。有关方面总想把这条街向北延长,但收效甚微。莫非这就是俗话中说的“一步差三市”?
王府井大街从南口的工美大厦到八面槽十字路口,也大体 600米。尽管后来延伸到今利生体育用品商店一带,但客流量明显减少。再向北,人们就说什么也不去了。
这个在西单和王府井两条商业街上出现的同一现象,告诉我们的是━━人们对商业街长度的消闲购物舒适度。所以,在说到商业街的长度时,我们用了“有效长度”这个词语。这里的“有效”,是由消费者的脚来决定的。在这个长度内,人们逛商街兴味盎然。超过这个长度,人们的脚,就会投反对票了。
历史数据
北京老商街的300米、600米的长度现象,我将其称为商业街的“黄金长度”,并由此推想━━这是否是老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中,有着对人们行为规律的认识、总结和应用?因为北京胡同的长度,超1000米的━━少见。
天安门前曾有“千步廊”,即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称中华门)内,按每步0.7—0.75米计算,其长度在700至750米。
据考证,今天东四、西四一带是元大都胡同的遗存。
东四头条到九条(明代叫头条胡同、九条胡同)为例,其中,头条长193米,二条长386米,三条长722米,四条长726米,五条长78l米,六条长715米,七条长724米,八条长717米,九条长718米。 平均长度729米。
西四一帶的胡同:砖塔胡同长805米,羊肉胡同长820米,西四北头条长600米,二条长595米,三条长527米,四条长503米,五条长478米,六条长495米,七条长430米,八条长424米。平均长度567.7米。
元大都遗存至今的老胡同,其长度在500米到800米之间,这与北京老商街的“600米”,或者存在某种联系。换言之,既然古都北京是中国封建社会都城规划与建设的“集大成”,是“顶峰之作”,是否其中也包括有对农业社会中,人们行为规律的认识,并将其转化、复制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之中,营造出人与建筑环境,包括人与四合院,人与胡同、街区的对话,并于其中,造就出一种适合人们生息的环境与氛围?
1937年6月,北平民国学院印行的《北平庙会调查》有一个“五大庙会与商场及城门的距离表”:
从表中可见,广安门到土地庙是2.1里,土地庙到西单商场是5.6里,按照一小时步行10里计算,内城的人们去其附近的商业街或庙会,在半天的时间内往返,是可行的。商贩从内城城门附近,在一天内往返一个庙会及其邻近的商场,也是可行的。例如广安门外的人们在一天内去土地庙、西单商场两处。
这让我们又想到美国学者芒福德说过的话,他说:“法国地理学家爱丽舍·力克吕(1830—1905年)发现,法国村庄和城镇的坐落位置,有其一定的规律,即离市场不超过一天往返的步行距离。这意味着,步行者的需要是压倒一切的:谁能用腿走路,谁就能到城里。这种城市形式与当时的经济形式是相符合的。两者都希望,宁可规模小一些,能做到面对面的交流。”(《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第333页)
国际比较
再看世界各国的商业街。
美国洛杉矶比弗利山脚下的名店街,长约300米;旧金山的市场街,长约600米。这两条街我曾去过并用步量过。纽约华尔街长约500余米,这数据是托人去那里帮我测的。
美国拉斯维加斯的菲尔蒙特商业街,设计师用钢架创造了600米长、30米宽、30米高的巨型交通空间,用210万盏灯的照明系统和540千瓦的光学系统,在双层玻璃弧形网架上创造了白天和夜晚的不同空间效果。白天,购物者在这里信步前行,沐浴均匀柔和的阳光;黄昏来临时,整条步行街像被最伟大的魔术师施过魔法一样,不断变幻出绚丽多彩、光怪陆离的影像,与悠扬舒缓的背景音乐一起彰显着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 (《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商业建筑交通空间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费腾、毕冰实,2009年4月3日。来源:互联网)美国建筑师为什么要把一条室内商业街设计为600米长?不得而知。
千步廊示意图( 历史照片)
日本专家认为,商业街的长度一般情况下在500—700米,最高限为1000—1500米。
还没有看到有关于世界各国商业街长度的统计资料和分析文章。
不过,别把逛商业街和健身联系在一起。
健身大步走,目的单纯,运动中人的思路也单纯。
逛商业街,目的多元,人的思路也多种多样。
商业街的宽窄也要“宜人”
北京的老商街,其宽度也是两种,一为20-30米,一为10米以内。
王府井在改造前,宽度大致在30米;西单商业街大体相仿。
前门大街在明代时曾经达到约50米的宽度,后来摊商沿街游布,常摊儿变为坐商,继而终成商铺,变成了三条街,东有肉市胡同,西有珠宝市、粮食店街,东、西两条窄胡同,“拱卫”着中间的正阳门大街,正阳门大街的宽度约30米,进入一种“宜人”的尺度。
古香古色东四大街
大栅栏街宽9米。琉璃厂东街宽10米,西街宽15米。(《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北京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隆福寺街宽7米。(《隆福春秋》,王玉甫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110页)
《析津志》载:元大都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音Xiang)通”。胡同一般为6步,5尺为一步,元代一尺约合今0.30-0.32米,这就是说,元代大街的宽度约为37-38米,小街宽约18-19米,胡同宽约6-7米。明代北京城,在道路上,沿用了元大都的“制式”。
由此推及北京旧时商业街,如鼓楼大街、王府井大街、西单北大街及东单北大街等的宽度,也正是在20至30米。
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先生在他的《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提到:“21至24米是可以看清对方面孔的距离,超过这一距离则看不清对面人行道上行人的面孔。因此在10米左右的道路上,可识别行人这一社区要素就会大大加强。”(《街道的美学》,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209页)
西方国家很多城市的商业街,宽度大多在30米以内,窄至10米或以下的商业街也随处可见。在一些国外城市的旅游电视片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外国人把他们城市里狭窄的老胡同保护得原汁原味、古色古香。
看来,商业街的宽度上,也有个“国际惯例”,也有个人类共同。
法国的“明天超市”,挺大的超市,1996年秋天开业后顾客寥寥无几。从货品、价格到服务,反复找原因,不得其解。后来,一位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应邀来店“诊断”,他说是因为超市里的通道过于宽敞。“明天超市”按照该学者的建议调整了通道的宽度,没想到两个月后,销售额竟然翻了一倍。
这其中的道理原来很简单:变窄了的通道,拉近了商品与顾客的距离,距离产生的亲近感,会促进人的购买欲望。过宽的通道拉大了顧客与商品的距离,反而让人难以产生购物的兴趣。当然,通道过窄,甚至窄到两个人相遇都得侧身才勉强通过,顾客也会很自然地望之却步。
由超市通道宽度的例子去推想老商业街的宽度,就人的视力而言,30米以内,从商业街的一侧可以看到另一侧店铺,看到店铺里摆布的商品,会拉近店铺与顾客之间的心理距离。及晚近,橱窗的出现,更是为了吸引路过行人的眼球;大玻璃窗的通透,也是为尽可能地把店堂设计展示,以求释放吸引力。
另外,商业街既然是城市的公共空间,人们行走其间,尽管彼此并不相识,但20米恰恰是人们眼神能相互呼应的距离,再远,就难以分辨了。逛商业街时,看别人,看别人的眼神、表情、衣帽服饰及举止动态,同时,还能听到商业街上各种各样“市声”,也是闲游的一大内容。
人们常说“逛商业街”“逛商场”“逛市场”……
“逛”在字典里的解释很简单,就是“闲游”(《汉语大词典》中对“逛”的解释是━━外出散步;闲游;游览。《汉语大词典》第十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913页)。北京人称街头散步叫“逛街”,正月十五去灯市,称为“逛灯”,北京话里还有“逛厂甸”的专门说法,甚至简化为“逛厂”。清戴璐《藤荫杂记》卷十:“琉璃厂正月游人杂沓,名曰逛厂。”(《藤荫杂记》,[清]戴璐,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第93页)
如果道路宽阔,就会如站在宽逾百米的长安街中间,与两侧建筑物距离很远,一种进退失据的感觉所产生的不安,使人急迫地向某一侧迅速靠拢。在这样的情况下,谁也不会有“心灵游荡”的雅致了。
商业街的宽窄,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尺度。商业街的宽度是否是“宜人”的,或者,用时下最时髦的话,是否是“以人为本”,━━消费者的眼睛就是标尺。
老商街的高度宽度相匹配
对于商业街高度的视觉品评与心理感受,总是与街道的宽度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城市规划及设计的著述中,谈及城市空间(自然会涉及商业空间)时,都会对建筑的间距(具体到商业街,则是其街道的宽度)与建筑高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街道的美学》一书中写道:“设街道的宽度为D,建筑外墙的高度为H,让我们来研究二者之比D/H。据笔者观察,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超过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当D/H=1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匀称之感,显然D/H=1是空间性质的一个转折点。”他说,“日本的独特街道,例如东京新宿或涩谷的背街、横滨的元町或中华街等。在较狭窄的道路两侧排列着小店铺,不管怎么说也是富于变化和有节奏感的街道……经过调查,这些街道的道路宽度多为10米左右,且D/H≤1。如果再加宽则很难形成那种亚洲独特的热闹气氛”。 (《街道的美学》,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46页、209页、210页)
北京老商街,其宽度与两侧商店建筑高度的比例,基本上是1:1及1:2之间。若从上引芦原义信先生的说法看,当D/H=1时,高与宽之间存在着某种匀称感;而当D/H=1.5—2时,空间尺度比较亲切、宜人。
北京的四合院基本是单层建筑物。胡同立面高度一般在3米左右(临街地平至建筑檐下),胡同的宽度一般在3米到6米之间,其高度与宽度的比例也是1:1或1:2。
这就是说,北京的老商业街与胡同的高度、宽度比是大体一致的。在这样的街道高宽比的环境下,人们感到的是一种舒适。如果两侧楼房高耸,甚而直冲霄汉,行走其间,不但使人因仰视而颈椎不适;同时,如在峡谷深壑之中,建筑的挤压所带来的压抑,让人不禁加快脚步,以求尽快通过。
如果道路过于狭窄,两侧建筑可能并不是高楼,也会造成一种压迫感。例如北京最窄的钱市胡同,长50余米,平均宽70厘米,最窄处号称40厘米,仅容一人通过。行走其间,谁都不会从容若闲庭信步,且还得拘谨脚步,以免碰壁。
还要说到商业街店铺的向地下延伸。这是一种商业街高度的变相提升。我以为,地下的延伸顶多到一层。再下一层楼,给人的心理暗示,是向更深的地方走去,逛街变成了进地铁站台,有违消闲购物的初衷,自然会有不情愿的阴影蒙上心头。